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太武帝灭佛
魏太武帝灭佛,[北魏・石刻佛像]北魏是拓跋族建立的政权。公元386年,拓跋硅定国号为魏,称
[北魏・石刻佛像]
北魏是拓跋族建立的政权。公元386年,拓跋硅定国号为魏,称道武帝。不久,攻入山西、河北,并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对当时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佛教也予以尊重。公元389年,太祖拓跋硅下诏在新都建佛寺、造佛像,并致书法师僧朗,赐丝绸以示敬意。不久又请赵郡沙门法果担任沙门统,统辖僧徒。继位的太宗也很敬重法果。法果经常说:“太祖明睿好道(信佛),即是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主张拜天子即等于拜佛。这种思想被北朝佛教界长期继承,成为加强北朝佛教国家性质的思想背景。太武帝即位之初,继承了太祖、太宗的佛教政策,招聘德高望重的沙门讲学,在四月八日的佛诞会上让大家举行佛像仪式。
不久,北魏攻灭夏国和北凉,而这两国的佛教都非常活跃,这就为北魏的佛教发展到高峰作好了准备。到孝文帝即位之初,京师平城新旧寺庙百所,僧尼2000余人,四方诸寺计6478所,僧尼72000人。迁洛以后,仅洛阳就有寺1367所,僧尼几万人。
寺庙和僧尼的增多,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损害了国家利益。
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一样,占有土地,剥削人民,而且不负担租赋和徭役,享有大量特权,史载北魏“自迁都以来,年逾二纪,寺夺民居,三分且一”。“非但京邑如此,天下川镇,僧寺亦然,侵夺细民,广占田宅。”许多寺庙、不仅广占田宅,还拥有大量的劳动人手。显祖拓跋弘时,河门统昙曜,“奏平齐户及诸民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为僧祗户,粟为僧祗粟。至于俭岁,赈给饥民。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以为佛图户,以供诸寺洒扫,岁兼营田输粟。高宗并许之。于是僧祗户、粟及寺户,遍于州镇矣。”可见寺院拥有田产和劳动人手之多。
在政治上,北朝僧侣曾多次与北魏对抗。439年,北魏灭北凉,由于北凉崇奉佛教,故当时有许多僧侣为北凉守城,城陷后,三千僧徒被俘。太武帝认为:和尚应当修行,现在竟然作“贼”,实在可恶,下令一律斩首。后来经人劝说,只罚作苦工,但不少人中途逃去。445年,关中盖吴起义,太武帝亲征。由于关中过去是后秦的首都,而后秦统治者姚兴崇信佛法,佛教非常兴盛,所以这次起义,可能有不少贫穷教徒参加。当太武帝在长安寺庙中查出许多弓矢矛盾时,非常愤怒,说:“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于是,命有司“案诛一寺”。在查阅其财产时,又发现许多酿酒器具,以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的财物,数以万计。同时又发现窟室,“与贵室女私行”。太武帝大怒,下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
除政治、经济因素外,儒佛及佛道之争也是太武禁佛的一个原因。时太武帝信奉道教,“亲至道坛受符,备法驾,旗帐尽青,以从道家之色也。”当时司徒崔浩博学多闻,“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常谓虚诞为世费害。”可见,太武毁佛是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
公元446年3月,太武帝下《灭佛法诏》,规定:“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但太武帝不可能用行政手段禁绝佛教的流传。他死后,对佛教的禁令也就取消了。之后,由于北魏皇帝的提倡,佛教以更迅猛之势发展,天下诸寺,在宣武帝元烙时,有13727所。东魏北齐时,寺庙3万余所,僧尼200万。至北齐末年,境内僧尼近300万。北周境内也有百万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北魏太武帝灭佛
简介南北朝时期,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佛教翻译家来华传教,大力弘扬佛法。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颇崇佛教。拓跋焘后因受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444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僧领玄高、慧崇等。446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太子虽下令焚毁了大量寺庙佛塔,却也有意放缓了执行法令的时间,暗中保护一些僧侣逃脱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经文和佛像,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什么要毁佛灭佛?灭佛的真正历史原因是什么
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太平真君五年,诏禁王公以下至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政变未遂的僧领玄高、慧崇等。七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太子尊崇佛教,缓发诏书,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僧人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背景编辑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中仙道,修持汉末张陵、张...
· 北周武帝灭佛
北周武帝灭佛,即建德毁佛,是三武灭佛之一,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建德年间,在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下令在当时佛教盛行的北周罢斥佛教,从而在全境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在这次运动中,佛像全都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简介北周武帝即位之初,循例事佛,但更重视儒学。天和二年(567年)因寺僧日多,滋生是非,国库收入骤减,还俗沙门改宗道教的卫元嵩上书请删寺减僧,此论深合帝心。武帝为制造舆论,从天和至建德年间(566年-578年),曾七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甄鸾、道安等屡上书驳斥道教,纷纭不息。天和三年,武帝御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门、道士,亲讲《礼记》,欲以儒术治天下。建德三年(574)五月,北周武帝诏僧人、道人大集京师,斥佛教不净,下诏禁佛道二教,“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同时,还下令“三宝福财
· 中国历史上佛教灾难之——北魏太武帝灭佛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国情,以便在中国立足,逐渐的中国化,发展成为“中国佛教”,与道、儒二教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佛教与道教儒教两教的关系就如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新宗教与传统崇拜的关系,是不同类型的观念体系。故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他们之间就一直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辩。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从一种外国来的方术变成一支队中国文化具有全局影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力量”。正式因为佛教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道儒两家的强力反抗,三教之间,争论不休。较为突出的有:东晋的沙门敬王之争、刘宋时期的白黑之争、齐梁之际的神灭论之争以及三教之争每次几乎都涉及到夷夏之辨。相对而言,南朝的士人和僧侣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反佛运动纯用笔舌,以义理较长短。北朝则不同,非以文斗,而用武力。中国佛教史上的“三武一宗”的四次“法难”有两次都发生在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佛是第一次,也是没佛最严...
· 解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国为了弘扬佛法?
早在公元433年,拓跋焘就瞄准了新的目标:中国北方的唯一戎狄政权:北凉。这次,拓跋焘为打击北凉国寻觅了一个标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理由:由于礼聘你们的国师佛家高僧昙无谶来平城讲经弘法而不得,只得出动铁骑相请。拓跋焘以传播佛法为名给北凉下旨,请昙无谶到平城讲法,高僧昙无谶却相信了这个借口,史书记载,昙无谶宣布返回印度,去寻取《大涅槃经》的后半部分。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出于免遭战火的考虑,此时昙无谶突然提出要回印度寻找《大涅槃经》经书的后半部,沮渠蒙逊便顺水推舟,亲自送走了这位大咒师。其实高僧的出走,是为了避免北魏与北凉一触即发的战争。但是,沮渠蒙逊却也认为昙无谶拥有异术,甚至认为昙无谶大咒师可以决定战争胜负及预测未来。昙无谶的再次西去被沮渠蒙逊利用作为拒绝拓跋焘的理由,这一自作聪明的伎俩终于惹恼了拓跋焘。其实这本就是拓跋焘寻找战争借口的引子,如今沮渠蒙逊正中圈套,于是,拓跋焘则开始认真的准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