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稿费”是多少

2017-06-0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7
转发:0
评论:0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稿费”是多少,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向以“诗、书、画”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向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而他的书画价格,也颇多传奇色彩。对此,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有许多……

    雍正十三年(1735)早春二月的一天,郑板桥到郊外踏青赏花,信步走进一所花树掩映的小院。抬头一看,只见亭壁上贴着的是自己写的词。小院的主人是一位老妇人,当她听说眼前这人正是词的作者郑板桥时,万分高兴,忙给他准备午饭,又将自己17岁的女儿饶五姑娘喊出来,拜见这位仰慕已久的大艺术家。饶五姑娘果然是郑板桥的铁杆粉丝,一见面就高兴地说:“久闻公名,读公词,甚爱慕,闻有《道情十首》,能为妾一书乎?”时年43岁的郑板桥对这位美丽的姑娘也一见钟情,不但为她书写了《道情十首》,还又题了一阕《西江月》赠给她:

    微雨晓风初歇,纱窗旭日才温。绣帏香梦半蒙腾,窗外鹦哥未醒。

    蟹眼茶声静悄,虾须帘影轻明。梅花老去杏花匀,夜夜胭脂怯冷。

    母女俩会意地将题词收下。老妇人听说郑板桥丧偶,又主动提出将这位小女儿嫁给他。郑板桥见这姑娘年轻貌美,聪明伶俐,心里自然高兴,说了两句客气话后,便愉快地答应下来,并相约两年后他中了进士,再来迎娶。

    这件事被商人兼诗人的程羽宸知道了,他对郑板桥非常崇拜,便拿出500两银子替他作聘金交给饶家。雍正十五年(1737)郑板桥自京城回来迎娶时,他又拿出500两银子送给郑板桥,作为娶新妇的费用。

    当然,程羽宸的银子并不是白送,补偿的代价就是郑板桥的字画。这1000两银子,按1两白银当时能买120斤大米计算(1740年前后价),一共能买12万斤大米。如今大米按2元1斤计算,则相当于今天的24万元人民币。这“稿费”自然不低,但以此换来的美妾,与郑板桥恩爱终生,更是“无价之宝”。

    文章中提到的另外两笔“稿费”收入,不是银子,而是实物。

   其一是一个叫江秩文的艺人,长得很美。他家中养着12名梨园子弟,能演奏“十种番乐”,也都年轻貌美。然而只要主人江秩文一出场,他们全都黯然无光。一天江秩文求郑板桥给他家的园亭写副对联,郑板桥便写道:“草因地暖春先翠,燕为花忙暮不归。”江秩文看了高兴地说:这对联不仅切合园亭的景象,而且切合我的情景。于是将席上的一个玉杯撤下,送给郑板桥做润笔费。

    其二是一个叫常书民的人,求郑板桥为他的花园写副对联。郑板桥写道:“怜莺舌嫩由他骂,爱柳腰柔任尔狂。”常书民非常喜欢这副对联,遂将自己喜爱的一个童仆送给郑板桥做“报酬”,这童仆一直在郑板桥身边服侍多年。

    乾隆元年,郑板桥考中进士。乾隆七年春,他被任命为山东范县知县,两年后又改任山东潍县知县,七年。但他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在请求赈济灾民时又得罪了上司,所以主动称病辞官,重新回到扬州卖画为生。

    郑板桥第二次回到扬州卖画,跟20年前的卖画生涯已大不相同。这时他的“六分半书”和兰竹石画已名闻遐迩,他的艺术地位更高了,身价也提高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他历经宦海浮沉,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所以更加愤世嫉俗,心态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从骨子里看不起这些不劳而获又附庸风雅的人,因此他特意写出《板桥润格》一文昭示于众,给书画明码标价: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属书谢客。板桥郑燮。

    不讲交情,懒得寒暄;不收礼物,只要银子。这种直截了当的表态,既反映了郑板桥之“怪”、之“狂”的真性情,也是他对虚伪、腐败的丑恶世风的蔑视和反叛。这跟他一向关心百姓疾苦,“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爱民精神相比,恰成鲜明对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简介
郑板桥像郑板桥是清朝时期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十九岁时应科举为康熙秀才,四十岁时雍正十年举人,四十四岁时乾隆元年进士。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50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郑板桥故居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郑板桥的代表作是《竹石图》。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
· 解析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清人郑板桥,“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离开人世有245个年头了。他的形骸已经腐朽,但他的字、他的画、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的精神,依然光彩照人。他并没有从人间消失,他依然与我们同行。图片来源于网络板桥生活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他出身寒儒,三岁丧母。在他《七歌》诗中写道:“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别襁中孤。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疫还相呼。”读来依然让人倍感凄凉。幸运的是,郑板桥遇到了诚实、勤劳、宽厚的乳母费氏(板桥先祖母蔡太孺之侍婢),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板桥在乳母费氏去世时写道:“时值岁饥,费自食于外,服老于内。每晨起,负燮(板桥)入市中,以一钱市一饼置燮手,然后治他事。间有鱼飨瓜果,必先食燮,然后夫妻子母可得食也”。其悼念费氏的《乳母诗》:“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可见板桥当时生活境况及对费氏深厚的感情。板桥的父亲郑...
·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教子莫为做官而读书
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小宝6岁时上学了。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
· 扬州八怪
1.八怪之首郑燮[郑板桥]郑板桥和他的《竹石图》清康熙年间的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秋风昨夜窗前过”,他看见清风在竹叶间穿行,看见竹子摇曳的样子。板桥画竹有“胸无成竹”的理论,他画竹并无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直接取法自然。针对苏东坡“胸有成竹”的说法,板桥强调的是胸中“莫知其然而然”的竹,要“胸中无竹”。这两个理论看似矛盾,实质却相通,同时强调构思与熟练技巧的高度结合,但板桥的方法要“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板桥这幅《竹石图》,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这种丛生植物成为板桥理想的幻影。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
· 扬州八怪
另见扬州八怪纪念馆扬州八怪(电视剧)清四王清四画僧外部链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