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论东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2017-06-0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13
转发:0
评论:0
论东晋清谈的积极意义,魏晋清谈名声不佳,“清谈误国”是历代学术评价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从文化禁锢中

魏晋清谈名声不佳,“清谈误国”是历代学术评价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从文化禁锢中走出的中国学者,理解了魏晋士人的痛苦和欢乐,指出了清谈玄言对当时思想解放的巨大意义。但是,学者们对早期清谈――正始之音和竹林之游的学术价值予以肯定,而对东晋南朝时期的清谈,则视为追求“理中之谈”,属于高级智力游戏,因为这一时期的玄学,已无重大的理论建树。笔者也曾持这一观点。然而,如果跳出狭窄的哲学理论角度,从更广阔的视野――营造人文环境和学术转型的角度观察,清谈对东晋的社会稳定,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永嘉之乱的战火,使洛阳化为废墟,中原地区陷入了全面,北方世家大族开始了大规模南渡,去投奔在江南已站住脚的司马睿政权,史称“永嘉南奔”,魏晋清谈风尚也随之南迁。琅邪王氏家族的王导、王敦兄弟,不仅使当时名位尚微的司马睿在江南站住脚,对东晋王朝的中兴,起了决定性作用,而且在玄风南渡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永嘉南奔”分东西两条路线:一是东路,大致相当于沿今天的津浦铁路从青、兖、徐、扬诸州逃往建康;王导是东晋第一重臣,被誉为“江东管夷吾”,在建康(南京)主持朝政。二是西路,大致相当于沿今天的京汉铁路逃往武昌(或再顺江东下去建康);王敦以征南大将军坐镇武昌,长期负责长江中游军政。王导和王敦分别在建康和武昌的幕府,分别聚集了沿两条路线南下的北方名士,它们既是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仅存的两个玄学清谈中心。落荒南逃的士族名流投奔到王氏兄弟那里,生命安全有了保障,政治上被重用,形成了缔造东晋王朝的所谓“中兴名士”。 

早在西晋元康时期,王导与王敦作为王衍的族弟,与这位清谈领袖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但是其一手提拔起来的政治嫡系,而且积极追随王衍参加清谈,是元康时期清谈场上的后期之秀。《世说新语・容止》记载,有人去王衍处,恰逢琅邪王氏家庭的精英王戎、王衍、王敦、王导、王诩、王澄同聚一堂,不禁赞叹:“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王敦与王澄、谢鲲、阮修是王衍最要好的四个朋友“四友”;王导在洛阳玄学界,与王承(字安期)、阮瞻(字千里)齐名。若干年后,王敦、王导已成为东晋开国元勋,仍时时以参加西晋元康玄谈为最大光荣。王导多次提及当年他在洛阳的表现,“王丞相云:‘雒下论以我比安期、千里。’”[1]某次,他将这段历史作为资本,奚落蔡谟。“我与安期、千里共游洛水边,何处闻有蔡克儿!”[1](轻诋)也许王导过于重视元康名士对他的评价,以致成为经常性话题,引起了羊曼的诧异,说这已是公论,为何反复称说。“王丞相过江,自说昔在洛水边,数与裴成公、阮千里诸贤共谈道。羊曼曰:‘人久以此许卿,何须复尔’?”王导回答,是因为清谈名士瓜果飘零,盛况难再,“不可得耳”。[1](企羡)

两晋之际的北方战乱,具有民族仇恨和阶级斗争的性质,其酷烈程度远远超过了汉魏之际的军阀角逐。中原世家大族南下时的绝望心态,在后来并列“中兴名士第一”的卫�d、王承身上,可见一斑(注:卫�d在豫章行营中名列第一,而王承在首都建康为第一,《晋书・卫�d传》:“于时中兴名士,唯王承及�d为当时第一。”当时排名第一的,应为王承。《晋书・王承传》:“渡江名臣王导、卫�d、周�、庾亮之徒皆出其下,为中兴第一。”)。永嘉四年,洛阳陷落前,卫�d看到天下即将大乱,携母离开了这座危城,沿西路举家南迁,辗转千里经江夏赴豫章,面对茫茫江水,百感交加。“卫洗马初欲渡江,形神惨�x,语左右云:‘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1](言语)王承永嘉后期任东海太守,他弃官南逃时,走的是东路,经下邳、临淮到建康。“寻去官,东渡江……既至下邳,登山北望,叹曰:‘人言愁,我始欲愁矣。’”[2](王承传)

在建康和豫章的“中兴名士”中,一度弥漫着失败主义情绪,例如,王敦军府的幕僚现了纵欲狂饮现象,避乱渡江的名士胡毋辅之、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光逸八人,“散发裸裎,闭室酣饮……不舍昼夜,时人谓之‘八达’。”[2](光逸传)建康的名士较为文雅,但同样被伤感笼罩,发生了“新亭对泣”的故事:风和日丽的某天,过江的名士相聚新亭宴饮,周�触景生情,忽然叹息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名士们皆相视流泪。王导不愧中流砥柱,“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1](言语) 在这种情况下,与消极缓解国破家亡痛苦的饮酒放纵相比,辨名析理的清谈活动,无疑有积极意义,它能使人感到生命的尊严和文化的价值,起了振奋士人精神的作用。因此,清谈之玄风沉寂多年后在江南复苏了,首先在王敦府中,发生了继往开来的卫�d “谈道”。卫�d是卫��的孙子,乐广的女婿,元康清谈中呼声最高的少年才子,与琅邪王氏关系密切。心气甚高的王澄(字平子),听卫�d清谈析理到精妙处,竟佩服得连续三次倒在座位上。“每闻�d之语议,至于理会之间,要妙之际,辄绝倒于坐。前后三闻,为之三倒。时人遂曰:‘卫君谈道,平子绝倒。’”(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赏誉》注引《�d别传》,中华书局1983年。)永嘉六年(312),卫�d到达了武昌(注:《世说新语・赏誉》和《晋书・卫�d传》均记载这次清谈发生在豫章,时间是一整天;而《世说新语・赏誉》注引《�d别传》则认为是武昌,时间是一天两夜“弥日信宿”。从《�d别传》说。),与阔别多年的名士朋友相会。这位身体已极度虚弱的才子回光返照,精神抖擞地与王敦、谢鲲等清谈,持续了两夜一天,尔后便大病不起。但是,这次清谈使久违此道的名士们兴奋异常,王敦快乐得不能自制,他作了一个精彩的即兴发言,如此评价卫�d的论道:“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今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悟永嘉之中,复闻正始之音。阿平若在,复当绝倒。”(注: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赏誉》注引《�d别传》,中华书局1983年。)

对玄风南渡贡献最大的自然是王导。当时,有些儒家人物将西晋社会崩溃的原因归结为玄谈,据《资治通鉴》记载,早在永嘉五年,陈�f写信给主持政务的王导,要求取缔“庄老之俗”学风,结果被王导作了冷处理,不予理睬。因为王导不仅是位经邦治国的高手,而且也是个大清谈家,老庄哲学的信仰者。在主持军政要务的闲暇时间,他最喜欢的娱乐便是清谈,擅长的论题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和欧阳建的《言尽意论》。他能灵活运用这三论中的哲学原理,参与几乎所有论题的辩论。“旧云:‘王丞相过江,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论’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1](文学)史书中王导最著名的一次清谈,发生在卫�d武昌谈道的二十多年后,王导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身为宰相,而与其对垒的辩手殷浩和观战者桓温、王蒙、王述、谢尚等人,都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当时,殷浩作为庾亮的幕僚常住武昌,某次出差到京师,应王导之邀在丞相府中论战至夜半三更。像王敦当年武昌遇卫�d一样,王导高兴之至,认为论题与胜负并不重要,最有意义的是论辩过程,这是正始之音的魅力之所在。

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1](文学)

据唐翼明先生考证,这次清谈盛会发生于公元334-337年之间。[3]在两晋之际玄学清谈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象征意义:标志着玄学清谈的接力棒由中兴名士传递到青年一代手中。几年后的咸康五年(339),王导逝世,殷浩、王蒙等成为东晋前期最重要的清谈领袖,在永和前后,迎来了魏晋清谈的第三个高潮。

经过东晋建国初期的几次军事动荡,自苏峻之乱平定后,政局相对稳定,外无强敌,内无大乱。东晋年轻一代士人,在父辈“中兴名士”的熏陶下成长,走上了历史舞台。从咸康年间起(335-342),清谈风气再次兴起,到永和(345-356)时期达到鼎盛,此后绵延不绝,其规模超过了正始和元康,成为清谈史上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高潮。

东晋时期是士族名士生活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期,他们结束了汉末――西晋之际在皇族、外戚、礼法派夹缝中生存的局面,真正拥有了军权,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士族寡头政治――门阀政治,皇帝反而成了傀儡。士族社会“自由逍遥”思想的物质基础――自给自足庄园经济,在江南的青山绿水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反映士族名士文化性格的学术风尚――自由清谈,亦得到了大规模的持续发展。 永和前后的清谈盛况是前代无法比拟的。《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与魏晋清谈有关之事61条,其中发生在咸康――永和时期的近40条之多,裹携了当时的几乎所有名士高僧,如王蒙、刘�础⒁蠛啤⑺韭黻拧⑺锸�、孙绰、阮裕、许询、王�、王羲之、王胡之、谢尚、谢安、桓温、韩康伯等名士和竺法深、支道林、于法开、于法威等高僧,并形成了京师建康和会稽两大清谈中心。

其一,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建康,无疑是清谈最活跃的地方。名士的府邸常是举办这类活动的场所,例如殷浩的家,便是名士频繁聚会的地方:某次王蒙、刘�辞袄辞逄福�不知不觉“堕其云雾中”;[1](赏誉)谢尚听其高论,“不觉流汗交面”;[1](文学)一度沦为乞丐的康僧渊,则在此标新立异而一举成名;最激烈的一场论战,发生在殷浩与孙盛之间,他们挥舞麈尾,反复辩难,饭菜四次加温忘食,“往反精苦,客主无闲。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客遂至莫忘食。”[1](文学)司马昱的相府更为重要。这位当了28年宰相外加2年皇帝的低能政治家和二流学者,却是个狂热的清谈组织者,许多著名的清谈都发生在其府邸:殷浩与孙盛关于《易象妙于见形》的论战,殷浩与支道林关于《才性四本》的论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晋的王朝——名士清谈
?元康七年(297年)七月,朝廷任命王戎为宰相,王戎和尚书令王衍,河南尹(洛阳市长)乐广,都是当时的名士,魏晋多名士,名士善清谈,他们都是清谈的名家高手。清谈出自清议,东汉后期出现,汉朝选官实行察举制,很注重一个人在乡里的名声,当时士大夫阶层出现了品评人物的风潮,他们对人物的评价能影响一个人的仕途。比如南阳人许劭在汝南(河南汝南县)主持月旦评,每月对人物进行一次重新的评价。许劭名气很大,连曹操都慕名而来,备了厚礼,请求许劭对他评价一下。许劭刚开始不肯说,后来被曹操胁迫,许劭说:“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对许劭的评价很满意。他们也批评时政,桓帝灵帝时候,宦官当权,朝政黑暗,士大夫对宦官们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和质疑,这招来了宦官们的报复,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和灵帝建宁二年(169年)的两次党锢之祸,当时名士和优秀的读书青年、官吏等被逮捕杀害的有900多人,他们的妻子亲戚,流窜边塞避祸,...
· 论庾氏家族与东晋政治
论庾氏家族与东晋政治东晋时期,以维护门阀利益为代表的士族政治,和维护皇权为代表的集权政治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纯粹的以维护士族利益的政治抑或维护集权政治的作为都不符合东晋时期国家的政治战略要求。而东晋时期颍川庾氏家族的政治作为兼顾维护士族利益和集权政治的性格特点。庾氏家族在东汉时期以习膺儒学而知名。魏晋时期逐渐兼修玄学以适应大时代士族家学思潮的转变。在政治上审时度势,仕魏而扶晋,成为魏晋时期士族舞台上的一枝新秀。但庾氏家学家风的圭臬一直都是“忠君”、“孝亲”等儒家信条,这在意识形态上决定了庾氏不同于一般的玄学家族,其家族的内在价值观...东晋时期,以维护门阀利益为代表的士族政治,和维护皇权为代表的集权政治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纯粹的以维护士族利益的政治抑或维护集权政治的作为都不符合东晋时期国家的政治战略要求。而东晋时期颍川庾氏家族的政治作为兼顾维护士族利益和集权政治的性格特点。庾氏家族...
· 论东晋永和文学
一永和文学是名士文学。此时的名士,其荦荦大者,诚如《晋书・王羲之传》所述:“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筑室聚居于会稽的名士,主要活动在永和年间。王羲之永和七年(351)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荐孙绰为右军长史。(1)是时,谢安隐居于会稽东山,许询隐居会稽西山,名僧支遁则住在会稽郡内的剡山。此外,王胡之、谢万、王献之等人,虽年辈不同,但与上述诸人关系密切,亦当归于永和名士之列。魏晋名士自有世系,《世说新语・文学》注言及袁宏《名士传》谓:“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以此类推,王导、王敦等人当属这个“名士链”中...
· 谈家弄与德清谈氏
传说,老德清(后来的城关,现在的乾元)有七十二条半弄,每一条都有故事,每一条都牵涉着德清人念兹在兹的故土情怀。但是时间的荡涤和风雨的浸蚀,使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眷顾渐行渐远,以致淡忘了我们出离的那个原点,而旧城的改造和文化的重现,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唤回我们的灵魂?这正是沐浴于现代文明的我们正在探索的课题和正在实施的工程。听说谈家弄作为风情小弄的改造工程即将完工。这是乾元镇着力实施的第一条文化小弄的改造与提升。带着好奇,这中间我去过多次。从花园酒店公交车站下去,沿公园路往东80米,这时,如果不是豁然开朗,那也应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堵镶嵌着镂空图案和各式怀旧物件的粉墙,上面绘画着些许老旧的记忆。是极具江南古风的建筑外墙装饰,是没有异议的石板小巷。也许因为市井的寥落,走过这石板路的,照例是三三两两步履缓慢的老者,弄口还是那一两个旧物古董的小地摊,偶尔还可能有哪扇窗牖的花格子里飘出...
· 谈家弄与德清谈氏
【走进小弄】传说,老德清(后来的城关,现在的乾元)有七十二条半弄,每一条都有故事,每一条都牵涉着德清人念兹在兹的故土情怀。但是时间的荡涤和风雨的浸蚀,使人们对于精神家园的眷顾渐行渐远,以致淡忘了我们出离的那个原点,而旧城的改造和文化的重现,是不是可以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意义上唤回我们的灵魂?这正是沐浴于现代文明的我们正在探索的课题和正在实施的工程。听说谈家弄作为风情小弄的改造工程即将完工。这是乾元镇着力实施的第一条文化小弄的改造与提升。带着好奇,这中间我去过多次。从花园酒店公交车站下去,沿公园路往东80米,这时,如果不是豁然开朗,那也应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是一堵镶嵌着镂空图案和各式怀旧物件的粉墙,上面绘画着些许老旧的记忆。是极具江南古风的建筑外墙装饰,是没有异议的石板小巷。也许因为市井的寥落,走过这石板路的,照例是三三两两步履缓慢的老者,弄口还是那一两个旧物古董的小地摊,偶尔还可能有哪扇窗牖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