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道家辟邪术传入日本后被误抄 发展成忍术口诀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8
转发:0
评论:0
道家辟邪术传入日本后被误抄发展成忍术口诀,它被誉为“中国为世界科技史贡献的璀璨明珠”“神叨叨”的《抱朴子》背后也有

   它被誉为“中国为世界科技史贡献的璀璨明珠”

   “神叨叨”的《抱朴子》背后也有科学

   作为“南京传世名著”50部备选作品之一,看似“神神叨叨”的《抱朴子》,不仅是“确立道教神仙理论体系”的“神仙之书”,也是研究化学史、医药学史乃至养生学的重要资料来源,被誉为“中国为世界科技史贡献的一颗璀璨明珠”呢。

  神秘日本忍术口诀,源起中国

   看过日本动漫《火影忍者》的人一定对“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这句“咒语”有所印象,片中忍者通过默念这9个字,外加快速变换的手势,便释放出惊人力量。其实,这“九字真言”出自我国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内篇·登涉》。书中这样叙述:“祝曰,‘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凡九字,常当密祝之,无所不辟。要道不烦,此之谓也。”意思是说,常默念这9个字,就可以辟除一切。这是道家进入山林时的护身辟邪之术。传入日本后,这句话被误抄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并发展成了一种忍术口诀。

   说到这部《抱朴子》(内篇、外篇各一书),在一些人的概念中,它就是本“神神叨叨的书”。的确,如果你对手拿拂尘的道士、对那些神秘的方术感到好奇的话,这一部堪称“入门书籍”,可以帮你了解道教。其《内篇》的核心内容就是论述修道成仙之路,可谓魏晋时期神仙方术的集大成者。书中十分接地气地向人们讲述各种“修仙”之法,并大量引用古籍事例和形象的比喻,使这本“高大上”的书十分亲民。如今用科学的眼光看来,修道成仙是无稽之谈,可在1000多年前,这样的信仰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精神依托。

   作者葛洪本人也颇有些神秘色彩。首先他有个可以瞻仰的叔祖父——葛玄。这位道教祖师级人物,常年隐居在南京江宁方山,传说晚年身穿道袍,手拿“仙草”,白须垂拂胸前,行踪飘忽,来去丛林间,当地百姓称他为“葛仙”。作为从孙,葛洪拜了他的徒弟郑隐为师,学习炼丹术。后来,葛洪也曾到方山,用葛玄亲建的洗药池、炼丹井等物继续炼丹修道。

   《抱朴子》这部代表作,葛洪是于东晋建武元年(317)在建康(今南京)完稿的。因为书中有许多“神仙家言”,这部书自传世以来,深受历代学者的关注,而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明人朱健在嘉靖鲁藩本《抱朴子》序中写道:“抱朴子者,内精玄学,外谙时政,汉魏以来,无其伦也。若泥而论之,则千载之下,《抱朴子》含冤多矣。”

   这部书名用的是葛洪给自己取的号。“抱朴”二字最早出于《老子》,指内心淳朴,不为外物所。关于自号“抱朴子”的原因,葛洪是这样解释的:“洪期于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绝嘲戏,不得其人,终日默然。故邦人咸称之为抱朴之士,是以洪著书,因以自号焉。”

   葛洪看重率实淳朴的品格,在写书时也并不都玩虚的。《抱朴子》一书记载神仙理论、仙道方术和法术的同时,也详细记载了他与“天命”抗争的研究成果——长生修炼术和养生术。古人炼丹的过程,发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规律,这就催生了古代化学,同时也丰富了古代医药学的宝库。因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葛洪的这部书也被视为“中国为世界科技史贡献的一颗璀璨明珠”。

  详细记载炼丹术, 提供诸多可靠史料

   葛洪一生著作宏富,可惜大部分亡佚,幸亏《抱朴子》留存下来了。书中关于古代炼丹实验及成就,主要集中在《金丹卷》和《黄白卷》中。

   据南京文史专家杨永泉介绍,其中《金丹卷》所涉及的药物有铜青、丹砂、水银、礬石、牡蛎、雄黄、雌黄、滑石、赤石脂、胡粉、赤盐、慈石、曾青、石硫黄、太乙、余粮、珊瑚、云母、黄铜、铅丹、丹阳铜、淳苦海等22种。同时,不仅提及了《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外,还具体介绍岷山丹法、务成子丹法、羡门子丹法等。

   古代道教的炼丹术是现代化学实验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抱朴子内篇》对炼丹术提供的可靠史料,有些记载内容是前人从未提及的。如《黄白卷》中“金楼先生所以青林子受作黄金法”的成分、方法及过程就相当详密,十分难得。

   书中还具体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过程中的多方面化学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他发现了汞的氧化还原反应:“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指加热红色硫化汞(丹砂),分解出汞,而汞加硫黄又能生成黑色硫化汞,再变为红色硫化汞,这个试验的描述说明古人已发现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又如“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就描述了铁置换出铜的反应。

  “治未病之疾”, 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道教的核心是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故此修炼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关医药养生、祛病延年、保健强身的知识与方法。作为道教学者,葛洪同时也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在《抱朴子》中,葛洪对东晋以前神仙家养生之法进行了总结。他强调“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之于既逝之后”。这可是十分超前地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呢,为后世中医学“防重于治,以防为主”的思想雏形。虽然书中不乏夸大成分,但葛洪提倡的一些养生观念对现今社会仍有深远影响,为现代人对养生的追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具体方法。

   在《抱朴子》的《极言卷》中:葛洪从细节入手,列出日常生活注意事项,作为起居座右铭:

   “养生之方: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不欲甚劳甚逸。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五味入口,不欲偏多。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四字为句,朗朗上口,所述观念和现在社会推崇的健康生活方式不谋而合。

   在葛洪写的医书中,不少方子中都用到了酒,但他对于过量饮酒是非常反感的。在《抱朴子·酒诫》中,他写道:“夫酒醴之近味,生病之毒物,无毫分之细益,有丘山之巨损。君子以之败德,小人以之速罪……”这是在劝导世人,少量饮酒有益于身心,但饮酒过量就可能会妨碍大事。

   《抱朴子》的《仙药卷》中还详细记载了大量中草药名和单方,包括许多草木药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主要产地,以及入药分量和医治作用等,成为中国古代医药学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马梦洁(重读南京寻访团成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火器传入日本
参见铁炮火绳枪国友一贯斋
· 忍术
技术五车之术遁术天唾之术狮子身中之术忍者八门(忍者必修之术,与流派无关)流派伊贺流甲贺流黑川流根来流杂贺流户隐流纪伊流纪州流名取流户田流宇命流楠木流黑田流白云流玉心流武田流中川流羽黑流上杉流加治流甲阳流青木流伊藤流芥川流松本流松田流忍光流越前流美浓流松叶流一全流多罗尾流理极流服部流百地流波多野流备前流福岛流南蛮流北条流风马忍法萨摩忍法福智流松本(元)流参见忍者魔术南人文学作品万川集海甲贺忍法帖
· 口诀
种类口诀大体分为“释读口诀”与“顺读口诀”(亦称音读口诀)。前者将汉文按朝鲜语语序作调整后阅读,后者在汉文的短语之间插入词尾和助词等直接读解。现存的释读口诀资料主要出现在高丽至朝鲜时代初期,而顺读口诀一直使用到更晚的时期。释读口诀有使用“字吐”与“点吐”的两种情况。“字吐”为汉字的简写体或省略某些笔划后的剩余部分,“点吐”为点等符号。点吐资料近年发现,现在研究正在积极进行。顺读口诀则主要使用字吐,而一部分的资料中直接使用完整的汉字。电脑显示Unicode中含有口诀中的一些特殊的简字/符号,因此大体可以使用。但会有与正规汉字区别的问题。汉阳PUA码将口诀字单列,故相当程度可以解决此问题。口诀字表以下按字母顺序列举部分口诀文字/符号,但并未包罗全部。口诀有时代与流派的差异,故仅作为参考资料。参见谚文吏读乡札片假名汉文训读参考文献口诀学会网页:/
· 水稻是什么时候传入日本的?从哪儿传入的
水稻的发源地是中国,这一论点从考古学上可以证明。目前中国发现有关新石器时代的稻作遗存,包括炭化的稻谷、稻米、红烧上中保存的稻壳和稻草、陶片上的稻谷印痕,长江下游发现12处(如浙江余姚河姆渡),中游12处(如湖北京山屈家岭等),其他还有华南,西南等地区,共达30多处,时代从公元前4500年至1000年以前。一般认为,日本的稻作农耕来自中国。水稻传入日本的路线有三条,即一是从华南、华中经海路直接传入,二是经西南海路传入,三是由陆路(河北、辽宁)或海路(山东)到朝鲜半岛后,再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其中从地理上看最妥当的是第三条即经由朝鲜半岛的路线。因为在北九州地方伴随出出的大陆系统磨制石器(有柄石剑和石簇、柱状片刃石斧),除朝鲜半岛外没有发现过,府时从长崎县山寺和原山遗址、广岛县名越遗址中发现了印在陶器上的稻痕。又从福冈县板付水田遗址中发现了印在“夜臼式土器”(绳纹末期的深钵形陶器)上的稻痕和10...
· 南宋时茶道如何传入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的日本国宝茶碗“志野茶碗——铭卯花墙”,呈现出朴拙之美。近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了“茶之汤——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讲述了茶道东渡日本的历史源流。中国是盛产名茶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但是说起“茶道”二字,却会觉得那是日本的文化。其实,日本的茶道正是来源于中国。在宋代,中国有着完整而独特的茶道文化,只不过随着朝代的更迭,茶道在中国日渐衰微。而在南宋晚期,茶道传至日本后,却在异国他乡得以保留。南宋晚期茶道随禅宗流入日本茶道其实起源于中国。不过,中国人最早开始喝茶的时间不可考。古人说炎帝神农氏发现茶于草木之间,故以“草人木”为字形,这当然是传说。总之喝茶习俗在西汉就已经很盛行了,到了唐代成了社会上流普遍的社交礼仪,唐人《封氏见闻录》有“茶道大兴,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的记载,也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背景,陆羽才能写出《茶经》一书,记载了完善而规范的唐代茶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