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采花节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8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采花节,农历五月,草木勃发,山花烂漫。初五这天,正是舟曲县博峪乡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草木勃发, 山花烂漫。初五这天,正是舟曲县博峪乡藏族群众的传统节日——采花节。

  称其为博峪藏族是因为它在一些方面有别于青藏高原的藏族,近似于四川九寨沟地区的白马藏族,但又不完全一样,它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服饰和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由于地域偏僻、远离都市,加上交通不便,知道博峪藏族的人很少,能够亲眼目睹这个民族风采的人就更少。这是一个神秘的民族,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和民风民俗。

  一、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博峪山谷的一个庄子上住着一家老俩口,膝下有六个女儿,家境贫寒,日子过得艰难。

  初夏的一天,按规矩该最小的六妹子上山采撷山花、药草,医治全家人的病疼。由于下山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脚,六妹疼痛难忍,伤心地哭着。这时山坡上走下来一位仙女般的姑娘,从背篓里取出草药,在六姑娘的伤口处敷上,很快就不疼了。老俩口为了感谢这位姑娘,就收下了这位没有爹娘,名叫“达玛”的姑娘,并认她做第七个女儿。

  达玛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尚。每天侍奉二老、纺线织布、耕地播种,勤快又麻利,她织的“塔九”花带,五彩缤纷、无人能比。

  达玛率领六姐妹,踏遍博峪的山山水水,采花寻草,配制药方,治愈了人们的许多疾病,山乡的百姓无限爱戴这位达玛姑娘。

  一天,七妹上山采药时,忽然狂风大作,黑云翻滚,雷雨交加,暴雨倾泻,大地一片恐怖。七妹被一股狂风卷起,重重地摔下了万丈深渊……

  博峪的百姓为了永远纪念不畏艰险、救死扶伤,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达玛姑娘,在每年夏季山花烂漫的时节,在冠以七姐妹名字的山岗,爬崖涉涧、采花寻草、植树采药,并以歌舞来迎接七姐妹吉祥魂灵。久而久之成了博峪人民的一个风俗节日。

  传说毕竟是传说,就现在的采花节而言,更多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的无比热爱。采花节是一种很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它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和“祝福”三个部分构成,其中“采花”和“祝福”都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由“抢水”活动拉开序幕。        

  二、别具特色的本民族服饰

  博峪是甘肃甘南舟曲县的一个乡,地处秦岭山地,岷山山系呈东南——西北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龙江谷地海拔1200米以上,其南北两侧的高峰,可达4000米以上,其中羊布果海拔高4213米,青山梁海拔高4504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山峦重迭、山高谷深。

  这里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变化无常,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野生植物1300余种,珍稀树种50多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等30余种动物,真可谓风水宝地。

  五月初五,一个个身着本民族服装、打扮得犹如天仙般美丽的姑娘,一夜之间撒满了博峪村庄的大街小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三、节日

  节日从五月初四凌晨开始。这天,全乡十五个村寨的青年男女,双双对对背着装有丰盛食品和青稞酒的背篼,走进密林深处,去采撷正在盛开的枇杷花(杜娟花),当然也是男女青年亲吻拥抱放纵爱情的时刻。傍晚,满载而归的采花人头上插着、手里抱着,背篼里背着各色鲜花,从蜿蜓曲折的林间小径上漫着歌儿,喜气洋洋地回来了。此时,村头寨口,挤满了人群,争先恐后把采花人接到家中对唱。据说,谁家接到今天采的花,谁家就把幸福和吉祥接到家。

  真正的节日活动是在五月初五举行。这天,四邻八村的藏族姑娘盛装出行,她们穿着华丽多彩的手织绣花裙,胸前挂着锃亮的银盘,头上插满鲜花,打扮得比鲜花还美;小伙子们也穿上节日服装,三五成群地向博峪河边的广场拥去。老人们互敬哈达、美酒;小伙姑始们尽情歌舞,孩子们高兴地互相追逐嬉戏。整个博峪河畔一片欢腾,一片花香,直至日落西山,有时还要燃起篝火,尽兴尽致到次日早晨。

  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姑娘们被视为吉祥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喜欢在这一天将她们请到家里,姑娘们便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主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社火
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欢歌唱起来,彩车动起来…”、3月4日是猪年的第一个月圆日,也是传统的元宵佳节,西峰城区南北主街道人头攒动,成为欢腾的海洋。伴着和煦的春风,2007年庆阳市城区元宵节社火会演在西峰街道热热闹闹举行,西峰区、合水县和市直、中央省属驻庆单位以及部分企业,带着各自精心装扮的彩车、气势恢弘的秧歌方队、丰富多彩的节目,争相献艺,向全市人民奉献上了一道道充满民俗韵味和现代气息的文化“大餐”,欢乐、祥和、文明、热闹的节日气氛笼罩了庆阳大地。龙狮舞动庆盛世,锣鼓喧天报春来。在震天的礼炮和缤纷的礼花中,向观礼台方向徐徐走来的党政军系统的方队拉开了社火会演的帷幕。伴着西部大开发的和谐春风,古老文明的庆阳围绕建设西部油城、陇上煤都、经济强市的目标一路走来,驰名的绿色产品走出国门,特色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高高的炼塔巍然矗立,千年的宝藏造福人民,神奇的香包引人人胜,璀璨的文化流光溢彩。人共和谐...
·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香浪节
香浪节,是流行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香浪”,藏语意为“采薪”。相传每年盛夏,僧人外出为有己采伐烧柴时,因路途遥远,当天不能返回,于是在外露宿数日,劳动之余,游山玩水,与家人团聚。由此相沿成俗,不但寺院僧人过此节日,也成为群众性的郊游活动了。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沿有具体的时日规定。每年到了农历六月六,适逢是草原天蓝云白、羊肥牛壮的最好时刻,藏族群众便不约而同地带上帐逢、炊具及青稞酒、酥油等食品,到风景优美的草滩上去消闲憩息。他们在绿草如茵、百花争艳的草坪上,依山旁水扎起帐篷,制做和摆放醇香可口的野餐,或三、五户一起,或以村寨为单位,在美酒、乳酪、奶茶的相伴下渡过十天半月的野外生活,享受着夏天的欢欣,然后再返回家中。香浪节是一个浪漫而富于情趣的节日。农历六月,正值藏区黄金季节,牧场肉香奶甜,人们举家出游,到风景秀美的大草原,搭起帐篷,过上十天半月的轻松闲适的日子。这种...
·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乞巧节
西和县的“乞巧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过实地考察,同意命名西和县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西和县已成为继岷县、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国字号”民间文艺之乡。乞巧是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西和县的乞巧风俗,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乞是乞求,巧则是心灵手巧,“乞巧”就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祈求幸福的意思。西和县“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活动时间长达7天8夜,是所有民间节日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乞巧活动中,年轻的姑娘们虔诚乞求“巧娘娘”(织女)赐予聪慧、灵巧,保佑自己将来获得一定的技艺、生活美满幸福。整个活动井然有序,坐巧、迎巧、乞巧、送巧等环节环环相扣。因参加“乞巧节”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民间也称“女儿节”。
·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春节社火
春节期间,兰州街头的社火表演别具特色。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十前后开始,由各地的县组织的农民社火汇集市中心,依次排成不同形状的队形,沿主街道边行边舞,敲锣打鼓,热闹壮观。当行至东方广场时,多围成圈形,为游人和市民表演。社火表演可持续到元宵节前后。
·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亦称元宵节(又称灯会)。据乾隆十四牛张绍美编的《五凉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县志》载:“元宵,四市竖坊,悬灯,杂扮花鼓.高跷.演百戏。”旧时,金塔寺等地有黄河灯会,情景亦十分壮观。建国后,历年元宵节的灯会胜似往昔。节日之前,企事业职工,纷纷结扎彩门,悬挂花灯。有花卉灯、动物灯、八仙过海灯、西游记故事灯,争奇斗艳,气象万千。有爱好者在灯内装置微型电动机,胜似走马灯。最引人注目的是腾云驾雾的金龙灯,足有lo多米长。是夜,城内和城郊居民,蜂拥而至,万头攒动,人流如潮。武威习俗,观灯时必从龙灯下钻过,祈求合家平安,万字如意。又说龙是吉祥物,钻了龙灯,就会人丁兴旺。农村灯会别有情趣,彩灯古朴典雅,乡土气息浓郁。有用玉米芯制做的火炬灯,也有用山药蛋、萝卜头制做的彩灯。墙头上、马棚下,处处有灯,灯光通明。据史籍记载:武威灯会之盛况,自唐已有,并闻名于长安。故有唐玄宗与道士叶法善夜游凉州灯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