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乐山乐水安天下
读谢安史传,总觉得这位著名的“风流宰相”,其儒雅的风神,潇洒的举止,超凡的才具,及其举重若轻,“谈笑静胡沙”的伟业,都是因了山水的浸润,风流原自山水出。
寄情山水悠然远想
以游览养高世之志
汉末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垄断官位,世家子弟天生就是官种,大都“弱冠释褐”,二十出头就步入仕途,三十左右就位居高官。加之战乱频仍,民生维艰,人们平均寿命很低,出生世家,三十岁还沉寂于下僚,就会被视为怪事。东晋士族,王谢称首,两家子弟更是早入仕,早得大官,谢安的兄弟和堂兄弟们都是如此。
谢安早慧,幼年即聪颖非凡。少年时期,就已“神识沉敏,风宇条畅”。刚满二十,就受到丞相王导等人的器重,而负“重名”。按常规,谢安的仕途应该比一般世家子弟还要顺风而开阔,但谢安却对这一切全都漠然视之,眼见得兄弟们都身居要职,四十出头的谢安仍旧一介布衣,他却满不在乎,“晏然不屑也。”
二十至四十,正是一个人的黄金岁月,这个年龄段的魏晋士人,大都奔竞于仕途,拼命将官位的利用价值最大化。谢安却背其道而行之,他在“优游山林”。谢安寓居在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一带),这里山水绝佳,是隐居读书、游览风光的胜地。谢安经常和王羲之等结伴而游,“放情丘壑”,“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出门就乐山乐水,尽享山林之乐,回家就将游览时的所见所感,化而为富于哲理和美学意蕴的清谈和诗文,看不出一点想做官的意思。
谢安好游山,也好泛海。一次与孙绰、王羲之等大名士乘船到海上游玩,突然风起浪涌,船颠簸不已,孙、王等人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喊着要回去。谢安却显得很开心,游兴更浓,兀自歌唱啸吟,旁若无人。船工见谢安如此,颇受鼓舞,继续驾着船向深海驶去。风愈来愈急,浪愈来愈猛,船颠簸得愈发剧烈,同船众人吓得不得了,喧哗骚动,不敢就座。唯有谢安依旧神定气闲,从容说道:像这样,怕是回不去了。“众人即承响而回”,大家被谢安的镇定镇住了,谢安的话音刚落,都已安然就座,船工也顺势调回船头,稳稳当当地驶向岸边。
谢安酷爱自然,也有意识地以之感染儿女和侄儿侄女们。一个下雪的冬日,天气寒冷,不宜出行,谢安便把一群子侄招集在一起,讲论文章奥妙。窗外雪越下越大,纷纷扬扬,漫天都是飞舞的雪花,谢安看得高兴,于是离开书本,引领大家联句咏雪。谢安领头,朗声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儿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了,不禁笑开了怀。谢安顺理成章,因势诱导,巧借眼前景,引领子侄们通过对下雪的比拟,既生动形象地揭示了诗文写作的奥妙,全在对生活对自然的神悟妙悟,更激发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深爱,通过一次联句咏雪,具体而微地向大家阐释了一个人生哲理:美在自然,热爱自然,处处有美,时时有美,一个热爱自然的人,必定有美的人生。谢安的家教是成功的,子侄辈多有文武之才,特别是谢道韫,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以其睿智敏捷的“咏絮之才”和高贵雅洁的“林下风气”,深受时人仰慕。
谢安热爱自然,喜好山水,出于至诚,后来主持朝政,日理万机,仍忙里偷闲,不废游览。一次和王羲之同登冶城,举目四望,便自陶醉,“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王羲之委婉地劝他,国家正处于危亡之际,应该多注重实务,谢安却认为自己的山水游览,恰好有助于报效国家。
事实的确如此。谢安长期拒不入仕,终生爱好游览,并非消极丧志,而是通过山水游览,参自然奥妙,悟天地灵气,以涵养性灵,高尚情操,陶冶才具,从而以大善之身,更有效地负起“兼济”之任。人们日益清楚地看到,正是这位高卧东山,忘情山水的谢安石(谢安字安石),才是可以安天下,拯国难的伟丈夫。一时之间,朝野喧呼:“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而谢安也迫切地感觉到,自己是该出山了,是该干一番伟业,以反哺神州山水的涵养哺育之恩了。于是,谢安出山了。
潇洒为政弘雅有气
以和靖自然镇安天下
谢安出山,“时年已四十余矣。”这个年龄,在当时已有些大了。但谢安在山水游览中陶冶既久,一出山就身手不凡,光耀朝野。
魏晋士人崇尚自然,崇尚美,把美如自然,视为作人的极致,谁能深悟自然,得其灵气,蕴其风神,自然就成为人们心仪的精神领袖。史称谢安“弘雅有气,风神调畅”,仪容举止,纯任自然,时时处处,尽展林下之风,平素“恭坐捻鼻顾睐,便自有寝处山泽间仪”,就是日常闲坐,摸着鼻子随意顾盼,也是一副在山水间逍遥流连的清雅仪态。加之高尚的道德修养,阔远的境界情怀,以及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棋艺,特别是清谈等多方面的杰出造诣,在当时的士人眼中,谢安几乎成了完人,一时之间,朝野为之倾倒,一笑一颦,人多效之,就连其因慢性鼻炎而导致的浊重的鼻音,也成了时尚,士子争相模仿,实在学不像的,也要捏着鼻子学。时势造英雄,有了这样异乎寻常的时代优势,谢安施政,自然就有了异乎寻常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那时的东晋王朝,内外交困,正处于岌岌可危之中。内部,几大士族争斗激烈,权臣桓温正欲趁机取晋而代之。外部,北方氐人苻坚所建前秦国势方盛,时刻准备南向灭晋。这样的时候,没有非凡的大才具和大睿智,欲救世安民,只能是痴人说梦,只会被历史笑话。谢安清楚当时的形势,也清楚自己在士人中的特殊影响,他身居高位,仍像当初徜徉山水之间一样,举止潇洒,处事从容,无论军务政务怎样纷繁,“每镇以和靖”。举国都仰望他效法他,他一派淡定安详,士人在危急存亡中普遍形成的消极浮躁情绪,也就随之淡化,朝野和谐,人心稳定,事情自然好办,谢安主政之后,东晋国力遂为之大振。
公元373年,桓温陈兵东晋都城近郊的新亭,设宴会见朝臣,既盛列警卫,又暗伏甲兵,故意搞得杀气腾腾,想以威慑镇服人心,灭晋称帝。被召赴宴的朝臣们,无不吓得战栗失色。桓温的重点是针对时任吏部尚书的谢安和侍中王坦之,有传言甚至说,桓温要在这次宴会上杀掉两人,以除却灭晋的障碍。所以王坦之最为害怕,赴宴路上,举止失措,笏板倒拿,一身冷汗,湿透内衣,战战兢兢地问谢安:“该咋办呵?”谢安却和平日一样,淡定安详,泰然自若,平静地对王坦之说:“国家存亡,就看咱俩这一趟了。”两人一起来到桓温驻地,王坦之愈发惊慌,脸色全变了。谢安则愈发镇定,清雅自然,尤胜日常,登台阶,入座席,动作潇洒从容,口中还兴味盎然地用当时官场规定的洛阳音韵,优雅地朗诵着嵇康的名句:“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坐定,慢慢地用目光把桓温布置的警卫扫了一遍,斯文有礼地问桓温:“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守道的诸侯,应该率兵在边境捍卫国家,您在京郊的筵席上布置这么多兵力有啥必要呵?”骄横的桓温,被谢安镇住了,“惮其旷远”,而自觉形秽,于是“矜庄之心顿尽”,灭晋之念暂收,遂下令撤走兵丁,立即开宴饮酒,和谢安“笑语移日。”顷刻之间,杀气变为和气,威吓化作笑语,一触即发的王朝更替,随之暂缓时日。明代杰出哲人和史家李贽,称此为“旷远解兵”,可谓的评。谢安在乐山乐水中陶冶而成的林下风韵,淡定清雅,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写下的这一笔,真是足够风流!
公元383年,苻坚亲率大军南向淮河淝水,欲一举灭晋,混一南北,谢安受命担任征讨大都督,率军迎战。前秦军号称百万,晋军却只有八万,两军兵力相差如此悬殊,东晋都城之内,人心无比震恐,谢安却一派淡定,无异平日。临战前夕,晋军前锋都督谢玄向谢安请示破敌之计,谢安平静地答道:“已经另有安排。”说罢就再不言语,只是静静地坐着,好像没那回事似的。谢玄自己不敢再问,却又放心不下,派人再去请示,谢安不但不回答,干脆立即“命驾出游山墅”,坐车离开指挥部,到其山中别墅游览。而且让“亲朋毕集”,看他与谢玄下围棋,赌别墅。谢玄是谢安的爱侄,平日里,叔侄经常对弈,谢安棋艺低于谢玄,常常输棋。这天,谢玄心在战事,颇多焦虑,谢安却一如日常,所以轻轻松松就赢了谢玄,他得意地看着站在身边的外甥羊昙说:“就把赢得的别墅给你吧。”棋罢,又接着在山水间漫游,直到夜里才回府,很快就把军事急务安排完了。这以后,谢安还是常常和友人在山水间下棋,仿佛压根儿没有前秦百万大军压境这回事,仿佛他也压根儿没有担任前敌总指挥,直接就是个优哉游哉的山水爱好者。这天,他正和客人对弈呢,前方战报到,侄儿谢玄和儿子谢琰等已大败苻坚。谢安瞟了一眼战报,就顺手将那张纸放在一边,“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人问起,谢安才淡淡地说:“小孩子们已把敌军打败了。”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淝水大战,就这样在谢安的风流淡定中一挥而就,成为战史上永恒的经典。
过去读《晋书》和《资治通鉴》,总觉得这两部史书有些怪诞,记述一场真刀实枪的大血战,怎么把谢安的山水游览写这么细这么多?及至读到李贽在《藏书·谢安传》中的一段评语,方才明了两书著者的高明和深刻。李贽对谢安临大战而镇定若闲,于山间别墅围棋,极尽赞颂,说是“只此一着,挫贼气,壮国威,何如哉!”细想一下,当前秦百万大军气势汹汹,如泰山压顶一般逼来,而自己一方,兵力既不及敌军十分之一,巨大的恐惧又震慑笼罩朝野,很显然,若硬拼实力,无异以卵碰石,亡国就在顷刻。唯一可取的战略策略,就是以气聚人,以气慑敌。谢安看准了这一关键之点,充分利用自己在当时所独具的偶像影响力,以天地和谐镇静之气,将东晋朝野之心镇定下来凝聚起来,团结一致,从容对敌;以山水淡定威严之气,予敌以无比神圣的震慑之威,降其凶顽之气,灭其浮躁之戾。气胜而无往不胜。谢安的高妙之处,正在于此。苻坚与其前秦,也正是输在于此。正当谢安临危不惊,麾下虽只有区区八万人马,却风流倜傥,潇洒于山水之间,苻坚傲拥百万之众,却畏山怕水,胆战心惊,“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从一定意义上说,谢安和苻坚在淝水之战的胜负,乃是决定于对待山水草木的态度上。
伟哉!山水自然。
伟哉!乐山乐水忘情自然的谢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