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浅谈周易本体实质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89
转发:0
评论:0
浅谈周易本体实质,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当大张旗鼓的弘P它。但是若问中华传统文化的

内容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我们应当大张旗鼓的弘P它。但是若问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能把中华传统文化统一T一个有机整体的根和魂是什么?却]有人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准确答案。本文提出“周易本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并揭示了周易研究的经验训,呼吁易学界要把复原“周易本体”作为当前研易的首要任务。与此相应提供了隐名氏的《周易本体疑案解要》之讯息,并依据《解要》述了周易如何论道,及本人对周易论道的浅识。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周易本体、周易系统、通行本《易经》、易传、易学;《周易本体疑案解要》周易论道

    个人简介:周建国,男,52岁,广铁集团公司株洲机务段起重首席技。曾有五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国家专利局授权。业余爱好传统文化(周易、太极拳),从中获益非浅。深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愿与同爰好者共同交流认识。

 

            一  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经得起数千年历史L河洗礼,而能持恒发展从未间断的文化。人们可以从中清楚明了地看到人类社会发展各阶段的状况和原由。同时可以了解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又有“夏里巴人”的通俗文化。这个文化的表现形式,用戏曲人物分类的行话h,它包揽文、武、净、E、生、旦样样诸全。且任意一种文化现象都具有耐人寻味的独具特色和深层次的内蕴,但又不会因为各种文化现象个性的巨大差别导致文化解体。它们是被一种什么力量溶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构成完整的中华传统文化呢?不可思议的是,哪怕是外来文化,一但涉入也不会格格不入,而是和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更使人感到神奇的是,这个文化中的任意一块从未露面的碎片,一但现世,人们就能认出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似乎它已打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铬印。

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人心目中是一种神奇的文化,而在中国人自己心目中却从未感到任何特别,似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可以说每一个人自身的思想行为都体现出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但]有人能自知更]有人说得清倒底是什么精神特质。这种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在这个民族中是根深蒂固的,似乎不需要经过传播和学习,它早已沉浸在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这种文化体现的是整体和谐统一,处处阴阳并存互济的自然美。这种文化指出“尺有所短,寸有所L,各有其用,不可偏废”,只有并存互济才能体现事物的完美,故它特别强调要关爱弱势群体。这种文化大力弘扬“真、善、美”;猛烈喷击“假、恶、E”。这种文化给整个民族注足了“大地厚载万物,大海溶纳百川,上善若水”的精神。正是因为注足了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和文化才能得以L存和发展。

让世界文化人所疑惑不解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但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不知其核心是什么。国内外均有人试图寻求给这个文化安上一个具有特性代表意义的名称,如“龙文化”、“水文化”、“儒释道文化”……但]有一个名称能够取代“中华传统文化”这个名称。由此, 现代有人说,中国人]有信仰,所以体现在文化现象上也是]有固定信仰]有明确核心的多元化形式。显然,这是要贬低我们的文化。但是,这种贬低是徒劳的,因为任何人都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统一整体,它是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优秀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能历经数千年不间断地持续发展的W秘何在?这种文化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能使它们统为有机整体的根和魂是什么?由此吸引着很多有识之士进行苦苦探寻,可是,他们从L江黄河的入海口一直追寻到源流的尽头冰山滴水处,他们遍访各地寺院大浴⒌拦鄹呷撕兔窦浯锶耍也搜尽了儒家典籍,却始终无法找到这种文化精神特质的形成H。一种最合理的解释,它是由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自然形成的。显然,这种解释是追根的文化人自身都不能接受的,余秋雨和王鲁湘I位先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人物。他们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文化人,他们一直在努力弘P中华传统文化,他们的苦脑就是为什么会找不到这个文化具有可靠性和说服力的根和魂……

其实,在人们心灵深处一直在琢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这贵冠,只有《周易》是最够格佩戴的。因为是它把人们从迷信鬼神推向尊天道,它是华夏文明的根本转折H, 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和作用。众所周知此前的文明可以统称为尚古文明巫政文化。凡遇大事均懒于祭祀和龟卜,依鬼神的意志作决定。自夏朝起史巫在对龟卜和各种象占的归结之后,产生了反思,进而进行天道的研究,到西周正式形成了完整的《周易》。它是论道的典著,论及天道、地道、人道;它的宗旨是明道、遵道、弘道,提倡天人合一理人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诸子百家》、《兵书战策》、《四书五经》、《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哪一篇不是明道、弘道,哪一篇不是提倡“天人合一理人事”,哪一篇不是把遵天道作为理人事的最高准则,哪一篇不是论证遵道者吉,违道者凶。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明道、遵道、弘道的文化,是解说和论证以天道为准则理人事的文化。这一文化精神特质的形成H就是西周时形成的《周易》,它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二   概说周易本体与周易系统

上文之所以只能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一直在琢磨着,《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为什么不能作出明确的定论呢?因为《周易》这一名词在人们心目中的概念是模糊的。]有人说得清“周易本体”的原本完整内容是什么。即使是现代易学权威著作《易学》也只好提出“周易系统”这一新D睿该系统包括通行本《易经》、《易传》、“易学”三大部分的全部内容。并指出易传和易学不等于原本的《周易》。按“周易系统”的D睿通行本《易经》即原本《周易》。然而,通行本《易经》符号奇特,行文古奥,给人留下重重难解的疑案。显然,这本通行本《易经》不能代替原本《周易》。周易研究就是寻求对这些疑案的圆M破解,但一直未能如愿。故而,人们无法定论《周易》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尽管如此,《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则不可否认,所以对与之相关的一些基本D畋匦胗懈銮逦明确的认识。今依据隐名氏的《周易本体疑案解要》谈谈本人对“周易本体”、《易经》、《易传》、“易学”这些基本D畹姆羟橙鲜丁

 (一) 周易本体

 “周易本体”是指西周时期形成的那部详尽解析《易经》占筮原理和具体方法的书。以《易经》占筮是经过对各种象占和龟卜的总结和反思的结果,它是为解答“人事无常,鬼神不测”的难题而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易经》占筮既是在已有各种象占和龟卜状况下提出的新理论新方法,就必然有一本祥尽解析它的说明书(即“易经占筮可行性论证书”),否则它是无法立足的,这本书就是原本《周易》(即“周易本体”)。自然,《周易》的理论和方法要被人们承认和采用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有史记载,《易经》占筮初问世之时与龟卜同时并用,遇有两者矛盾时先从龟卜,后来事实证明占筮可靠,故龟卜从此消声而独扬《周易》,由此可它是受得起实践考验的。自此,《周易》把人们从崇尚鬼神推向遵守天道。《周易》论及天道,地道和人道,推崇“天人合一理人事”,立“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方法,它的宗旨是明道、遵道和弘道。可它又是一部详尽论道的典籍。

《周易》与众不同之独特处是以象数性理一体论道,然而其具体是如何论述的则被经师视为不可泄漏的“天机”而隐藏。到后来原本《周易》失传,留下的只有经零零散散ww思俚慕馑担蓍草求卦之占筮方法和通行本《易经》。人们就把这些残缺不全且被经做过手脚的内容当作“周易本体”,故而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破解的重重疑案。

为了破解“周易本体”重重疑案,历代先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研《易》I千多年,人们一直]有成功地复原“周易本体”,I派六宗其著作多达三千余册,但众说不一,其互相矛盾互相攻击,有的甚致自相矛盾不能圆h。故而到现代,有人对“周易本体”的存在和意义提出质疑。人们认为,既烀为《周易》研究,就必须有其自在的本体。一切研《易》都应当是由对其本体的认识所展开的研究。如果说“周易本体”现世本来就是残缺不全的,那么,对它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 应当是寻找和复原一本内容完整且象数性理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试想,为什么I千多年来一直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如此,岂不是证明《周易》本体的完整统一及其存在意义有问题吗?所以,现代有学者直言不讳地h,《易经》卦爻象只是一种记录占筮的符号而以,根本谈不上什么象数意义,卦爻辞也只是曾今占筮之辞的堆砌,象辞之间本来就]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更有甚者,有学者直接了当地说,《周易》象数是伪科学……。

对此,易学界只能回以愤概之言,而难以拿出能使人自省和悔悟的道理和证据,因为已有的研《易》成果,并未完成“周易本体”象数性理逻辑的完整统一。由此可见,复原“周易本体”是当代易学工作者迫在眉尖的首要任务。只有使《周易》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本体重天日,《周易》的意义才能被众人承认,才能显示出名副其实的价值。否则其后果可想而知。我深信一本能代表华夏传统文化精髓的“周易本体”一定能很快复原,且能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现实作用。

                          (二) 易 经

《易经》是经从《周易》论人道部分中节选出来的,它单独成篇作为占筮的秘笈和工具书。创《易》者认为,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人“千差百异” 亦是自然法则的必然现象,任何人都无可选择不能强求,故无须详论。唯有可选择的是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易》认为做人最重要的是能“明天道,遵天道,弘天道”,当知人和自然万物是一整体,人]有例外,必须服从自然法则和规律。人为万物之灵的优势在于,人能主动地了解和解析自然,主动自觉地遵守自然法则和规律,从而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地处理好自己与一切相邻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必需要做的每一件事,积极维护自然平衡及整体和谐统一。《易经》就是本着这种认识来弘道的,它诚恳的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处理好必须要履行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已导人们免灾得福。

《易经》占筮本是为那些未明道之人,在遇事困惑难解,束手无策时排忧解难的。可是通行本《易经》如同“天书”符号奇特,卦爻辞古奥难懂,致使后世占筮者难知其妙。欲问何以为天道,如何推天道,如何依天道理人事,卦爻象与卦爻辞是什么关系, 它们与天道又是什么关系呢?谁又能知!往往占筮者会把卦爻辞一口气背给求筮者听,你若听不懂,他会给你强{一下所求占之事将是得吉或遇凶;你若再问为什么,他会回复“天机不可泄漏”。其实这样的占筮与《易经》占筮的本义和方法是相违的。更使人们感到奇怪的是, 后世占筮的实施状况,只借用卦爻象,并不采用蓍草求卦法, 也不采用通行本《易经》, 完全是重新另设一套占辞,占筮求卦的方法更是多种多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呢?

《易经》本是占筮的工具书,而儒家研《易》大都避开占筮,义理派甚致避开卦爻象专论卦爻辞之义理。不可否认,儒家借《易经》极力宣P儒家哲学思想,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积极而有意义的;同时,为后人解析易经中的古僻字,又是一大贡献,否则后人要理解这些字义就非常麻烦。但是,它无法揭示《易经》真实原始本义,更无法解析象辞之间的必然关系。这样确实是一大遗憾。人们不禁要问,儒家为什么要这样研《易》呢?

其实,人人都心知肚明,这是由于通行本《易经》是经为保不泄漏“天机”做过手脚的公开板本,其卦序已经重新编排,卦爻辞也或多或少有所调动。但是,谁又敢挑明这个史实,谁又敢指责这部神圣的通行本《易经》呢?所以占筮派只好另搞一套,实际上他们是用自己的行为否定已经失去原始意的通行本《易经》;儒家则认识到,从占筮的角度难以圆满地通解通行本《易经》,故而避开占筮专论卦爻辞之义理。未想到即使如此,无论如何解释,都不能为通行本《易经》圆觥S纱丝梢,通行本《易经》确实有问题。

通行本《易经》有问题,在当今看来应该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那么是不是原本《周易》中的《易经》本来就有问题呢?我们可以肯定,原本《周易》中的《易经》绝对不会象通行本《易经》那样如同天书,常人都看不懂,也不会疑案重重不能自圆其说。如果是那样,《周易》问世时就不可能被人们所接受,更不要说它能战胜其它象占和龟卜独领风骚。那么,原本《易经》会是什么样子呢?有待易学工作者进一步深入探讨方可明白。

                      (三)  易 传

《易传》是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所作。它是依据经对《周易》的种种解说(其零零散散,真真假假),加以自己的认识进行的整编。其内容包括《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h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七种十篇,故又称之为“十翼”。

由于《易传》其年代久远,是最早系统地解f《周易》的著作,故后人将《易传》和通行本《易经》一并统称为原本《周易》。其实《易传》是借解说《周易》来阐发儒家的哲学思想,而不是为了寻求对《周易》原本逻辑统一性的圆满解答。故就寻求“周易本体”逻辑而言留下了重重疑案。

尽管如此,儒家哲学思想的历史意义不可否定;对于认识“周易本体”而言,仍是不可忽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在其中透露了原本《周易》中很多重要内容和讯息,它们是寻求复原“周易本体”的重要依据,就寻求复原“周易本体”而言,《系辞传》和《h卦传》,是最著参考价值的I篇重要著作。只是我们不可完全照搬《易传》的说法和逻辑去解释“周易本体”。

                       (四) 易 学

“易学”是现代学者对历代先贤研《易》成果汇集的总称。自《易传》问世之后,各行各业各门各派受其启迪,纷纷结合各自行业特性研究《周易》。其领域涉及到文字学,哲学,宗,政治,人文,历史,事,天文,数学,物理,生物,医学,美学,建筑学……如此等等无所不包。由于易学的繁荣,从而促进了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众所周知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萃无不打上研《易》成果的烙印。这些都离不开“易学”的功劳。《周易》的基本思想是明道,遵道,弘道,这种思想已无形地融化于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故凡事以遵天道为准则,力与万物和谐共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易学”是I千多年来历代先贤研《易》构成的庞大思想体系。其著作多达I三千篇,现留存于世的亦有千余篇。尽管]有哪一篇能完整圆满地解答《周易》留下的重重疑案,但它们确实是《周易》广泛意义的有力旁证。虽然它们是各个不同时期的论题,其论各有所见,虽说其在关键处有所保留,但它们却透露了一个又一个重要讯息,尽管原本“周易本体”已经失传,但其主要内容确实分散留存于后世。或者说,《周易》既是论道,后世通过悟道,必然能与《易》者同心同德同见,从而得出某些类同的看法,虽一人之见不完整,且可能由于向某一方面偏重发挥,导致脱离了《周易》原本逻辑,若汇众人之见,去伪存真,纠偏扶正,补其所缺, 便可复原一本内容完整, 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

对待“易学”的态度,既不可求全指责,亦不可固死于它们对《周易》的具体解说。总之必须认识到“易学”是多角度展开的具体的局部的研究。不一定都能揭示到本质问题,有的只是对表面现象的揭示和人为的引伸,甚致出现引伸的偏差从而与《周易》的思想和逻辑相违。由于“易学”各论专业性很强,在“周易本体”内容不齐, 意义不明的条件下,论其专业与《周易》的关系难免不出现偏差和问题。这些,一但“周易本体”复原之后就能一目了然,介时各行业有关人士一定能于以纠正和完善。由此对待“易学”的态度,应当把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可靠而有价值的定论加以发P和运用。并探索研究其如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如何发挥现代作用。更唯重要的工作摆在易学工作者面前, 那就是借已有的“易学”成果,进一步探索和复原“周易本体”。

三  研《易》的经验教训

I千多年来研《易》曾一直出现~荣景象,从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之发展。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周易》确实还存在着重重难解的疑案,千万不要死抱着尚有缺陷的研《易》成果沾沾自喜,因为这些疑案对肯定《周易》的现代意义和弘P传统文化有着致命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对过去的研《易》状况进行反思,为什么经过I千多年之久的研《易》,尚不能复原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只有找出这些经验训,研《易》才能产生飞跃,才能着有成效。否则一件无价之宝,由于破解不了本来可以破解的疑案,只得放进历史的博物馆作列品,那就太可悲了!

说到研《易》的教训,“随风追潮”{一个。历史上,义理派就有“得意忘象说”,“我心是易说”;宋代图书学派什么都画出图来表达;太可笑了!现代有洋人h二进制得益于《周易》的启迪,我们的学者就拼命往二进制上追,并大力宣蠖进制是《周易》本源的法则,真是“贪天之功为已有”。我不否定《周易》对各行各业的启迪作用,同时要鼓励各行各业灵活运用《周易》发挥作用。但决不可以说这些作用就是它的本源意义。即便这个作用具有天大的意义,如果他不能使《周易》象数性理具有统一的逻辑,就不能说它是《周易》的本源意义。这是一个死标准,否则《周易》的理论就会越来越乱。研《易》随风追潮,可以h是一个值得牢记的经验教训。

另一个教训是“以H代面肆意发]”。研《易》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一系列的疑案,需要全盘统一解决,故需要做踏实细致的工作,这就需要渐悟。尽管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可能出现顿悟,但那个顿悟是经过L久反复细致思考的结果,而不是突然天上掉馅饼,我们不要梦想突然受到某一启发就能把《周易》的疑案一揽子全部破解。更况,你那个顿悟并不一定合于《周易》的统一逻辑。故研《易》必须把你所有的认识通通纳入到全盘统一考究,往往有些认识从局部看其逻辑是成立的,而从整体来看则会矛盾百出,这也是研《易》必须牢记的经验训。这是一个最易犯的错误,就是孔圣人也难免犯这样的错误,他的《文言传》和《序卦传》作为儒家理论是合情理而有意义的。但从整体来看,它不合乎“周易本体”的逻辑,如果用它作为解析“周易本体”意义的依据,就大有问题。不过有可能这根本不是孔子所写的。即使是孔子所写,作为儒家哲学思想也无可非议。犯这个错误的还有京房和p雍,他们是象数派的代表人物,却误以卦之阳爻寡众论阴阳,结果导致他们的卦气论不可自圆其h(卦性阴阳和节气阴阳矛盾)。可惜一个很好的理论思维被一个对卦性认识的失误所困死而走不出来。今天提出这些问题是就如何复原“周易本体”而言的教训。并非对他们研《易》功绩的否定。

再一个教训是“阔谈大道理,保守紧要处”。从《易传》现世{起就是这样,说起理来途途是道,触及到具体的解析则枝离破碎藏头隐尾,这样就必然造成对“周易本体”认识的模糊。如《易传. 系辞上》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其理甚明,可是,谁又能知道《易》如何以天地为准,天地之道又是什么?《易传. 系辞上》又曰:“广大配天地,渫ㄅ渌氖保阴阳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其法甚佳,试问,谁又告诉我们,具体如何配?《易传. 系辞上》再曰:“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其为《易》之总则和方法,可是,谁为我们解析何为天崇,何为地卑。天地如何设位,《易》是如何行乎其中的?要知道对这些|西的解析就是使我们了解道之义的途径啊!对上述每个问题“周易本体”均应有其详尽的解析,但经将其视为“天机”而将其隐藏了。留下这些大道理,你可以用文字和语言讲得天旋地转,]有具体的象数解析则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周易》象数性理于一体论道。我们研《易》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复原这些象数性理一体论道的具体模式。如果只是高谈阔论大道理,而不复原失传的象数模式,甚致认为《周易》本来就]有这些图象,那么我们就永远无法解开“周易本体”之谜。后世研《易》也有类同现象,如京房的“八卦五行休王说” 是很有来头的,但他保守了这个秘密的原理;又如方以智父子的“八卦(五行)互藏互化说” 也是很有来头和意义的,但他们只讲了大道理和表象,却保守了互藏互化的具体内容和原理。如果我们复原“周易本体”时,只照搬他们的大道理,而不去探寻他的具体实质内容,那就难以展现“周易本体”本有的实在意义和价值。

研《易》的教训确实不少,也不便多说,其最重要的还有一H,即“象数理分离,缺乏逻辑统一的大归结”。首先应当承认在研《易》的初期,由于《周易》显世之时本是残缺不全而零乱的状态,一时难以求得象数理一体的统一解析,用象数理分离进行单一问题的探讨是可取而必然有效的措施;同时各行各业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运用《周易》某些结论和方法也是必然的。但这些解析和运用状况并非完全合于《周易》的本源逻辑,故不可将这些解析和应用结论拢统的代替“周易本体”。这就需要有人对各种解析和应用结论进行归总和逻辑统一的整合。过去研《易》就缺乏这一工作,且I派六宗各归其门,不但不吸取其他门派之L补自门之短,甚至认为各门是各门自己的|西,不容许其他门派同有,除了对其他门派进行攻击和否定之外则不相往来。忘却了《周易》是象数性理一体论道。象数性理必须能互应互证方合于“周易本体”本义。I千多年来研《易》得不出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原因居多,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I派六宗各行其道,缺乏逻辑大统一的整合归结。这是一个极其沉痛的教训。

以上谈的都是训,最后再谈一下经验。研《易》之所以能持续I千多年,除开《周易》本身确实具有研究价值以外,其最大的因素是《周易》对促进社会安定和稳固王权具有不可勿视的作用。故而受到历代帝王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我们要借鉴它,是因为《周易》尚存在着重重疑案,而这些疑案的破解与否关系到对《周易》本身意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肯定和否定,尽管对它的否定不会是一判决书,不可勿视将其打入冷宫,亦是同样的效应。假若《周易》的意义确实是被人们吹虚的,倒也可以理解,关键在于事实与其相反。《周易》确实越来越被马列主义哲学和现代科学发现所证实不是言,唯有的问题就是对它的详尽论述被经师视为“天机”隐藏而失传,后世对它的解说缺乏统一逻辑性和系统性,有的解说不够确切不够严谨,带有严重的崇尚圣贤之言的倾向和浓重的谜信色彩,这些都与时代背景相关联。现在时代背景变了,我们这个时代强调的是,一切理论学说都要与自然客观事实相乎合,而这一思想正是创《易》者所追求和遵循的准则,《周易》的理论依据和象数学都是自然科学。明道、遵道、弘道就是祟尚自然客观事实、崇尚自然法则和规律;现代的思想可h与创《易》者心心相映,心相联则能相通,自然就能领会“周易本体”的本义,也就能尽快寻找到其象数性理大统一的逻辑。不过,要破解《周易》重重疑案决不是几个自发研《易》者力所能及的。它需要受到国家的重视,既要有全民的动员,号召一切爱好者勇跃参入研究,还要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班子逐一攻关和统一归总整合。一定要防止过去研《易》的训重演。

我深信,有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I干多年末破的“周易本体”重重疑案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水落石出。一本能代表华夏传统文化精髓的“周易本体”一定能很快复原,且能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现实作用。

四  再谈复原周易本体

破解周易重重疑案,复原一本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是当代迫在眉尖的大事情。我们应该看到自晚清起,随着西方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腐朽封建社会的败落,特别自“五.四运动” 以来,人们对《周易》逐步淡漠,现代年轻人甚致对“周易本体”的存在和意义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研《易》的成果是将各行业的成果附会于《周易》。即使一般中老年知识分子也认为,《周易》既是一座知识大宝库,又是一座大谜宫,走进去会到处s壁,最终还得退出来,故敬而远之。有位资质很深而求实的易学家谦虚地说:“我读了一辈子《易经》,尚未读懂《易经》。” 可见研《易》求实之难。清代有人对研《易》不求实不严谨的态度提出了严励的批评,他说:“画鬼容易,画人难。”直接喷击那些不负责任不严谨的研《易》著作为“画鬼”。现代易学权威专家所著《易学》,在“卦爻辞与卦爻象的关系” 一文中指出:“……事实上,任何学者对此问题都不可能有一个令人M意的积极的回答。因为,在卦爻象和卦爻辞之间本来就不存在必然联系。” 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老先生说:“卦序问题值得研究。” 张瑞文授在《八卦探秘》一书中专设“八卦之谜仍有谜”一文,其中提出了若干难以解答的疑案。著名科学家钫衲博士,从严谨的科学态度出发指出“《周易》]有推纬。”由此可见,复原“周易本体”意义重大,做与不做,成功与否,都将涉及到对中华传统化的无情定论。

在此我想提请大家注意,为什么世界上唯独中华传y文化历经数千年岁月的磨难却能相连不断地发展。因为这个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是《周易》,它的宗旨是“明道、遵道、弘道”,提倡“天人合一理人事”,所以它能常盛不衰。它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全人类的。它是S护和实现人类文明进步L久持恒发展的法宝。放弃和违背它的精神原则将给人类带来的必然是灾难。

当代有远见的学者预言:“二十一世纪的科学发展将转向东方。” 即走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这是一条使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的康壮大道。要走这条道路,就必须让人们都知道“周易本体”的内容倒底是什么,而不能以庞大的“周易体系”取而代之。尽管“周易体系”是数千年积淀的知识宝库,但它是庞杂而散乱的,其中存在着很多互相矛盾和不可自圆其说的地方,使人无法是从,故而,我们必须复原一本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

可能有人担心复原“周易本体”会产生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因为从通行本《易经》来看,卦爻辞只是对此前占筮零散记录稍加梳理的堆砌,]有什么更深的意义;卦爻象只是分辩不同纪录的符号,根本谈不上真实数学意义;象辞之间更无必然仍诠叵怠W苤,《易经》无非是以过去占筮经验作为后世占筮参考所编的工具书。如果归结出这样的“周易本体”岂不是为中华传统文化脸上抹黑吗?如此倒不如让“周易本体”内容残缺不全含糊不清,让各家学说为《周易》的历史意义作支撑,为现代研《易》广开思路。可以说这种思想倾向,在当今易学界普遍存在。

在此,再次提请大家注意,通行本《易经》和《易传》确实是研《易》最基本的原始资料,但是决不等于原本《周易》。正因为如此,它才给后人留下众多疑案和如此种种不好的印象。正因为如此, 才引发了历代智者贤能倾注终身心血研《易》,即寻找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其实,包括《易传》在内的所有研《易》著作都是抱着这个目的从不同角度谈自已的心得体会,但谁都知道自己的研究尚未达到目标,故孔子告诫大家“易之为书不可为典要”。自然其中暗示着通行本《易经》存在问题。所以我们不可把某一研易成果当成“周易本体”,也不可视通行本《易经》就是原本《周易》。今天提出复原“周易本体”,就是要把I千多年的研《易》成果进行一次划时代的大归结,去伪存真,补其不足,使其成为一本能真正代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不带任何偏见,合于原始本义且热萃暾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它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总之,决不能使周易研究始终成为“无根树”。复原“周易本体”是其自身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将其献给全人类的需要,在我们这个时代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对文化现象的归结,其意义是深远的,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翻阅史料可证,凡有效的进行了这一工作往往预示着盛世即将来临,因为盛世取决于优秀文化产生的累累硕果。

要复原“周易本体”就必须打消种种顾虑,特别要打破门派观念,重新组成一个团结统一的大家庭。其实,当我们复原一个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之后,就能发现各门各派都能从中受益,从而完善自已的理论体系。研《易》者当知,以象数性理一体论道本是《周易》的独著特征,离开这一特征论《周易》必然大为失色,且很多地方会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甚致背离《周易》本义。义理派如果引入象数及象数解就会发现,象数中还有很多揭示自然本质原汁原味的理,他们]有发现而被忽略了;同时还会发现他们过去的某些说法带有片面性局限性,甚致存在问题;一但加以纠正,义理就会变得有血有肉更著有说服力和广义性。象数派亦如此,只有把他们的象数解与卦爻辞统于一理,这套象数才能{得上是《周易》本体固有的象数,其意义则更加深远。

如何复原“周易本体”又是一道题。我以为,只要站在原创者的位置考究,其答案就简单了,无非是拿出一本“易经占筮可行性论证书”,它是一本说服大家接受理人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论文。由此可知,其热莶煌夂蹙准解析如下几个问题:

1.阐明创《易》之因缘及原理。

2.阐明八卦象数模式之意义, 导出八卦典型象数对应关系。

3.阐明太极理论的完整内容,拿出完整的太极模式。

4.阐明建立六十四卦模式的意义, 导出其求解方法。

5.拿出合于自然客观的六十四卦演天地之道模式,解析象数解合自然实象。

6.拿出象数性理逻辑统一的《易经》模式和“易经占筮法”。

本人学识太浅簿只提出以上几H,可能很多读者会笑话,因为这些都是历代圣贤反复呈述的问题,而且解答的问题更多。我以为正是因为前贤解答的问题太多太庞杂且不统一,这样就使得求学者思想混乱。其实,就“周易本体”而言,无非要精准地解答以上问题。但就是]有得出令人满意的解答。为什么不能令人满意呢?并不是研究者无能而解答不清楚,而在于缺乏进行整体统一逻辑的研究。它就象一曲器乐大合奏,由于缺乏哄托主题的合理配器,使得器乐大合奏变成了一段段组合不和谐而杂乱的大拼合;又象临时拼奏的世界明星队,虽其成员都能各显奇能令人叫绝,但因缺乏整体和谐配合,则注定只有失败。所以复原“周易本体”必须是有统一指挥的共同研究。我们必须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认真讨论方可作出决断,只有合乎整体逻辑统一且对这个完整本体是不可缺少的精准解答,才能{作“周易本体”的热荨R仓挥懈丛一本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研《易》才能健康发展,才能更有成效,才能更具有现实意义。

这里为大家介绍隐名氏的《周易本体疑案解要》。虽其义不在复原完整“周易本体”,但确实解答了人们对于周易本体意义提出的种种致命疑案。它可以消除人们对复原“周易本体”的种种担忧,亦可作为专家学者复原工作的参考资料。

隐名氏的《周易本体疑案解要》着重解答了如下几大问题:

其一,使人信服地,客观简明地揭示了创设“易经占筮”的因缘和原理。雄辩的证明《周易》的本真意义是为了把人们从迷信鬼神推向“明道、遵道、弘道”。

其二,《周易》明道的措施是把自然万事万物和人事象数化,并使象数性理统于一体,从而使繁杂的大千世界变得简单明了谨谨有然。

其三,《解要》对象数的解答既源于前贤提供资料的种种线索,又对其作出了合于整体逻辑统一,合于自然客观的有效精准解析。从中可见,《周易》确实存在一整套象数系列模式,它是数理严谨,运{独特,合于自然客观,具有真实数学意义的特殊数学。它是论道的象数学,它能推演天道,地道,人道而无误。

其四,《解要》复原了最原始的占筮抽签演数求卦法,该法不单纠正了蓍草求卦法的错误,同时体现将人事象数化的逻辑严谨性和可靠性。并将八卦的象数对应关系从极数一百扩展到任意数,从而使《周易》象数意义更具广义性。

其五,《解要》在不改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一字的前题下,对通行本《易经》进行调整复原。复原后的《易经复原稿》消除了通行本《易经》的古奥难懂状况,并恢复了其象数性理逻辑统一的本来w实面目。证实了《易经》确实是“天人合一理人事”的范本,它不单是本占筮的工具书,更大的意义和价值是其实质,它确实是本充M了哲理论人道的哲学典著,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书,确实不愧为六经之首。

                      五 概h周易论道

《周易》的实质是论道,而论道的目的是导世人明道遵道。明道遵道的意义则是为了让世人免灾得福。由此可断,《周易》是一本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书。

人们不禁要问,道究竞是什么?《周易》又是如何具体论道的呢?

老子对道之名的解释和对道认识的意义是这样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I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殆,可以为天地母。我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一步解曰:“孔灾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老子对道之名的解释是最清楚明了的,对认识道之意义的阐述也是最深刻的。可以h这是他对《周易》论道的彻悟,亦可说这些解说是老子为“周易本体”补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论道不是讲迷信,论道是揭示和解析自然本质性问题,涉及到天道,地道和人道。所以它是科学,而且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合于一体的科学。致于道是如何具体展现和描述,如何解析天道,地道,人道。则是“周易本体”必然解析[楚的主要内容,然而这些热荼痪作为“天机”隐藏而失传了。所幸隐名氏的《周易本体疑案解要》为后人作出了系统具体清淅明了的解析。这些解析是对前贤研《易》的归结加之他潜心悟道得出来的成果,所以《解要》既能使与《周易》相关的种种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同时能使这个有机统一整体的每一部分都经得起理论逻辑的推敲和自然客观实践的验证。它证明“《易》以天地准,故能弥天地之道。”确实不是虚言。今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周易论道的概况。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这句话似乎使人感到莫明其妙,因为人们不知一,二,三各自代表什么,三为什么能生万物。老子所f的“道生一”即一元阴和一元阳的结合体,它是宇宙的原生物(精元体),我们把它定为标准质量单位一,其为活性(中性),既可以自我结合,又可与阴阳I性自由结合(阴和阳均为同性者互斥,异性者互吸);那么I个精元体的结合体,其质量为二,为阴性,这就是“一生二”;由这个质量二的阴性体再加入一个精元体(活性)的结合则构成质量为三的阳性体,这就是“二生三”。有了质量一的活性体,质量二的阴性体,质量三的阳性体,由这三种最基本物质便可生成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老子这句话道出了《周易》中一个极大的“天机”,即万物之可比性在质量大小和属性阴阳之别,质量是指构成基元体的精元体数量(一个精元体为标准质量一),阴阳与质量数奇偶对应,奇数为阳,偶数为阴,阴阳互变则取决于活性精元体的参入。万物亦有活性(易学称其为中土),阴性,阳性之分。这些就是《周易》对不同事物进行归类划分和象数对应关系确定的根本依据和基本原理。

现代科学家将人类归于“三个母亲”的后代,将一切生物归于“生物”不同形式的合成,若把他们的说法当成一种比喻,无疑与老子论道提出的“三生万物”相吻合。我们不要误解这是把《周易》往现代科学发现上靠。很明显,这里只是说,现代科学的发现可以作为《周易》理论可靠性的旁证。其实《周易》早已有其自在而完整的理论,而现代科学“三个母亲”和“生物”的说法,还处于一种新发现阶段,它仅揭示一种客观存在,但并未构成一套完整理论体系。按《周易》论道的逻辑不单人类归于三个母亲,万物皆生于三个母亲,即万物均可归于活性(中性),阴性和阳性三大类。如此完美的理论为什么就不能引起人们的震惊和重视呢?值得我们深思!

万物归于活性(中性)、阴性、阳性三大类是《周易》的重要理论。以象数而言,《周易》论及的是包含中土在内的八卦象数。人们普遍认为八卦揽万物,其实这就是大归类(即数段卦)的说法。用严瑾的象数对应关系看,八卦之数不是连续的,其所缺之数均属于活性数,在易学中称其为“中土数”,在占筮中称其为“动爻数”,凡由此类数构成之爻称之为“动爻”。即性不稳定之爻。在《周易》理论中“人事无常”的因缘就在于动爻存在着性不稳定之因素。由此可见老子这段意义深远。(当然,还可以用老子这句话来解释其它问题,如一层结构,I层结构,三层结构等三类基本物质;亦可用其解释太极之一,二,三阶的发展状态。但用其解释活性,阴性,阳性等三性的象数性对应关系和互变关系及万物的形成与差异则更有意义。)

《易传. 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句话的意思是f一元阴一元阳之阴阳合一体即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粒子,它们是宇宙原生物质,宇宙万物的本体,这些原生物质就统称之为道。道无所不包,然而,天地万物万象,万物万洌不可尽知,焉能尽述?《易》者论道之英明就在于他发现并抓住了万事万物均由内中外(下中上、前中后或左中右)三层结构组成一个整体,而每层均有阴阳之象属,这就是万事万物共有可比之象,由此就创立了八卦象数模式以归类和分q万事万物。由于八卦象数模式具有严谨的象数对应关系,所以能用它们揭示众事物的阴阳属性丶阴阳结构和阴阳等级。先贤曰:“《易》以论阴阳。”即《易》是论阴阳变易的。那么是根据什么来论呢?就是根据八卦象数模式严谨的象数对应关系来解析事物的具体变易状况。

《周易》象数模式本应有严谨的象数对应关系,但当人们翻开所有的研《易》典籍则只能看到“大衍之数五十用其四十有九”、“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河图之数五十”、“洛书之数四十有五”、“三天I地五为合数”、“动爻之数六与九”、“定爻之数七与八”、“五行生成之数一至十”、“爻辞名之数初六、初九;六二、九二;六三、九三;、九四;六五、九五;上六、上九。”…… 其象数对应原理神乎其神,玄之又玄,各不相关互相矛盾,不可自圆其说,所以现代有人说《周易》象数是伪科学。

《周易本体疑案解要》复原了周易本应有的“基准八卦典型广义象数对应表”、“极数一百八卦(五行)互藏象数对应表”。这I个表加上“抽签衍数定卦法”则能把八卦象数对应关系扩展到任意数,从而使八卦象数具有普遍性意义。这些严谨的象数对应关系,是合于现代数理原则推敲的,绝不是人为S意硬性规定。它是依于研《易》典籍论及之数,而不是后人“无中生有”,借现代知识来扩充的数。它能圆M而客观地解析古贤论象数的真实来由,从而消除各论的神秘色彩,它能解开古建筑如北京故宫各种象数之迷,亦能解析民间流传各种象数之h的来由;因为它是源于对自然实象的考究和剖析的结晶,所以它能使各论成为一个不可缺少,不可分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证明《周易》确实存在一套完整的象数系列模式,离开它就无法论《周易》象数,同时也就无法使人信服地准确解《易》。

可以说象数对应关系,只是把道展现的实象采用象数模式客观准确的归类描述形式。其真实意义尚属归类统计学,而《周易》所论的是万事万物的阴阳属性、阴阳结构和阴阳等级的变易。也就是h,《周易》象数学的完整内容,既要有代表万事万物的完整准确象数对应关系,还需要具有通用性和真实数学意义的求解方法。这一方面,似乎是研《易》者避而不谈的“天机”,所以畈┦恐赋觥啊吨芤住]有推纬”。其实不然,《易传. 系辞. 上》开篇就指出:“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即告之“易简”是论阴阳变易的总法则;明代方以智父子则更明确的提出“八卦(五行)互藏互化说”。尽管该说避重就虚,缺乏具体指导意义,但确实透漏了《周易》象数存在推纬之法的实情。  

L名氏的《周易本体疑案解要》复原了“八卦(五行)互化三角模型”。经过验证,该模型是对运用“易简”法则进行运{得出结果的归结,将其象数模式化,则能一目了然。运用该模式和“极数一百八卦(五行)互藏表”可以方便的求得“六十四卦象数解”。该象数解按现代人的说法,即对 “已知某弱龃υ谀城龅那孔饔孟拢试求该弱鼋发生什么具体变化。”命题的解答。 很显然,这道命题不是运用质量或能量叠加法可以解答的问题, 这个命题是致目前为止其它学科方法尚未涉及,或许有人在研究而末得出答案。现在人们只有通过无数次实验去一个一个的求解每一个具体实际问题,而无法采用现有的数学方法得出其必然结果的方便计{公式。而《周易》在三千多年前早就有了详尽的解答。其不限于某特定条件有效,而是具有通用性且方便可靠的特殊运{方法。这可了不得!如果说象数关系的建立还只是对道显现实象剖析的归结,蓍草演卦也只是找到了解决息转Q成象数模式的方法,那么可以说,采用“易简”作为运{法则对六十四卦进行运{求其象数解,则是实实在在无需q的具有w实数学意义的特殊数学。它证明《周易》论道不是空谈大道理,更不是玄学,也不是人为的随意硬性规定,而是有完整象数理论和特殊推纬方法作支撑的大学问。它是以自然之理和自然变易法则进行求解,所以这个象数解能与自然实象一致,并能解析自然变易实况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故《易传. 系辞上》曰:“《易》以天地准,故能弥天地之道。” 这里要特别提请注意,《周易》象数学与现代数学之间是共存互补的关系,各有其L,绝不可互相取代。

《周易》论道的显著特H是将象数性理统于一体,它一个环环紧扣的有机统一整体。《周易》象数是揭示道本质的象数,是揭示道显现之理的象数,是万物共有可比之象数。离此则象数无穷而不可尽述,均非《周易》所采用之象数。而《周易》所述之理,则是道显现之理, 是自然固有之理,是解析道象数展现之理。离此虽有千理万理,但都必须服从道象数性理统一之理。因为它是永a的w理。《周易》象数性理互为因果关系,可互补互证。

建立八卦(五行)互藏象数对应关系和八卦(五行)互化方法,还只是为《周易》论道准备了资料、工具和方法。《周易》论道的主要内容是论天道,地道和人道。那么《周易》是如何具体论道的呢?由《周易本体疑案》复原的《太极六阶论》可说是论天道的模式;《巡八宫阴阳反循节气图》为论地道的模式;“抽签演数求卦法”合《巡八宫阴阳反循节气图》是“天人合一理人事”的方法;提出“可择从优处,必循依道行”是理人事的原则;《易经复原稿》则是为遇事必循人的行为作指南的经典。

“太极”理论是《周易》最根本的理论。《太极六阶论》全面地揭示了天地万物“无”“有”更叠全过程。它解答了人们对太极似明非明的模糊认识。人们普遍认为带鱼眼的阴阳鱼太极图即太极模式,该图确实是太极模式中乾坤采战阶之外表象的图案模形,是大道显物最佳状态,以它作为太极代表模式尚无不可。但不能以其代替完整的太极理论,因为它不能解析太极全过程不同阶段的具体状态及其机理。再加之后人以该图配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就使人们对太极和八卦的关系更糊T。这个太极图本是乾坤采战阴阳流变图,配八卦本是对该图八区解剖的象数表达,故图与八卦应有固定对应关系,该图应配乾坤采战八卦,若以一图配I套不同且与该图不吻合的八卦(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又如何解释图与卦象的必然对应关系呢?!

隐名氏的《太极六阶论》以诺恼宫F状态划分为:“聚”,即元气聚合阶;“壮”,即极化乾坤阶;“荣”即乾坤采战阶;“衰”,即乾坤衰变阶;“败”,即乾坤易位阶;“散”,即元气弥散阶。将其转Q成《太极六阶图》,每阶配有阴阳流变具体状态图,各图各区配有对应准确的卦象;每阶还配有五行分押蜕克壮态图;另外每阶均附有一付对联,以便精简地解析图示要义。如此就能使人们有一个直观,清晰,明确的认识,如太极六阶各阶形成的机理,必然展现的状态,及其对应八卦五行的关系。太极即大道展现的极至能为,亦为天地万物生灭循环的模式。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天地万物之“自易模式”。如果将六阶图看成在太空中同一时间不同区的不同展现,即可视之为“无极图”。

应当注意的是,《太极六阶论》和《太极六阶图》不是对前贤关于“太极”种种解析的否定,而是对前贤解析的全面肯定和完善。或者说它能证明前贤的各种解析都有其共同之处,可能是传承中有所保q或公开之时只显其一角。总之有了《太极六阶论》和《太极六阶图》就能圆壕咛宓亟獯鹩泄靥极的种种疑团。它证明《周易》论天道不是讲迷信,不是玄论,而是实实在在严谨地揭示自然规律之本质,用现代语说,它是自然科学。

《周易》论天道是自然科学,不过它与现代科学的某些观H有所不同,其最根本的区别是宇宙整体形态观,宇宙本体观,宇宙万物形成观的不同。《周易》的观H是宇宙整体“无极态”,在无极总态中存在无数太极的各种状态。就其原因,在于宇宙本体(牛┚哂芯凵⑽蕹5奶匦浴N藜不是指无的状态, 而是“无”“有”并存,]有整体统一的运动的状态; 在无极总态中存在着无数大小不同、状态不一、各自为的太极六阶自循环。周敦颐h:“无极生太极。”需注意,非无极变成太极,而是h在无极总态中生存着无数不同状态的太极。 古贤说,宇宙整体是相对o止不动的,而各个局部则是绝对不断演化的。为什么断论宇宙整体为相对静止不动的,而各个局部则是绝对不断演化的呢?

对此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宇宙万物有共同的本体――道。道即牛它原本充M宇宙且处处密度均衡一致,故无论道如何显现,其具有统一运动群体与另一群体之间的质量空间比等量不变,而道之显现是遵循太极模式有条件和时间寿数的,故不可能出现宇宙整体统一的运动,宇宙整体永远保持“无”与“有”并存的无极总状态。任何物质的湟缀驮硕都只能在其既定的范围内进行,即只能在具有统一运动的有限空间内,而不能超越其既定范围。正因如此,所以我们说宇宙整体是相对o止不动的,而各个局部则是绝对不断演化和运动的,其演化,无论物体大小都遵循太极模式。这就是《周易》要解析的天道。明了天道的意义,在于能够通过对有限空间的详尽剖析,便可推断不可尽知的无限时空的各种状况。同时可以理解万物万象同根同源,万物皆为自然所造就,都是构成完美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万物各有其能,正因如此,世界才显得尽善尽美。

《周易》论地道,是解析在具有统一运动的空间龋强弱龅南嗷ス叵导扒龈髑对弱龈髑的具体影响状况。隐名氏复原的《巡八宫阴阳反循节气图》为地之变易模式。它准确地揭示了地依随天时天位之不同的具体变化状况。应证了《易传. 系辞.上》记载“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和“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不是虚言。将《巡八宫阴阳反循节气图》转Q成《易象时空图》大家就能更全面直观地认识易象时空关系。无论是卦象对应四时二十四节气, 以及即时地,日,月,星的关系,乃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十二时辰,日月星各在什么方位都能解析得清清楚楚准确无误。可见《周易》论地道不是凭空造次空穴来风,而是依据自然实象。

可能有人会对此提出疑议:其一,认为古人如何能具此不可思议的天文知识;其二,认为以四时论变化是附会天文知识。

其实不然,自然实象万古L存,天文并非今日方显,今人所,古人亦可,古人心o心专则所所悟更真切,故古人对宇宙的整体认识显得比今人的认识逻辑性更强。天象节气时空关系早已是华夏初民求生存的普及知识, 到夏朝时天文学己今达到相当的水平,故定节气和制历之法至今仍然用夏法。不可否认《周易》的产生得益于当时天文地理学的高度发展,但不可忘记,当时的史巫也是天文地理工作者,甚至是这类工作的领头人;更要看到《周易》论四时变化不等于把天文知识附会于《周易》。它不止是记录四时与天象的对应关系,其最重要的是论证道法之“易”法则的普遍意义。它通过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得出六十四卦的自然流变顺序,再由易简法则求出每卦之象数解,并证其解与自然实象(节气能序数)一至。由此可《周易》是对自然现象之必然性的理论推导和解析。华夏祖先真是了不得!我们可以断论《周易》象数六十四卦模式即地道模式。亦可称之为“天崇地卑”变易模式。用现代语说,其为“它易”模式,即求解弱鲈谇鲎饔孟卤厝槐湟鬃刺的模式。该模式以天地准,故能弥论天地之道,亦为人事必须依从的准则。

《周易》论人道,是通过解析占筮来实现的。占筮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求占之事属于什么卦象。得卦是否合于求占之事的实情是占筮成败的关I。得卦不真,《易经》再好,解卦人有天大的本事也是空话。应当指出《易传》公开的蓍草演数定卦法存在无法圆说的疑问,那么,原来占筮是采用什么方法定卦的呢?

据史料记载占筮最原始的定卦法是抽签演数定卦法。由隐名氏复原的“抽签演数定卦法” 可以明显地看出,它是修练者通过c练对人体潜能的认识。法者体验到,在虚空之中充满着各种息,人在特定条件下如果全神贯注专心于一地关注某一事物就能与该事物之息勾通,并能通过抽签把这种息和本人相应状态表达出来。演数定卦则是将息依天道进行梳理转Q。这种方法和现代医学的心电图,脑电图的工作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具体方法及目的有所不同。

由隐名氏揭示的占筮方法,具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无论是抽签方法还是演数定卦法,都是非常严瑾的。且合于整体统一象数对应关系逻辑。它证明了古人对人体结构及其功能有深入细微的了解,其认识是超前而不可思义的。如对激发人体潜能条件的确定,男左女右的分别,先天结构差异的分别。如此等等均非故弄玄虚,而是合于客观而有实在意义的。演数定卦法,首先将抽签所得之数按数大小重新排序,既合于卦之爻值顺序逻辑,又解决了抽签顺序因具有随机因素而与卦之爻序不相乎的矛盾。三数定爻,九数定经卦(三划卦),十八数定别卦(六划卦),其演数的方法均体现出《周易》象数逻辑的统一性。

占筮抽签演数定卦法把人事象数化,体现了华夏祖先极高的智慧。众所周知人事万千如果不将其象数化则不可尽述;然而,如何确定具体人事对应的具体象数又是一道难题。因为要确定求占者所遇之事和其自身状态的实质卦象,是非尝困难甚至可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抽签演数定卦法,则能得出求占者所遇之事(上卦)与对应该事自身状态(下卦),合之则为六十四卦中的某卦。其实,这种卦象并非具体人事真实的实质卦象,而是求占者潜意识对所遇之事的认知及对自身即时相应状态的认知所展现的心理卦象,所以必须认识到所得的卦,无论上卦、下卦和整体卦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类比关系表达形式。它属于类比卦象,故不可过余渲染某事属于某卦,某人属于某卦;同时也无需强求其实质可靠对应性。因为,不可否认即使是类比卦象其与实质卦象具有相同的效应。占筮要解答的是心理问题,采用心理卦象解析是自然而合情合理的。

确定了要求占之事的卦象之后,经要解答的是得该卦是什么意思,求占者该怎么处理该事?按隐名氏的占筮方法,经师首先要求解该卦对求占者的得失利弊,其法有I种,其一,象数计{法;其二,将所求之卦代入《易象时空图》。I法均可得出相同的解答。根据这个答案,求占者应该采取“可择从优处,必循依道行”的态度。这就是《周易》“天人合一理人事”和“推天道以明人事” 的具体方法。绝不可误解为天人同步循环,一切随天命。

《易经》是为遇事必行而无选择之人写的,其卦象按天道有其必然结果。但卦爻辞不以其得失利弊论,而是以遇事者对待卦爻变的态度和行为来论。因其结果是由道法决定的,是必然而不可变的。故设辞的总原则是“从道者吉,违道者凶。” 设辞何处用吉何处用凶,是依此前数千年的人事普遍规律,它对造成吉凶原因的解析则紧扣卦爻变,其辞选用对应卦爻变相乎,且以人们普遍熟知和易于理解的自然现象,常事常法常理和历史典故。这样人们就易于理解造成吉凶的原因及其与卦爻变的关系。

由隐名氏的《易经复原稿》可以清楚的看出:卦爻象之象数解(即卦爻变)表达的是天道的必然结果,卦辞是通告得该卦者,哪些是应当采取的相应态度和行为,如此从道则吉;指出哪些是不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如出现这些违道现象则凶。爻辞是揭示不同人对具体爻变的不同态度的相应结果,其总原则是从顺爻变者吉,违返爻变者凶。由此可,卦爻象和卦爻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卦爻象(包含象数解)是论述天道,卦爻辞是论人道,论人道的准则是“从天道者吉,违天道者凶。”

过去,人们普遍误解为得某卦某爻为吉,得某卦某爻则凶。其实不然,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自身无吉凶之分别,吉凶全是当事者的态度和行为造成的,卦爻辞的意义就是指导当事者端正态度,遵循天道以免灾得福。能遵道,凶可转为吉;若违道,吉亦化为凶。这就是《周易》对遇事必行之人的劝导。它充满着辩证法,体现出创辞的人性慈悲。(具体解析见《易经六十四卦破解》)《易经》占筮比较其它象占和龟卜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圆满地解答“人事无常,鬼神不测” 之难题。然而它不是靠耍小聪明糊弄人,它依靠的是以辫证法解答人事难题,它认为人~在既定条件下虽有其必然结果,而处事态度既有普遍性同时存在特殊性,决不可一概而论。所以只能以对处事态度和对应结果作断论,而不可将当事人求得某卦某爻断论其吉凶。由此可见《周易》的逻辑是严谨的,而不是信口开河。

这里还有一个特别得注意的问题,卦爻辞是写给解卦人作参考的。按理,为了防止误解,卦爻辞不应当让求占者知道,更不可直指求占者,甚至联吉凶之字都要慎重使用。如果直指求占者,就违背了《易经》本义。解卦人应当把辞义变通成与求占之事相贴切的语言,对求占者处事态度作指导和规劝。讨得失和吉凶不是一回事,在既定条件下只有放下得失才能免灾得福。它诚恳的告诉人们,吉凶是可相互转化且可选择的,全由自己对道法的态度和行为决定。这就是《周易》苦口婆心论人道。

                    六  浅谈周易论道之启示

《周易》论天道、地道和人道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呢?我认为如下几H值得研究:

1.《周易》论道在过去,曾影响到中华大地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由于人们尚未归结出内容完整、逻辑统一的“周易本体”,还有不少人对《周易》心存疑议,故末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能量和作用。如果能在我们这个时代复原它的本象,能使人信服地解答“周易本体”遗留的种种疑案,就能使《周易》论道的思想方法在现代发挥作用。

2.《周易》论道揭示,天地万物万象同根同源, 万物皆是道展现的产物,是并存互济的关系,万物均是有机统一整体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万物应当和谐共处,统一有序同步发展,只有使整体繁荣兴盛才能有万物各自真正的~荣兴盛。

3.《周易》论道揭示,万物万变同理同法,万变必须遵循“易简”法则,万淅氩豢“自易”模式和“它易”模式。这就是天道!人居万物之一,亦不可例外,在相同的条件下必然有相同的结果。

4.《周易》论道指出,世上无完人,但必须正确处理私欲与理智的关系。不能因追求眼前个人利益不顾客观条件和整体效应,否则必然带来凶祸。故提出“天人合一理人事”,并强调遵天道是理人事的准则。

5.《周易》论道强调,人乃万物之灵,人与万物之别,在于只有人才能准确地认识和解析天道,所以人类应当自地积极主动地遵天道,弘天道。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L久兴盛发展。

6.自然科学是《周易》论道的依据和理论基础,虽然它对事物的解析不如现代科学的解析那样具体细微精准。但是,由于它是从整体从本质认识和解析事物,所以它能抓住万物共有可比之处,阴阳属性、阴阳结构、阴阳等级进行研究, 从而创立独特的象数学。这一独特的象数学则能使人类认识和解析繁杂的大千世界变得简单明了。由于它是源于自然并从整体和本质的角度认识和解析事物,所以它归结的模式和断论具有可靠性和广义性。值得注意的是,《周易》的理论和模式被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发现和归结所应证是客观可靠和准确的,由此可I者可以交融,而且应该积极的进行交融。一但现代科学能与《周易》象数学(包括对天地之道的解析模式和理论) 实现交融,互相取L补短,就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

7.《周易》理论和象数模式与自然科学的交融的意义在于,证明正确的哲学思想理论是源于自然科学,同时又具有指导和促进自然科学深入研究的作用。显然,《周易》象数学及很多现成的命题和断论值得科研工作者借监和研究,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精准解析。如果能在这一方面取得成果,就能使偏重于哲学方面的《周易》理论和象数模式,还原于对自然精准的揭示,可直接指导工农业生产和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实践;同时,它能证明现代科学不但能精准地解析事物现象的个性特H差异,从而推动生产率的发展;而且能精准地归结万物本质的共性相联关系,为哲学和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理论的可靠依据。

8.《易经》占筮是《周易》以象数性理一体论人道哲学思想的人事具体化。众所周知人事万千,不可尽述。创《易》者却能依据天道将繁杂的人事象数化,将其归结成六十四大类共性问题,每类共性问题中同时存在六种个性问题。即人事由六十四个卦辞和三百八四条爻辞(含用九、用六I条爻辞)总概。然而,人事有万干,每一问题它都要作出合于客观合情合理的解答,这可了不得!所以其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决不可将其限于M足和解答个人的生老病死、贫富贵溅,得失利弊等问题。更不能违背《易经》本义,把遵天道变成唯天命论,如果这样,就使《易经》占筮退回到原始的象占和龟卜状态。

9.了解和认识《易经》占筮最重要的是要弄懂它为什么能具有广义性,为什么能圆M解答各种问题,为什么能导人正确地处理好各种人事。《周易本体疑案解要》就是为人们解析上述问题。人事是一个广义词,它的内容包括个人、家庭、团体、国家直致整个人类社会的种种事情。以天地之道为准则论人道、理人事是《周易》论道的根本方法,亦是《周易》论道最终目的和存在意义。故古贤曰:“《周易》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

10.《周易》论人道的基本思想方法很简明,就是要我们认识到个人、家庭、团体、国家、人类社会(包括整个生存环境)是个整体,其中各部分又自成整体,每个整体都如人体。众所周知,人体是由各部分组成一个有机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部分都不可缺少,任何部分都不可过余滋补更不可弱待。一但出现偏差,必然造成整体失衡从而出现局部病变和整体衰败。这是天道在人体上的具体展现,也是对人道最明的解析,是人人都能认识和承认的真理。从中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启示:

《周易》论人道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要人们认识到,人的一切思想行为都必须考虑到有益于整体同步健康发展和壮大。只要人们都能认识和重视这个简明而意义深远的道理。那么, 任何谎谬的理论和荒唐的行为都难以生存。到那时,就能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就会涞镁∩凭∶溃

投稿日:  2012年2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本体
概述英文术语“ontology”一词源于哲学领域,且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用法。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其核心意思是指一种模型,用于描述由一套对象类型(概念或者说类)、属性以及关系类型所构成的世界。尽管不同的本体对于这些构成成分的确切称谓有所不同,但它们却都是一部本体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一般来说,人们所普遍期望的一点就是,本体之中模型的那些特征应当非常类似于相应的现实世界。就计算机科学与哲学来说,二者所说的本体之间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依据某种类别体系,来表达实体、概念、事件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在这两个领域当中,存在针对本体相对性(ontologicalrelativity)的种种问题(比如,哲学领域的奎因和克里普克,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索瓦(英语:JohnF.Sowa)和高利诺(英语:NicolaGuarino)),人们已经和正在开展相当大量的工作;而且,人们也在讨论关于规范化本体是否具有生...
· 从道德本体到存在本体
内容摘要:王阳明的心学本体论思想在晚年“良知说”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心本体的道德性到存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心本体从“至善”的道德本体发展到“无善无恶”的存在本体。王阳明晚年特别关注宇宙论问题,将心之本体扩展为宇宙本体,确立了新的天人关系论。
· 本体语言
分类本体之可视化展现形式示例:Mason-ontology。传统本体语言CycLDOGMA(DevelopingOntology-GroundedMethodsandApplications,字面意思为“建立基于本体的方法和应用”)F-Logic(FrameLogic,框架逻辑,F-逻辑)KIF(KnowledgeInterchangeFormat,知识交换格式)KL-ONEKM编程语言LOOM(本体论)OCML(OperationalConceptualModellingLanguage,操作型概念建模语言)OKBC(OpenKnowledgeBaseConnectivity,开放知识库连接)PLIB(PartsLIBrary,字面意思为“部件库“)RACER系统(推理机)按语法分类标记本体语言此类语言采用某种标记方案来编码知识,且最为常用的标记语言是XML。DAML+OILOIL(本体...
· 本体论
字源英语:Ontology源自希腊语单词ον(存有)和λόγος(逻各斯,科学、研究、理论)的组合。1870年代,日本学者西周将它汉译为理体学,之后又出现了实体学、本体论、实有论、存在论等译名。之后这些译名传入中国。1930年代之后,日本学界通常使用存在论这个译名。基本问题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是:“存有的最初分类是什么?”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释。这个问题使得在神学、图书馆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都需要运用本体论的知识,而且反映到宇宙学、道德和审美观念上。另外存在论提出的问题还包括:存有是什么?物质物体是什么?物体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用什么区别确定一个物体?“物质物体存在”的基本定义是什么?物体的特性是什么?存在的特性是什么?什么时候物体不再存在?并不仅仅是变化。为什么物体可以相对于虚无存在?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最早可推朔到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曾经定义存在论为“研究物体...
· 同本体论
历史ὁμοούσιος这个希腊文单字,在新约圣经中并没有出现,但在基督教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很早,最早使用这个字的是诺斯底教派。参考文献参见同质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