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10大处世哲学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1
转发:0
评论:0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10大处世哲学,1、“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

1、“每逢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这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 ,不问收获。”

   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

   唐鉴曾送给曾国藩一本自著《畿辅水利》,一张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

   跟了唐鉴一段时期,尤其在通读了他的《畿辅水利》一书后,曾国藩看出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以后,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4、“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无论是处世还是用兵,平时深藏锋芒,关键时果断出手,出手便能解决问题。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曾国藩一口家传古剑,他的岳父欧阳老人说:“涤生(曾国藩字)今日喜得宝剑,老夫也高兴。老夫十分喜爱旧日读过的一首古剑铭,现把这首古剑铭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曾国藩听完这首古剑铭后,明白岳父的深远用意,十分感激地站起来说:“国藩牢记在心。”

   5、“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赞扬别人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要在私底下。

   曾国藩率湘军攻占武昌后,六弟曾国华带领在湘乡招募的五百勇丁来到武昌。曾国藩见到这个出抚给叔父的六弟,心中很是高兴。四个弟弟,他认为最有出息的便是这个为人倜傥雄奇的六弟。于是亲向六弟传授带勇识人的经验。

   曾国藩知道弟弟的脾性,说:“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奖率鼓励,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对待部属,大哥有两句话,望弟切记。”

   国华望着大哥,诚恳地说:“请大哥赐教。”

   “这两句话是: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国华点点头,轻轻地重复一遍。

   6、“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对洋人的坚船利炮,以及诸如千里镜、自鸣钟、机器等,由衷地佩服。三十年前惨败于洋人的教训,他记忆犹新。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外国与中国在军事上的悬殊他看得很清楚。一个基本认识已在他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与洋人相争,不在于一时一事的输赢,而在于长远的胜负。中国目前不如洋人,一旦开仗,只有失败。要靠“打脱牙和血吞”的精神,忍辱发愤,徐图自强。

   7、“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世界上能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被逼或者被激出来的。

   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曾国藩对其抱有极大希望,一力促成其办厂办洋务,然而容闳近年在办事的过程中,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但最后还是挺下来了容闳本想向曾国藩吐一肚子苦水,听曾国藩这一说,便不敢再讲了,硬着头皮把总督交给的担子担起来。

   “纯甫,我知道你有难处。”曾国藩从“尽力办好”四字中,已知容闳的艰难,“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

   8、“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文坛和官场是有差别的,认识不到这两者的差别,多半会一败涂地。

   曾国藩麾下第一幕僚赵烈文,对大儒船山先生王夫之非常崇敬。王夫之的名作《读通鉴论》在书局刻印过程中,他便零零星星地借来读过一遍,十分佩服船山的见事高明、议论深刻。此时看着这部被装订成十大本的五十余万言巨著,真是爱不释手,心里油然生出一股对船山的由衷崇拜,“大人,船山公议论戛戛独造,破自古悠谬之谈。卑职想,若使其得位乘时,必将大有康济之效。”

   “不见得。”曾国藩轻轻地摇了摇头。

   “为何?”赵烈文颇感意外。他深知曾国藩一向尊崇王夫之,但为什么并不赞同这个观点呢?

   “船山之学确实宏深精至,但有的则嫌偏刻。比如对人的评价,求全责备的多,宽容体谅的少。若让船山处置国事,天下则无可用之人了。”曾国藩离开座位,在书案前走了几步后又说,“作文与做官并不是一回事。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做官则不同,世事纷繁,人心不一,官场复杂,尤为微妙,识见固要闳深,行事更需委婉,曲曲折折,迂回而进,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万不可逞才使气,只求一时痛快。历来有文坛上之泰山北斗,官场上却毫无建树,甚至一败涂地者,盖因不识此中差别耳!”

   9、“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

   能够处理极为混乱复杂局面的能力,才是真正有用的学问。

   湘军之父罗泽南也是湖南大儒。与曾国藩情同手足,他在武昌城下中弹兵败,临终写信给曾国藩,提及:“近年来与长毛作战,亦有一点心得。今将远别,愿送与我兄:“乱极时站得住,才是有用之学。”万语千言,难以倾诉,愿仁兄为国珍重。

   10、“世界上的人,其实就是棋枰上的子”

   康福(字价人)是曾跟随曾国藩十几年的老部下,曾国藩去世前,康福突然来看他,要回了祖传的围棋。

   曾国藩说:“价人,你想过没有,世界上的人,其实就是棋枰上的子,无论是我们还是长毛(太平军)都如此。我常常这样想,每当想起这点,便很灰心,不知你想过没有?”

   “我也想过。不过我想,只有我们这些人才是棋子,大人你老不是,你老是执子的人。”康福笑着说。

   “不是的。”曾国藩摇摇头,凝重地说,“包括我在内都是棋子,都是身不由己任别人摆布的黑白之子。”

   “别人是谁呢?”康福睁大眼睛问,“是皇上吗?”

   “皇上有时是执子的人,有时又是被执的子,说到底皇上也是棋子。”曾国藩两眼望着空空的纹枰,似在深思。

   “那么这个‘别人’究竟是谁呢?”康福追问。

   “冥冥上苍!”曾国藩苦笑着回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10大处世哲学
1、“每逢大事有静气”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名臣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只问耕耘...
· 晚清曾国藩的一生辉煌背后的故事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重臣之一,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军事上他的主要功绩是成功了太平天国运动。这些都是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但是一个毫无背景、朝中无人的穷困书生,可以走到“一等勇毅侯”的地位,其中必有不为人知的屈辱与难处。曾国藩拉起湘军之后,并没有打算要依靠着这支勇军为自己争得荣耀,当时的他只是一心想要报效朝廷,剿灭反贼。湘军成立后,便与太平军正式开战了。当时的太平军已经颇有声势了,而且军中有石达开、林凤祥、李开芳等杰出将领。身经百战的石达开率领先头部队往湘阳进发,并设好陷阱等待着曾国藩的部队进入包围圈中。当时的曾国藩可以说完全是个文人,对军事指挥还没有摸清头脑。湘军乃是初练军队,简直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战争开始后,曾国藩竟然又使用了先佯败、再杀回马枪这样的战术去对付敌人,这在当时与自己...
· 揭秘:曾国藩开挂的一生十年七迁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网...
· 清末名臣曾国藩一生多病却能高寿的养生之道
一生多病的曾国藩,历尽惊涛骇浪,终于在同治十一年(1872)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62岁。这个寿数,在今天看来也许并不算高,但在一百多年前,这已经超过了当时国人的平均寿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国藩的养生治心之道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点的今天,他的养生治心之道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或思考的呢?一治身与治心并重网络配图“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在养生问题上,曾国藩有这样一句经典的总结。他力图做到身心并治、口体兼防,要旨是养生以治心为主,以不药二字为准。他曾在家书中指出了具体的治心与治身之法,“治心之道,先去其毒,阳恶曰忿,阴恶曰欲。治身之道,必防其患,刚恶曰暴,柔恶曰慢。治口之道,二才交惕,曰慎言语,曰节饮食。凡此数端,其药维何?”“不药”二字始终贯穿他的一生。治心的关键在去忿去欲,治身关键在去暴去慢,治口之道在慎言节食。曾国藩本人患有牛皮癣...
· 东方朔诫子:处世哲学的智慧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无数的先贤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其中,东方朔的《诫子诗》以其深邃的哲理和独到的见解,成为了后世子孙学习处世之道的珍贵教材。这篇家训格言,以其简练的语言,阐述了东方朔对人生、处世哲学的深刻理解。开篇“明者处世,莫尚于中”,东方朔首先提出了处世的基本原则——中庸之道。他认为,一个明智的人在处理世事时,应当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种平衡与和谐的处世哲学,既不过于刚愎自用,也不失之于软弱无能,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优哉游哉,于道相从”进一步强调了中庸之道的实践方式。东方朔告诉我们,在追求中庸之道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种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和困难,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接下来,“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则通过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中庸之道的优越性。首阳指的是过于刚直、不知变通的人,他们往往因为坚持自己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