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木偶简介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9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木偶简介,   木偶戏又称为傀儡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它的品种繁

   木偶戏又称为傀儡戏,在中国历史悠久。是中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它的品种繁多、制作技艺精湛。原形来源于俑。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奴隶陶俑;春秋、 战国有了木俑;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发掘出的乐俑、歌舞俑。最初的木偶,经历了从工艺到表演的变化过程,开始由祭仪上的表演到以后木偶能表演各种杂技,开始在宴会上演出。敦煌莫高窟壁画“弄皱”的形象,就是古代木偶的生动写照。元、明、清以来,木偶戏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潮州铁枝,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等等,尤其近几十年,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造型逐步现代化,雕绘工艺也达到了相当难度。木偶的类型:杖头木偶、提线木偶、铁枝木偶、布袋木偶。  
                        
    杖头木偶主要流行在陕西、甘肃等地,唱腔以秦腔为主,不但善于表演传统戏,而且能把传统的操纵技巧应用到现代戏表演上。杖头木偶由表演者操纵一根命杆它与头相连,两根手杆是与手相连,而进行表演。杖头木偶头为木雕,内藏机关,使嘴、眼可动;手杆与手、肘相接。动作灵活。经艺人改进,有的已用纸壳制偶人头,转动灵巧,便于控制。手的材料也不断更新,手杆逐渐由钢丝替代,也能做出“横飞燕”、“大跳”等舞蹈动作,演起来情趣横生,引人入胜。 
                                                                       
    陕西的木偶表演使杖头、布袋、提线几种形式根据剧情需要综合使用,整个造型优美、诙谐。陕西的木偶因造型、制作、表演、舞美和音乐艺术上,尊重传统技艺,又有创新,加之唱腔优美,有淳郁的乡土味,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陕西民间艺术剧院就曾赴德国柏林艺术节演出《孙悟空三调芭蕉扇》。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它的五官表情丰富。胸腹是竹制的;手有文、武之分,可以舞枪弄棒,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提线一般为16 条,根据木偶动作需要定数,陕西合阳线戏基本是提线5条,如果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多条,表演起来细腻传神。  
                                                                                
    铁枝木偶,流传于粤东、闽西,据说是源自皮影戏。一般人偶高1至1.5尺。是彩塑泥头及桐木躯干,纸手木足;形象规整,结构独特。  
                                                                          
    布袋木偶又称“掌中木偶”。木偶由头、中肢和服装组成。它是以樟木雕头,内部机关控制表情和肌肉运动。手还分拳、掌,食指入头颈;中指、拇指操纵双手,动作敏捷,准确。表演者可以凭借精湛技艺,做出开扇、换衣、舞剑、搏杀、跃窗等高难动作。布袋木偶的剧目很多,神话、童话等题材也丰富。

    就整体而言,当今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与时代是同步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布玩具简介
心灵手巧的陕西农村妇女们,用平时做衣服裁剪剩下的各种布头,经过一番艺术想象的再创造,通过剪、绣、贴、拼,用彩线作出一件件饶有情趣的乡土艺术品,威武逗人的布老虎最为普及,还有虎头猪头鞋帽、布娃娃、布猴、布鸡、布狮、布猫、布狗等,凝聚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倾注了生活的激情和对美的追求。这些艺术品与民间习俗礼仪密切相关,也是驾社在长辈与儿孙之间爱的暖流。外孙满月时,外婆把亲手做的布老虎送去,这些美丽奇特的礼物非常的可爱。这是劳动者的一种严谨的审美意识下的产物。布老虎的威风和震慑力说明它是外孙的守护神。它的壮观和美丽可爱又符合了儿童的审美心理,不失为孩子的忠实朋友。在大家的审美中,老虎是作为勇猛端详的象征,“虎”是威武雄壮的代名词,布老虎的内涵远远超过了玩具这个概念。在关中,民间有几种习俗:外孙成年结婚后外孙媳妇用布作做一只雄鸡,鸡身绣上花卉等,给外公外婆送去,祝长者长寿。这只寿鸡就成为外公一生...
· 秦陇文化—文化—木偶戏
张掖的木偶戏,原盛行于农村,尤以上寨子最为盛行。清末传入,由皮影戏发展而来。木偶戏的操作线有几根,主杆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侧杆两根,分置于两臂,掌握两臂及手的动态。演员表演时,以左手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掌主杆,操作木偶人的躯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动左侧杆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侧杆,操作偶人右手。如果一名演员同时操作两个木偶,则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顾左右手动作,这要求有熟的技巧方能胜任。木偶人的头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绘成生、净、丑、旦等各类角色,颈部用铁丝与偶身相连,偶人躯干四肢以木刻制,偶头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为不同的角色。木偶表演动作丰富,尤其手的动态,可细腻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种情态,能表演开合扇子、撑伞、拿书、写字、斟酒、烧香点烛、射箭、舞剑等。它的唱腔、剧目、服装、表演等方面均与秦腔程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戏的人也能登台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着秦腔的古...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凤翔木版年画简介
凤翔,古称雍城。秦十九公建都于雍,是先秦的发祥地。凤翔历史悠久,民间艺术极为丰富。风翔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四大产地之一,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在国内外久负盛名。大明正德二年前凤翔邰氏家族有从事年画生产,相传有二十代的历史,距今已五百多年。至今发展有六百余种共五大类,分别为:门画、美人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和神马画。(1)门画:门画中如驱邪门神:秦琼、敬德、大小将军、状元、天官等,不同规格造型几十对。(2)美人画:就有十美图,意思为十全十美。(3)风俗画:风俗画有男十忙和女十忙、春牛、耕书渔樵人物、四时报喜、英雄斗智、猫、蝶动物富贵图等。(4)戏剧故事画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白蛇传》、《杨家将》等等许多,基本都成组成套绘制。(5)神马画:一般是以天神、土地、灶王、龙王、牛马王等家宅六神为主,各样又有不同规格造型。凤翔木版年画数百年来一直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川北广大地...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仿唐乐舞简介
西安(古称长安),在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其中享受古今的盛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恰似一幅绚丽多彩,悠雅辉煌的书卷,向我们展示出华夏文明的灿烂繁荣,唐乐舞正是盛唐时期文化鼎盛的象徵。唐乐舞荟萃历代歌舞所长,兼收西域重多少数民族及国外文化之精华,充分体现了盛唐王朝百国朝贺、民族交融的鼎盛景象和风土人情。唐乐舞气势磅薄,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漫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我们衷心期盼《仿唐乐舞》的演出,不仅在视听方面能够带给您美好的想受,更盼望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能给您留下难忘的回忆。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