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酒文化―宋辽金元时期酒具―褐釉剔刻花瓷瓶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9
转发:0
评论:0
酒文化―宋辽金元时期酒具―褐釉剔刻花瓷瓶,形制与宋元经瓶相似此瓶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红庆乡的西夏

形制与宋元经瓶相似

此瓶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红庆乡的西夏窖藏中,形制颇似中原地区常见的宋元经瓶,瘦劲挺拔。小口,口外有较宽的边唇,似蘑菇状,束颈,斜肩,深腹,平底。胎为浅棕黄色,施褐釉,以剔地刻花技法进行花纹装饰。腹部为两个对称的花形开光,内饰花纹主题为折枝牡丹花,以零乱的牡丹叶子填空。部刻画一鹿纹。近底处及底部均未施釉。

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影响的剔地刻花工艺

所谓的剔地刻花,就是在器体外所附之化妆土或施釉的胎体上画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方剔除,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或素胎,预留的花纹外凸,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技法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但是,河南、河北一带的磁州窑系普遍采用先施化妆土再剔地,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造的做法。而在黑釉上剔地直接露出素胎的作法,应是山西瓷窑的装饰特征。这件褐釉剔刻花瓷瓶就是采用的直接剔出素胎的做法,看来应是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的影响。

征服者的遗留物

西夏党项族向来崇尚武功,凭借武力与宋、辽抗衡,尤其在夏景宗元昊和夏毅宗谅祚时期,势力迅速扩大,当时内蒙古的不少地区成了西夏的疆域,这件西夏褐釉剔刻花瓷瓶,出土在内蒙古自治区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此外,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猴鹿纹瓶,形状和制作风格皆与这件瓷瓶相同,据说在甘肃境内也出土过类似的瓷瓶。这些酒瓶可能均为西夏人之遗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文化—宋辽金元时期酒具—褐釉剔刻花瓷瓶
形制与宋元经瓶相似此瓶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红庆乡的西夏窖藏中,形制颇似中原地区常见的宋元经瓶,瘦劲挺拔。小口,口外有较宽的边唇,似蘑菇状,束颈,斜肩,深腹,平底。胎为浅棕黄色,施褐釉,以剔地刻花技法进行花纹装饰。腹部为两个对称的花形开光,内饰花纹主题为折枝牡丹花,以零乱的牡丹叶子填空。部刻画一鹿纹。近底处及底部均未施釉。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影响的剔地刻花工艺所谓的剔地刻花,就是在器体外所附之化妆土或施釉的胎体上画出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方剔除,使露出下层的白色化妆土或素胎,预留的花纹外凸,具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技法最早见于宋代磁州窑。但是,河南、河北一带的磁州窑系普遍采用先施化妆土再剔地,最后施透明釉入窑烧造的做法。而在黑釉上剔地直接露出素胎的作法,应是山西瓷窑的装饰特征。这件褐釉剔刻花瓷瓶就是采用的直接剔出素胎的做法,看来应是受山西瓷窑装饰风格的影响。征服...
· 酒文化—宋辽金元时期酒具—褐釉刻花瓷瓶
壶身刻送葬狩猎图此瓶1986年于宁夏灵武窑址出土,小口外翻卷,束颈,溜肩,深曲腹,小平底内凹。通体施褐釉,肩部露胎。上腹部有两周露胎弦纹,中腹部以剔刻花之技法刻出一周图案。图中间一马,鞍上立有幡旗,马前一狗似为前导,狗左前侧为一猛禽(海东青)在抓扑一鹅,右前方有一惊慌小兔在奔逃;马后有一高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又一灯,可能由另一只靴前挑。其后图案残缺。从图案内容来看,可能是一幅送葬狩猎图。西夏瓷器并不多见,经科学发掘出土者更少见。这件瓷瓶是在正式的科学发掘中,由考古学家拨去它身上厚厚的积土,得以重见天日的,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酒文化―宋辽金元时期酒具―褐釉刻花瓷瓶
壶身刻送葬狩猎图此瓶1986年于宁夏灵武窑址出土,小口外翻卷,束颈,溜肩,深曲腹,小平底内凹。通体施褐釉,肩部露胎。上腹部有两周露胎弦纹,中腹部以剔刻花之技法刻出一周图案。图中间一马,鞍上立有幡旗,马前一狗似为前导,狗左前侧为一猛禽(海东青)在抓扑一鹅,右前方有一惊慌小兔在奔逃;马后有一高靴,内插长竿前挑一灯,靴后又一灯,可能由另一只靴前挑。其后图案残缺。从图案内容来看,可能是一幅送葬狩猎图。西夏瓷器并不多见,经科学发掘出土者更少见。这件瓷瓶是在正式的科学发掘中,由考古学家拨去它身上厚厚的积土,得以重见天日的,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 酒文化―宋辽金元时期酒具―黑釉剔刻花瓷扁壶
便于携带此壶1986年出土于宁夏灵武窑址,直口,台唇,长颈,壶体扁圆,圜底位于腹之两侧。为了方便携带,在扁腹肩部加有对称双耳。器腹饰剔地刻花的开光折枝牡丹花纹,其外刻画花叶和弧线纹,纹样粗犷奔放,颇具西域特色。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该扁壶的造型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烙印。腹部正反两面都有圈足,背面的起放置平稳之作用,正面的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器侧有两耳便于穿绳携带。小扁壶体态轻盈,可随身携带。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应是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物。扁壶残破背后的故事然而,西夏人尚武好战,烽火连年。这件扁壶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破碎为多块,后经修补方得以复原。它的残破,或许就隐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 酒文化—宋辽金元时期酒具—黑釉剔刻花瓷扁壶
便于携带此壶1986年出土于宁夏灵武窑址,直口,台唇,长颈,壶体扁圆,圜底位于腹之两侧。为了方便携带,在扁腹肩部加有对称双耳。器腹饰剔地刻花的开光折枝牡丹花纹,其外刻画花叶和弧线纹,纹样粗犷奔放,颇具西域特色。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该扁壶的造型特征具有十分明显的游牧民族日常生活的烙印。腹部正反两面都有圈足,背面的起放置平稳之作用,正面的有对称和加固胎体的作用,器侧有两耳便于穿绳携带。小扁壶体态轻盈,可随身携带。扁壶的生产数量很大,器形适合游牧民族使用,为西夏境外的其他窑址所不见,应是西夏瓷酒器的典型器物。扁壶残破背后的故事然而,西夏人尚武好战,烽火连年。这件扁壶被发掘出来的时候,已破碎为多块,后经修补方得以复原。它的残破,或许就隐含着一段悲壮的历史故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