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唐古特人的服饰及住宅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唐古特人的服饰及住宅,唐古特人的语速很快,语言有以下特点:有大量发音短促的单音节词;有时多个辅音相

  唐古特人的语速很快,语言有以下特点:有大量发音短促的单音节词;有时多个辅音相连;词末两个以上的元音相连时,发一个长音,有时,词中间的两个相同的元音相连也发拖长音;词末的鼻音“n”(嗯)发拖长音,但词末的“m”(姆)不拖长;词首的“g(格)发音有点类似拉丁语中的“h”(喝);“k(科)送气,有点像“kx”(科喝);ch(契)有时发成"c-ch”(茨契);舌头颤音“r”(勒)在词首与一个或几个辅音相连时,轻读。
  唐古特人所穿的衣服系用呢料或羊皮制成,这是由当地夏季极度潮湿而冬季无比寒冷的气候条件决定的。夏天无论男女都穿及膝的灰呢长袍,穿买的或自制的靴子,戴一顶宽檐儿毡帽(通常为灰色),唐古特人从不穿衬衫和长裤,甚至冬天也是贴身穿皮大衣,小腿露在外面。有钱人穿的长袍使用蓝色中式大布缝制成的,这已经被认为是很奢侈了,这里的与蒙古的一样,身披红袍,个别披黄袍。
  总之,唐古特人的衣着比蒙古人寒伧得多,在喀尔喀地区经常可见有人着丝绸长袍,在唐古特地区却十分罕见。不管穿什么衣服,也不管是什么季节,唐古特人总是不穿右边的袖子,因此,有右臂及右边的半个胸膛就只好袒露着。如果天气好,他们上路时仍保持这个习惯。
  不少讲究的人用从搞到的雪豹皮给衣服滚上边,左耳戴一只串着红色石榴石的银耳环。不过,腰后别的火镰和小刀、左边挂的荷包和烟袋是每个唐古特男人必备的饰用品。此外,青海湖和柴达木的唐古特人与蒙古人一样,每人腰后都带一把又长又宽的马刀。刀上的铁糟透了,价钱却不菲;一把普通的刀售价三四两银子,镶了饰品的售价十五两银子。
  妇女的衣着与男性相同,只是每逢节日,她们会肩披宽毛巾,毛巾上饰有贝壳制戍的白色的圆环,直径约为2.5厘米,每隔5厘米缝一个。此外,和蒙古人一样,红珠串也是有钱人家的妇女梳装打扮时不可缺少的一种饰物。
  唐古特人的多用住宅就是一顶用粗陋的毛布(这种布系用牦牛毛织成)缝制成的黑帐篷,毛布织得像筛子一样稀疏。帐篷的四个角各用一个桩子因定住,四面用绳子拉紧。帐篷的顶部几乎是平的,中间开一个宽约0.3米的长方形天窗,用做烟道,雨天和晚上休息时关上。
  只有在森林茂密的甘肃山区,黑帐篷有时才会被木屋或房子所取代。那里的唐古特人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和汉族人一样,靠种田为生。唐古特人的小木屋的外形很像白俄罗斯人没有烟囱的农舍,但小木屋的构造较差。屋子里没有地板,用作墙壁的圆木不经刨光,就一个挨一个地摆在了一起,圆木之间的空隙用泥土填住;屋顶是平的,用条木搭成,上面铺上土,屋顶的正中央有一个像窗户一样的窟窿,用做烟道。即使是这种住房,也比黑帐篷舒服得多。住在这种房子里,至少可以不受坏天气的影响,而住在黑帐篷里,夏天下雨时潮湿不堪,冬天寒冷无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土族服饰:三川土族服饰互助、大通土族服饰及羌鞋等
三川土族服饰:民和三川土族青年人一般穿对襟子上衣,外套青蓝坎肩,头戴礼帽,穿大裆裤,腰系两头绣花的腰带,脚穿黑布鞋。老人穿长袍衫子,土族语叫大涟;外套袖长腰短的黑色马褂子。头戴青布缝的六牙子圆帽,顶部绾着结,土族语叫“秀秀”。脚着虎头鞋,白布袜子,裤口连着袜靿缠绑。妇女穿绿色大襟夹袄,夹袄边沿镶黑布边或花边,穿徘红百褶裙,土族语叫“科儿磨”,裙子叠成半开的扇子形,前边和周围以黑布或花卉图案镶边,另系一条红、绿、蓝等色布套傲的梯形围裙,土族语叫“唵哥”。腰前衣内系花围肚,脚穿翘尖的绣花鞋。凡结过婚的妇女将头发缩成髻,土族语叫“商图”,头戴黑纱巾。耳戴银制耳环和各种穗子精制的耳坠。在穿着打扮方面老年女性与中年女性基本上一样,只是有花色与素色区别,其中戴银耳环者以壮年妇女居多。女子结婚或在节日期间的穿戴更为别致,身穿以绸缎缝制的两袖口宽的绣花褂子,袖口镶有七道或九道花边,花边上绣有各种花卉图案,...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回族:从城镇住宅到居室忌按人像
城镇住宅一般为土木结构,屋顶呈稍前倾斜的平面,不挂瓦,而抹一层厚草泥,以防雨漏。房屋前部装有一板到顶的板壁和双开门扇,两边设有木格花窗,糊纸挡风,通风采光。进门是堂屋,摆设方桌、条桌、椅子,墙壁饰以中文或阿文字画,是待客的地方。堂屋两边多以木雕花板或木板隔开,叫做“隔家”,内设热炕。整个建筑的格局呈四合院状,四周垒有围墙,留有大门、门道。按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北房和东房日照时间长,故一般按正房标准修建、使用,厨房、储藏室一般修在西北角或东南角。土坯砌成的墙壁上,多抹一层细腻、平匀的黄土泥,结实光滑,经久不落。这种房屋多数是独门独户,亦有一进二院或一进三院的院落群,天井修有花园。有一种住宅叫“楼院”,因院内的一面或数面修有楼房而得名。楼房是二层楼,全用优质木料修成,其屋檐、板壁、门窗等部分镌刻有各种花卉、云龙等图案,楼梯在外,上下有廊。40年代初,一些豪门官吏开始修建府第,俗称“公馆”,公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燎干”古传习新考
“燎干”,是盛行于我国北方许多农村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但源于何时,原始的讲究出于何意,后来的演变有什么内涵和外延,却是众说纷纭,一时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研究和考证它,挖掘并整理它,有益于更加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这一传统习俗的积极意义,激励我们不断的开拓进取。“燎干”又称“炼干”和“跳平火”。在我国北方多数农村,每年的正月三十日,家家门前都要柴火高垒,待到傍晚时分,各家先后点燃门前的柴火,顿时烈焰腾空,照得全村通明。这时,男女青年,你来我往,从火堆上纷纷跳过,真是龙腾虎跃、生动活泼。老年人和小孩子们,则在一旁围观,喝彩鼓励,其场面真是热闹非凡,尉为壮观。整个“燎干”活动全过程所用的时间,以所堆放的柴火燃尽为止,一般约十至二十分钟。别看这一活动时间不长,但从开始准备到最后结束,还有着不少的名堂哩。这些名堂,各地略有差异,但大体相同。至今白水,长安等地此俗仍然...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仿唐乐舞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其中享受古今的盛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恰似一幅绚丽多彩,悠雅辉煌的书卷,向我们展示出华夏文明的灿烂繁荣,唐乐舞正是盛唐时期文化鼎盛的象徵。唐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重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我们衷心期盼《仿唐乐舞》的演出,不仅在视听方面能够带给您美好的想受,更盼望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能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藏族:别具一格的服饰文化及异彩纷呈的礼仪
玉树藏族藏袍:玉树藏族的外套,虽然和整个藏区藏袍相似,但其结构、式样、色彩选择等方面略异于,也略别于安多藏区,它非常讲求色彩的鲜艳与协调。佩饰多为金银及珊珊、玛瑙、蜡贝、猫眼石等金珠美玉,整个服饰富丽堂皇,充分反映了玉树藏胞对美的爱好和追求。袍衣分为冬夏两装以及常服礼服多种。因质地的不同,可分为羊皮袍、布袍、毯毡袍、夹衫袍、呢料袍、羔皮袍等,其基本结构为垂直的大襟(安多藏区则略呈菱形)、宽大的衣袖(地区农村和城镇妇女夏天着无袖常袍,已婚妇女还在腰间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围裙)、肥腰而无兜。另袍长度等身,女袍略长于身。穿着时,先用头部顶住衣领,束腰后放下领子。垂下去的衣襟高度男女有别,男以系藏靴靴带处为界,不高于膝盖,女与脚面齐。平时男女均脱右袖,露右臂,劳动和跳舞时,或两袖全脱,结挽于腰间,严冬两袖全套。青年妇女还往往举起左袖口捂住眼下脸部,以挡住尘沙或抵御寒气,也形成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