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十一)一诗一画一枝花。
读有情天地,听无声黑白(十一)一诗一画一枝花。
一诗:
唐金昌绪有首中国妇孺皆知的诗:《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好在:
1,心怨嘴不怨,背面敷粉,以不怨为怨,怨深矣。可谓以无为有。
2,以小寓大,大俗大雅。语言典型的民歌风;内容贪睡赶鸟,小事也;闺妇思夫,俗事也。然乞愿和平,天下大事也;独守空帏,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大大的雅事也。文人悲天悯民,附庸民歌,喜欢读它;政客们为附庸和平,唱高调,也读它;妇孺多情,附庸风雅,也喜欢读它。
3, 另外,开头与结尾两个悬念大包袱也极具特色。以隐曲之笔表达无形之情事,耐人寻味。
可我这里感兴趣的不是这些,而是另一种写作手法:“圆”。词意连绵,每句之间首尾衔接,如谢眺谓:“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
钱钟书先生曾说:“窃尝谓形之浑简完备者,无过于圆。吾国先哲言道体道妙,亦以圆为象《易》曰:“蓍之德,圆而神。埂薄薄 “伯拉图比至人自足于宇宙之圆而无外。”人们把真学问、大艺术,皆比之于圆形,“无起无讫,如蛇自嘬其尾。”(皆见《谈艺录.31说圆》)
“毕达哥拉斯谓立体中最美者为球,平面中最美者为圆。”(《艺术与视知觉》)
老子说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万物并用,吾以观其复”,就把事物发展当成螺旋式上升同心圆。
《淮南子》:“终始若环,莫得其伦,此精神之所以能假于道也。” 道立于一,为道家之一体。我认为螺旋式发展与波浪式前进,波幅渐小,也是逐渐趋向“一”的,虽然永远达不到一,心电波成一,人就死灭了。世界万物该不会停止运动发展吧?但也不能人为的加大波幅:非左即右,而是趋“中”的。扯远了,拉回来。世事特别艺事,“圆”、“一”,皆简美者也;
圆通、圆觉、圆寂;乃释家之法。
珠圆玉润,为诗文赞语;“一意圆净成章”(王夫之语)乃五言绝句之律条。“浑简”、“圆净”皆如视觉心理学所说最为简美之形,浑远不清之物,人皆以点、圆状之。幼儿作人物画,多一大圆中三小圆,口、眼、头,成人矣,人物结构突出特征,皆简化为圆。可见以简约为美,人之天性也。
一画:
丰子凯先生此画作于1898.11.9。画上题词“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轰动艺坛,影响很大。由于是早期漫画形式己现重神不重形倾向。不重形似戒律,作者构思获很大自由想象空间,得以得心应手驾驭如下几对关系:天、人,朴、雅,动、静,有、无,今、昔等等相对立的两方,和谐地浑圆一体地融合于一幅画中,自然天成。
1, 天与人。画面构图以蓬窗苇帘界天人于两边。蓬窗为有,有以为器;空隙为无,无以为用,有无合一为道。界出内外。内,泥壶陋几,人间生趣;外:好天良夜,天如水,月似钩。天静怡人,大月近人。极为夸张地似欲入室与人对饮;几上泥壶位于室、天内外之界,探壶嘴于外,亦似有邀月之意。室内室外,人月依依,天人亲和,人天共语。
2 朴雅和谐,大俗而大雅。画中凡“有”,窗、壁、帘、几,皆质朴拙陋。显系茅屋寒舍,没一件高档家具。都是返朴归真的模样。
喝茶,其实也是一件极普通的事,那年我去成都,进城路边农舍田头,竹桌椅间都摆有茶具,与东北大不一样。可就是喝茶这件俗事,被文人、僧人搞得神秘兮兮的,雅得不得了。
画上题词,谢无逸的《千秋岁--咏夏景》。并无大好,只用六字即可:
“人散后,月如钩”,寂寞人去后,清冷月如钩,就禅锋激烈,已足待参矣。况漫画传神,茶禅一味,天凉清旷如水?
“茶禅一味”是宋朝常德夹山寺和尚圆悟克勤所书,被日本视为茶道最高境界。周作人曾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动中求静,苦乐相参,在苦海中寻求圆满和谐,如一朝风月中领悟万古长空。超越时空,了悟本体,此非“禅”而何?什么是禅?即对天人合一本体境界的直观体味。有此主客合一生命感性体验者即为一超直入如来地之神韵境界。此画之美当于此语默求之。
室内的茶与禅的关系如此,而屋外天上之“月”,就更可直作佛旨真谛解。用处很多,如:
“指月在月不在指”,就以月为佛法、内容,而以指为教言、经文。一为体,一为用。明代瞿汝稷,曾集录大量禅宗故事,编成《水月斋指月录》,简称《指月录》,计三十二卷。另如,印度平桴炉,有偈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到我国宋代禅僧雷庵正亦有一偈语曰:“千山共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其“千山共一月”同“千江水月一月摄”之“月”皆此意。
近代僧人昌仁(一庵)在《寻梅漫兴》诗中说:
“指月拈花总是禅,悟来原不落蹄筌。
有人问我西来意,花在枝头月在天”。
“花在枝头月在天”,其本体含义,是需禅悟才能体会的。对月品茗,了悟天人互证、今世前生,此非雅人深韵乎?
3 动静结合。人散后,月如钩,一派寂寥空静。正为静与天语,寂与圆通境界。然而,此图却并非死寂一片,室内,人去杯倾。一泥杯横倒桌边,水流不断,残迹在案。此动中显静。苏轼说“一静了群动”,我看也可说“一动破群静”,一叶落而天下惊秋。“檐头水滴,分明历历,打破乾坤,当下心息。” (《五灯》689页)生出“鸟鸣山更幽”反衬效果,室内愈显其静;窗外,一片空白的天宇,如框中画纸,绘事后素,正好作画。而北半球下半月的一弯残月(亦称眉月)如勾,已过夜半。此所谓新月,并非月相术语,新乃普通形容词。位置处于画框(窗框)内空白画纸右上部顶边,远距离画面中心,有不稳定动感。贴近苇帘,其视觉动势,呈向西边天外运动趋势。此为静中含动。不动之动,其动含神。此画于其茅舍内外、人天动静之有无之间,神韵出焉。
4,时空之今昔,有无。
从时间看,已是夜静人散后,人去室空。不仅寂寞的人在品茶赏月会心之后,冷月无人赏,也大有“明月独举”“白云谁侣”的孤独凄凉的《北山移文》的怨望况味。
从空间看,人去杯空。虽此时此地无人,然杯茶狼藉,显系良朋三两,品茶谈心,笑语款洽,言犹在耳,岂可谓“无”?一杯斜倾,情缘已断,此处无声胜有声。李白有句诗“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即离别之情在今昔时空对接上。极见功力。此画境勿乃步此后尘乎?
一枝花。
艺术家要获取简约,便应效法自然。牛顿说:“自然决不作徒劳的事情,它每多作一件徒劳的事情,就意味着少供应一些东西。因此,自然满意简化,不喜欢奢侈和浮华”(《数学原理》第3卷)。
网上看到一文谓,生物学研究表明:雏菊花冠排列的螺旋花序中,小花互以137度30分的夹角排列,这个精巧的角度可以确保雏菊茎秆上每一枚花瓣都能接受最大量的阳光照射。不仅雏菊,葵花籽粒子的排列、梨树抽出的新枝,以及松果、蔷薇花、蓟叶等都遵循着这一简约的自然准则。
科学家还发现,向日葵秆、稻秆、麦秆以及许多草本植物的茎秆,都是空心的。它们的奥秘在于用最少的材料,来取得最稳固的结构。草本植物在风和果实本身重力的作用下,茎秆会发生压缩、扭转和弯曲。而从力学角度分析,实心圆秆和空心圆秆在直径相同的条件下,两者具有相同的抗扭和抗弯能力。显然,长成空心秆有利于把摄取的营养集中到果实上来,同时也缩短了生长期。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明,在漫长的进化和演变的过程中,大自然始终遵循着简约的原则。应该说,大自然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它从不浪费哪怕一点点的资源,一直遵循以最节俭、最优化的设计来造化天地万物。
简约不仅将大自然从遥远的亘古洪荒带到了今天,更带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简约的是美丽的,简约的是富有生命力的。
佛生们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有人说,“真是这样子,如果我们的心足够虔诚细腻,就不难发现这花与叶间深藏着阳光的妩媚,清风的娇柔,露珠的晶莹,云儿的飘逸…… ”
一花一世界,由自然科学证实了这点。一叶一如来,也可通过禅悟和艺术审美得到领悟。“青青翠竹俱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在自然中,是禅一。
而“天得一以清”,一生万物。是道家经典。“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这是道一。所谓真人,就是进入物我两忘无差别境界的人。人与自然,即天与人,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合一的。承认天人合一的才是合于人的自然化的真人。“道立于一”,认为天与人终究“一”于道。 这就是庄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简约是中华审美传统追求。《礼记》:“大乐必易,大礼必简”。这是儒家经典。
关于简,《易传》谓:“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孔颖达疏:“简谓简省凝静,不须繁劳,以此为能。”
在艺术上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深浅聚散,万取一收”(司空图:含蓄)。可谓寓简于繁。
清苦瓜和尚石涛的“一画论”熔释道于一炉,体现了“一”的这种特质。成为艺术理论经典。中国文化之重简约,就因内涵愈小,外延愈大。可以以小涵大,“小大由之”,以个别涵一般,以有限指向无限。“一”于是成为简约美最完整、全面的括。----因为它指向于“天人合一”这个宇宙本体的根本命题。
关于简约,阿恩海姆说:“当一个物体仅包括很少几个结构特征时,它便是简化的;在一种相对意义上说来,如果一个物体用仅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把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时,我们就说这个成品是简化的。”这里所说多、少,不是指组成成分,而是指事物的结构性质。《红楼梦》百万字、百科全书,但是符合简约美。因只传达了情天恨海的天人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