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面谱与社火

2018-01-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5
转发:0
评论:0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面谱与社火,“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面谱与社火

  “社火”亦称“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古人认为“社”是土地之神,要祈求丰收或驱鬼逐疫,都要祭祀社神。“火”有红火、热闹之意。     

  脸谱是传统戏曲中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主要用于净角。这种艺术可追溯到古代的技舞和唐朝的代面,而且保留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人物形象。大量表现神灵精怪及历史传说人物脸谱图案,奇瑰传神,变化多端,效果强烈。各种人物大都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达到“人可以相貌”、“知人知面就知心”的艺术效果。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早在商周时期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为“大傩”、“驱傩”,后这种驱傩传入民间,逐渐演变为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这种古老的习俗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陕西等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名称不同的社火活动。  

  社火脸谱是从古代“假面”、“涂脸”发展而来的,因而堪称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社火脸谱的构图、勾画、涂色,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它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进而突出表现面部的骨骼、筋络、肌肉纹理,全在于突出表现各类人物善恶的内在本质,强调色彩对比,古朴而豪放,有着强烈的象征性。它与戏曲服装、盔头的色彩装饰相辅相成,相互辉映,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直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人物造型。

  陕西是周朝的发源地,有些社火脸谱还残存着周文化“大傩”涂脸的遗痕,从殷商青铜器上的饕餮、夔龙、夔凤等图案看,社火脸谱也不乏带有商代的遗风。经历了世世代代的社火脸谱日臻完美。从绘画、设色、章法、布局都有固定的程式,自成体系,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民间艺人大胆构思,想象奇特,利用色彩、图案、线条穿插变化,产生了奇丽的艺术效果,绘制出一面面五彩缤纷、古朴典雅的社火脸谱。其造型粗犷、纹样稚拙、色彩浓烈,既简练单纯,又复杂细腻;既对比强烈,又和谐统一;给人一种更原始、更清新、更自由之感。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古朴无华,开脸严谨,用色讲究,艺人们编了一整套用色的口诀,以颜色来标志忠奸、善恶、美丑。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运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使人物的身份、性格一目了然。陕西社火马勺脸谱,以它独特的绚丽色彩,淳厚的风格,简括奇特的艺术造型展现着传统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

  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社火脸谱既古老淳朴,又绚丽斑斓;既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又浪漫神奇;它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 

  上图介绍的是陕西具特点的用木雕敷彩和纸壳制成的可挂起来欣赏的社火脸谱艺术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社火
陕西在春节,庙会或其它喜庆之日表演的各种民间歌舞,一般统称为“耍社火”。在这些活动中有陕北秧歌、旱船、转九曲;陕南花鼓子、采莲船,及关中各地的秧歌等。演唱形式大致有两类:一类由领舞者即兴领唱,舞队接唱应和,在锣鼓声中边唱边舞;一类由艺人单独或结对表演小歌舞,表演唱或初具雏形的对子戏。闹社火虽然全省盛行,但陕北秧歌由于场地宽广而规模盛大,载歌载舞,豪放恢宏;陕南社火轻巧玲珑;关中平原社火气势宏伟,有向戏曲演进的趋向。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地社火
“地社火”流传在秦岭以南的洋县、城固县、佛坪县一带,以洋县最为盛行,在宝鸡市千阳县称“地台社火”,咸阳市的淳化、旬邑等县又称为“地故事”。尽管称谓不同,但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以及风格特色等基本一致。均是在热烈、欢快的锣鼓伴奏中,由两三个演员登场,不说不唱,仅依靠动作、手势、哑剧表演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故事情节,因而当地群众又称之为“哑吧戏”,由于故事内容基本上靠演员不停地跑动来表现,因而民间又称为“跑社火”。地社火表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据不完全统计,经常上演的剧目有一百多个。其中传统折子戏有《千里送京娘》、《保皇嫂》、《青石岭》、《三结义》、《五台会兄》、《秦琼卖马》等。也有取材民间生活,反映夫妻逗趣或劳动生产为内容的小品,如《大婆娘点豆》、《花换布》、《三官锄地》、《亲家母打架》、《捉蛐蛐》、《打枣》、《追姑娘》等,这些小品故事生动有趣,表演诙谐幽默,以喜剧手法讽刺落后意义和不良习俗...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陕西宝鸡(马勺)社火脸谱
陕西宝鸡地区,人们习称西府,是陕西社火脸谱艺术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陇县和宝鸡县的社火脸谱,流传历史久远,脸谱造型奇特,色彩质朴明快,纹饰严格讲究,谱样多而齐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脸谱的最高水准。社火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文面,文身、巫术、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驱傩、祭社活动。社火脸谱的纹饰证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号,在脸谱上被完整的继承了下来。社火的种类很多,有山社火、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地社火、血社火、黑社火等。大都在正月祭社、庙会迎神、祈雨时表演,而正月十五最隆重,声势最为浩大。80年代中的几年里,陇县正月十五进城表演的社火队就有一百多家,观看社火表演的观众近十万人。宝鸡县赤沙镇的血社火是陕西乃至全国唯一保留的一个社火种类,它是每逢闰年表演一次。社火常被人们叫着“看戏”,即“哑剧”。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
·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社火
锣鼓敲起来,秧歌扭起来,欢歌唱起来,彩车动起来…”、3月4日是猪年的第一个月圆日,也是传统的元宵佳节,西峰城区南北主街道人头攒动,成为欢腾的海洋。伴着和煦的春风,2007年庆阳市城区元宵节社火会演在西峰街道热热闹闹举行,西峰区、合水县和市直、中央省属驻庆单位以及部分企业,带着各自精心装扮的彩车、气势恢弘的秧歌方队、丰富多彩的节目,争相献艺,向全市人民奉献上了一道道充满民俗韵味和现代气息的文化“大餐”,欢乐、祥和、文明、热闹的节日气氛笼罩了庆阳大地。龙狮舞动庆盛世,锣鼓喧天报春来。在震天的礼炮和缤纷的礼花中,向观礼台方向徐徐走来的党政军系统的方队拉开了社火会演的帷幕。伴着西部大开发的和谐春风,古老文明的庆阳围绕建设西部油城、陇上煤都、经济强市的目标一路走来,驰名的绿色产品走出国门,特色的农业开发效果显著,高高的炼塔巍然矗立,千年的宝藏造福人民,神奇的香包引人人胜,璀璨的文化流光溢彩。人共和谐...
· 秦陇文化—文化节庆—春节社火
春节期间,兰州街头的社火表演别具特色。一般是从农历正月初十前后开始,由各地的县组织的农民社火汇集市中心,依次排成不同形状的队形,沿主街道边行边舞,敲锣打鼓,热闹壮观。当行至东方广场时,多围成圈形,为游人和市民表演。社火表演可持续到元宵节前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