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岭南文化―饮食文化―古风菜肴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79
转发:0
评论:0
岭南文化―饮食文化―古风菜肴,岭南地区开发较北方晚,但当它起步后,其发展速度却又比内地快,因而,岭南文化的各个
岭南地区开发较北方晚,但当它起步后,其发展速度却又比内地快,因而,岭南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急速的转换中,保留了许多古风,饮食文化也不例外,特别在菜肴方面。

(一)烧 腊

岭南烧腊,由古代人用烧热的石板烙肉的习惯衍化而来,具体烹调方法较为传统的是,先把肉用调味料和好酒腌至入味,再用木叉或铁叉叉住,慢火遥烤,不时转动至熟。

岭南烧腊用料广,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飞禽、走兽、家禽。最为著名的有烧乳猪、烧乳鸽、烧鸭、烧鹅、烤鸡、叉烧肉等,都肉香味美。

烧乳猪为岭南烧腊之最。乳猪,是刚刚断奶的小猪。烧乳猪本是北方菜肴,据史料所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北朝时已在齐鲁一带盛行。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对烧乳猪的色、香、味至为夸赞,曰:“色如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削状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该书还详细记载了烧乳猪的烹制方法。至清代。烧乳猪.已传遍大江南北,其烹法已与前不同,《随园食单》的作者袁枚也作了详细的记述。抗战时期,周恩来曾在重庆用烧乳猪来宴请美国记者自修德,本来不’吃猪肉的记者先生,看到“一口烤得焦黄的皮上绽开裂纹的小猪”,也忍不住把筷子插进去,“头一次吃了一大口货真价实的猪肉”,记者先生从此后“就吃猪肉了”,还祈求“我的祖先不要怪我”。但这一保留古风的名菜,在各地渐已消失,而在岭南却得以保存,其烹制技艺还不断完善。岭南烧乳猪,其制作可以叉着烧也可以在大烤炉里烧,可以有皮也可以无皮,其品种至少有光皮的、麻皮的和图纹的三种。

在烧腊中,还有被当地人誉为“北京烤鸭”的广州烧鹅。选用岭南特产的黑棕鹅为原料,其肉细而厚,烧制后类似北京烤鸭的风味,但没有那厚厚的脂肪层,食用时香而不腻,体现了岭南饮食异于北方重油的特点。

红烧乳鸽是岭南特有的烧腊。岭南人有一种奇特的饮食信条:“宁食天上四两,不食地下半斤。”总以为飞禽的营养胜于家禽。鸽肉含高蛋白,补而不燥,肥而不腻,从来是岭南人席上佳肴。乳鸽是生下不久的雏鸽,肉厚而骨嫩,烧乳鸽皮脆肉鲜、甘香可口。中山石歧镇郊乡民,素有养乳鸽的风气,当地是侨乡,侨民从国外引进良种鸽与本地鸽杂交,培育出身长肥大、颈短嘴阔、骨软肉嫩的石吱乳鸽,这种中西杂交而产生的鸽子为岭南烧乳鸽提供了上乘的原料。

(二)鱼 生

屈大均《广东新语》称:“粤俗嗜鱼生,以鲈、以�、以草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龄、以鲩为上。”岭南喜食鱼生,已有久远的历史,食鱼生,是岭南人对古人食生的饮食习惯的保留。人类还未懂得以火烹煮食物之前所形成的生食习惯,在人类懂得熟食之后仍然沿习下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的倡明,生食习惯在各地,日渐消失,而在开化较晚的岭南地区却一直得到保留。直至二十世纪下半叶,科学普及后,有可能给人带来寄生虫的鱼生,才渐少食用。

《粤东闻见录》称,鱼生即古之所谓“脍”,《礼经》载脍之类至多,晋时有“金齑玉脍,东南之佳味”的说法,但不知何故,后来江、浙人不讲作脍之法,脸独行于闽、粤。张渠在书中详细记载了岭南鱼生的用料与制作,曰:“粤人多有鱼生之会。取鱼之初出水者,去其皮鬣,洗其,细刽为片。红肌白理,轻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热酒,和以椒盐。入口冰融,号为甘旨。”鱼生是如此形美味甘,可口诱人。鱼生在岭南十分流行,不论沿海或山区,凡有鱼即为鱼生,“粤西善为鱼差,粤东善为脸。至山中少鱼之处,俗亦尚差”。岭南民俗有“夏至狗肉,冬至鱼生”,“盖鱼本阳类,冬至一阳生,生食之亦寓助阳之义”。可见,岭南人喜食鱼生,不仅是饮食古风的保留,也出于讲求饮食中的阴阳协调的特点。

(三)蛇、鼠、狗、虫肴

岭南人喜食蛇肴、虫肴,在外地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岭南饮食文化中最富于地方特色的内容,是岭南人对“食杂”的古代饮食习惯的保留。西汉初的《淮南子》曰:“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汉代杨孚《异物志》记载岭南有蚺蛇“既洪且大”,可以“宾烹嘉座”,烹为美肴,以宴请宾客。至唐代,史料也有岭外文人骚客在岭南食蛇逸事的记载,如宋代苏东坡,南贬岭南惠州时,曾令人买了蚺蛇做羹,美食一顿,不料其妾得知食了蛇肉即呕吐不止,一命归西。这并非蛇肴有毒,而是潜意识使然,由此可见南北饮食习惯反差之大。#,*gdwh#.%).Com.Cn

岭南人食蛇、嗜蛇,视蛇肴为美食、补品,是因人们在生活中逐渐了解蛇的价值。蛇全身是宝,蛇肉食用,有驱风活血的疗效;蛇皮药用,可消炎、消肿;蛇胆能驱风、止痛、止咳;蛇血对治疗风湿也有特”效。蛇胆是珍品,食蛇时把蛇杀了,先用酒将蛇胆泡着,以能保留,或用酒将蛇胆冲服。蛇肉可以烹制各种美肴,或炖羹,或炒菜,随君所好。

广州有著名的“蛇王满”蛇餐馆,用活蛇烹制款式多样的菜肴,其中名菜有“龙虎斗”,又称“龙虎凤”,是广州的传统名菜。据说,清同治年间,曾为翰林的江孔殷(岭南韶州人),在京为官时出入皇宫,饱尝美肴,对烹调颇有兴趣,70大寿时,自制蛇羹时加入猫肉为配料.创一道新菜“龙虎斗”,以蛇喻龙,以猫喻虎。后来做这道菜时,又配以鸡,以鸡喻凤,故又称“龙虎凤”。广州蛇羹,以其奇特和美味,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不少到广州来的中外人士怀着好奇又畏惧的心理,勇敢地去品尝一回。

岭南人食杂,不仅食蛇,还食虫、鼠、狗肉,这些习惯,仍是古人饮食遗风。据有关专家考究,周王喜用“范”(即蜂)和“蜩”(即蝉)做的小菜;《战国策・秦策》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可见周人常吃腊老鼠;三代时人们吃狗肉同吃猪肉一样,不算稀奇,后来,中原人渐渐不食杂,而岭南则保留古代的饮食嗜好。广东民间有“烤桂花蝉”和“烤龙虱”等小吃的出售;把狗肉烹调得香喷喷,美其名为“香肉”。民谚曰:“不吃狗肉,不知天下大味。”又曰:“狗肉滚三滚,和尚企(站)晤(不)稳”。岭南的许多农村,在收割时节,即把捕获的田鼠腊干,视之如腊味般珍贵。

岭南人以昆虫入肴,选料之广,食用者之普遍,是其他地区所罕见的。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禾虫是日常菜肴的作料,拿来炒蛋,或炒菜。此外,有龙虱、桂花蝉、甲壳虫、地龙(蚯蚓)、、蜂蛹、蚕蛹、蚂蚁等,也被岭南人作为食料,入菜肴,或作小吃。在个别地方,还有把蟑螂去头、去脚后,炸香了作下酒物。

据现代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数据表明,昆虫营养丰富,其中一些昆虫含有60%至70%的蛋白质,含热量超过大豆和肉类,可以提供人体不可少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岭南人不一定懂昆虫的营养价值。大都从美食的饮食心理出发,保留了食虫的传统。特别是在二十世纪末,岭南经济腾飞之后,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显著的提高,对吃也越来越讲究,继食海鲜、尝野味之后,又兴起“田基美食”,对昆虫与野菜大感兴趣,其中,也展示了人类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同时;又向往着对大自然的回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饮食文化—菜肴文化简介
菜肴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集中体现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粤菜形成于秦,北方移民带来了中原的烹调技艺和饮食习惯;唐代岭南饮食已比较注重烹调;明清时期“食在广州”,进入全盛期。由于受到岭南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外来的冈素的影响,粤菜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味。而粤菜在广东的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三大系列: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
· 岭南文化―饮食文化―菜肴文化简介
菜肴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粤菜集中体现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粤菜形成于秦,北方移民带来了中原的烹调技艺和饮食习惯;唐代岭南饮食已比较注重烹调;明清时期“食在广州”,进入全盛期。由于受到岭南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外来的冈素的影响,粤菜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味。而粤菜在广东的不同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三大系列: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
· 岭南文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概述
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岭南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岭南饮食文化正是在岭南的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岭南农作物一般可以两造以至三造。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从野生稻中培植出灿稻,此后水稻开始在南中国繁殖。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的广大地区开始由采集游猎而转入农业生产,岭南也不例外。在古代,岭南的农业以生产稻谷为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岭南粮食生产发展很快,据汉代《异物志》记载,岭南“夏冬又熟”,稻谷生产已是一年两熟。清代《粤东闻见录》称“海南地气更暖,腊月可以插秧,固有一...
· 岭南文化―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概述
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岭南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岭南饮食文化正是在岭南的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岭南农作物一般可以两造以至三造。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从野生稻中培植出灿稻,此后水稻开始在南中国繁殖。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的广大地区开始由采集游猎而转入农业生产,岭南也不例外。在古代,岭南的农业以生产稻谷为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岭南粮食生产发展很快,据汉代《异物志》记载,岭南“夏冬又熟”,稻谷生产已是一年两熟。清代《粤东闻见录》称“海南地气更暖,腊月可以插秧,固有一...
· 古风时期
艺术底比斯的少年立像库洛斯东方化的风格黑彩陶器风格重塑的上色的少女立像库瑞这个时期作为美术史上的一个时期,其代表艺术作品是具有古风或是旧时尚风格的雕塑和其他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和之后的古典希腊时期的外形更加自然的作品大大不同。雕塑当时人们用石灰岩,大理岩,赤陶,青铜,木材和其他贵金属塑造的雕塑来装饰寺庙和墓碑。主题则一般选择神话和日常生活。到了公元前650年,和实物等体大小的雕像突然开始流行。古风时期按照雕塑风格又可以分为三个子时期:早古风时期,前660年到前580年在这段时间,最主要的雕塑形式是少年立像库洛斯和与其相对的少女立像库瑞。中古风时期,前580年到前535年后古风时期,前540年到前480年陶器陶器方面,东方化风格在古风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上承希腊黑暗时代的几何艺术,并得到腓尼基和叙利亚的艺术风格的重要影响。古风时期后期的陶器则开始趋向于起源于前7世纪科林斯的黑彩陶器以及其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