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文学散文的古典传统与现代性

2017-05-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8
转发:0
评论:0
文学散文的古典传统与现代性,近来重读沈天鸿先生《中国新时期散文沉疴初探》、《散文文体非文学成分研究》两文
  近来重读沈天鸿先生《中国新时期散文沉疴初探》、《散文文体非文学成分研究》两文,见于其重要理论着作《现代 学———形式与技巧30讲》(昆仑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附录”部分,写作时间分别是1988年1月上旬,1989年3月。虽然早于20年前,但于今仍然是重要的理论文本,对我们写作当下散文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赞成沈天鸿先生关于当代散文必须具有“当代性”的结论,但我对沈先生推论所依据的事实持有另一种理解。因为我是一个必须天天讲析“传统散文”的中学语文教师,按规定必须要发掘一些传统的“好”以启发学生。所以我暂时只能对中国散文的“ 古典性”史实“务必宽容”。尽管我也希望找到更多更新颖更优秀的“当代散文”。

  当面求教于沈先生,他解释“当代性”即“现代性”。同样是基于“哲学意义的”思考。

  沈先生认定当代散文必须具有当代性,当代性不是时间的当代性,而是审美的当代性,思考的当代性。我理解此即依据现代哲学对当代社会、当代生活、当代人的关照进行文学散文的艺术表达。这种表达就是一种立足于“人”的生存的当代性思考。使阅读者通过对当代散文的阅读,从而使人“生活得更多”。语言必须超越事实!这个“多”并不是对内容进行“量的叠加”,而是由作品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本身生发,即“多”是由创作者的“思”表达出来并由读者的阅读之“思”获得。

  沈先生无疑是中国散文“载道”传统的反对者,我们由此可以理会出这种“载道”传统实质就是对“人”之作为人的精神的异化,是儒教集权政治对语言的干预过度而造成散文艺术形式生命的丧失,人的内在精神本质的丧失。那些载道散文并不能由文本结构和语言到达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本质,生存的本质,亦即艺术精神的本质。沈天鸿先生质疑得更多的是其“道”本身,以及古典散文“载道”的目的。我以为这无疑是秉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科学精神,对我们的文化传统所作的深刻反思。

  当代散文并没有如当代 诗歌、当代 小说甚至当代影视艺术那样,或多或少在艺术哲学上与中国传统异质。这是事实。即当代散文仍然处境于 历史“载道”传统之中,处境在相当于儒教的集权政治语境之中。对这个结论我也是支持的。是不是对中国散文的阅读如果过多,阅读的结果就是进一步丧失自我。亦即丧失对存在进行独立的深层次的“思”的可能性。

  但我思考之后,有两个推论使我疑惑。在中国历史上其散文不是由专门的散文家来完成的,传统散文本身大多就是政治的附属物。创作散文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说言语不是目的。在古代,文人即官吏,或者官吏即文人。可能唯一例外的就是 庄子的散文表达了。沈先生是推崇 庄子的。我理解庄子似乎有这种“自由”的可能,“独立”的可能,也就是他有独立“自我”的可能。当然,看庄子的散文似乎也有了如此“可能”的事实。读庄子的散文可以理解庄子就是言语而已,为什么说话?目的大概不追究也行。而其他人则不是散文家,他们并没有从文本形式到文本内涵创造散文,他们只是写出了某种“载道”的实用文本而不是散文的艺术文本。这同样包括那些虽然不多但很耀眼的依“佛”依“道”而暂时逃避“儒教”现实的文人们的生死参悟与隐士情怀。因为“暂时”是不可靠的,生活的“不得已”也是不可靠的。

  当然,我注意到庄子的时代以及庄子在他的时代里的身份。那时候他就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楚相”尚且拒绝,于他还有什么“政治”的!放到其他时代,我们就会为他是不是能够生存担心。

  而当代散文写作的语境到底有怎样的改变呢?我们不得而知。而有建树的创造性的散文家依然罕见,散文好像仍然是其他行业者行业之余的附属之物。所以仍然在“载道”,载家国之道,载自我的性情之道。尤其是更多的报纸副刊上冠以散文之名的文章其“时效性”、“针对性”十分强烈。上一周可以发表的文字在下一周则是“过时”的了。我不说“载道”与否,就说春天有春天的散文,冬天有冬天的散文吧。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待生活,对待社会的仔细周到。当我们在春天的早晨从“晨报”上读一篇秋天的散文,大约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即使就是那些对诗歌、小说文体有了极高文本建树的大师,他们于散文也同样只能拘于“中国传统”,大概不会立意高屋建瓴地创造新的散文文本形式。我们面对散文是不是缺乏艺术的严肃和崇高,而只是仍然把散文作为“实用文体”了呢?如我一贯以为的,被称为专门散文家应当是散文写作者的羞耻。散文谁都可以来两篇,散文对创作者既不能专业,就文体而言当然不能专门。散文文体就不能成为无可替代之物了。

  沈先生推崇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但鲁迅似乎始终是中国的唯一,无有其二。我们也如同面对庄子,应当感恩于一个时代必不可少的时间的罅隙之多,给散文创作者提供了万般不同的思考的可能。因此我们有必要考究当代人实质性的哲学处境,并不是我们向西方引进了时新的现代哲学,中国人就可以立即具有现代哲学的修养。从而当代散文写作就有了当代的审美标尺。我看不是的,因为我不能列举更多这样的事实。沈先生也同意这样的结论,他自己在论述当代散文的当代性特征的时候也没有更多地进行范文举例。当代散文当代性(现代性)的可能依然是有限度的。但散文我们依然在写,且写得更多,但都不检讨,这似乎是中国人自以为是的聪明之处。只有沈天鸿先生要揪出这个话题,以期大家洗心革面,有所建树。

  因此我就只能同意沈天鸿先生关于当代散文必须具有当代性(现代性)的结论,但保留一份怀疑,现在我们真要作如此建树仍然没有广泛的可能性。因此我集中阅读了沈天鸿先生的散文,希望从理论家的创作实践中找到关于散文当代性(现代性)的更多更具体的例证,甚至找到可供我们借鉴如何写作当代散文的标尺。我不是恶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相反是要“以子之盾”为另一矛,继续攻“彼之盾”。我并没有失望,我喜欢的散文比比皆是,沈天鸿先生于散文写作像他的诗歌文本一样,他同样在创造某种“范本”。我极喜欢他的《纤夫》、《不醒之塔》等散文。在简洁的表达中有相当深刻的思想难度。他写出的无疑就是具有现代审美意识的散文范本。我阅读之后的确可以“生活得更多”。这种“多”正是散文在恰当的“当代形式”下的丰富与深刻,符合哲学的现代性要求。而沈先生所作的“思考”也无疑具有哲学现代性的“思”的深度。其特征之核心恰在于“思”的独立性,他的散文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散文。尽管某些表达的“对象”也是司空见惯的“日常中事物”,但他表达的恰恰是这些“日常中事物”的“不庸常”。语言已经超越事实!他的语言总是展示出更多的“意味”。

  我看,具有现代性的当代散文是有了的。且肯定不止沈天鸿先生一个人。他作为理论家和创作者都不会孤独。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加纯粹的实践。

  我仍然要提一个问题,沈先生其文是不是也“载道”呢?我看见了,“道”是在的。沈先生解释说“我说过其实散文仍然要载道的,只是载什么道的区别。”此处的“道”当然就不是中国“传统散文”庸俗的政治之道,而是关于“人”的生存的“哲学之道”。即他试图回答我们这个世界是个什么世界?“物物对称”或者“人物对称”或者“人人对称”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文学的目的无疑是使我们超越“庸常”而生活得更多,更有趣味。无论是我们身边亘古不歇的滔滔长江或者熟视无睹的安静的振风塔,还是异国他乡的大师列宾以及列宾油画内外的纤夫都可能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但经过了沈先生散文言语,由我们阅读,因而就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他已经在他的文学散文中创造了一种新的存在。对此“深层”“呈现”,我们已经不能摆脱它对我们生存的干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藏文化—古典文学—碑铭散文
在土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中,有一批盟誓碑文和铸钟铭文,大都是和约盟誓、祝颂祈祷一类的记述性文字。按其内容大致可分为记述汉藏友谊的,歌颂赞普德政功勋的,记录臣属忠贞公绩的,盟誓信佛崇法的,颁赏王族特权的,等等。一、记述汉藏友好的:根据汉、藏文史资料记载看,唐朝与吐蕃之间,藏汉民族之间,互相通婚、吊庆、修好、献礼、互市、和盟等往来频繁,累世不绝。两族人民友好团结是汉藏关系的主流。在唐朝与吐蕃的多次友好会盟中,只有两次留下了盟文:一次是公元783年(唐德宗李适建中四年;赤松德赞时期)双方派使盟于清水,在汉文《册府元龟》中记有当时盟文。但是,不见藏文著录。另一次是公元821年(唐穆宗李恒长庆元年;赤祖德赞时期)双方派使节,先在唐京师长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逻些(拉萨)重盟。公元823年,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对照,树于拉萨大召寺门前。即历史上有名的甥舅和盟碑,又称唐蕃会盟碑或长庆会盟碑。它是汉...
· 中国文学的后发现代性语境
【内容提要】后发现代性是在假定现代性是一种普泛化的、全球性的过程和社会发展性质的情况下,针对并非原发的现代性,也就是受到现代性的影响而兴起的现代性运动而提出的。后发现代性作为当今中国文学的语境,它成为文学创作的基点,同时也应该作为文学研究的基点。后发现代性在积极跟进现代性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下,也有着不同于原发状态的现代性的特性。既要承认席卷全球的现代性对于全球所在之处的共同影响力,也要充分考虑到并非原发的现代性对于所在国家文学的特殊影响。【关键词】现代性后发现代性语境中国文学现代性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它是理解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所发生的变革的背景,也是影响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坐标。那么如何来认识这种现代性,就成为背景的背景、坐标的坐标,具有研究的出发点层次上的意义。文学的现代性和社会本身的状况有着密切关联。从欧美发达国家角度看,中国在自工业革命以来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属于...
· 古典主义文学
连结TheAmericanPhilologicalAssociation,foundedin1869,istheprincipallearnedsocietyinNorthAmericaforthestudyofancientGreekandRomanlanguages,literatures,andcivilizations
· 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精神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文坛就开始探讨“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系列话题,到了90年代,一些作家又提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问题,及至2000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热兴起之后,我们日渐清晰地发现,传承中华民族悠久之文化,书写中华民族伟大之性格的文学成为我们的期待,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条大道。尤其是在中国经济崛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也慢慢升起的近几年,我们迫切地期待一些能够呈现复兴中的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文本,让世界真正了解和敬重中华文明,一如托尔斯泰用一部《战争与和平》让我们看到伟大的俄罗斯性格,罗曼·罗兰用一部《约翰·克利斯朵夫》让我们感受同样伟大的欧罗巴精神一样。我们期待这样的文学既能够写出我们伟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热情的性格,又能体现我们民族为独立、复兴而奋勇抗争、敢于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还能够用优美而...
· 藏文化—古典文学—古典小说
藏族文学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发展,到16、17世纪,已经具备了民间诗歌、民间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传记文学、历史文学、作家诗、话本小说、戏剧作品等文学品类。到18世纪,藏族文学进一步趋于成熟,以长篇小说的成熟为标志。长篇小说以其篇幅较长、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表现手法多样见长,表明乃至藏族作家文学从长期的文史哲不分的樊篱中解脱出来,最终走上“纯文学”的创作道路。这无疑是乃至藏族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部长篇小说《勋努达美》作者朵喀夏仲·才仁旺阶(1697——1764年)出生于拉萨以北的达龙地方,自云远祖属藏族古代六大种系之一的“热”种系。才仁旺阶家族世代执掌着达龙寺和林周等县的政教大权,是当地势力很大的贵族。才仁旺阶自幼聪慧,6岁起识读文字,10岁习书法及筹码计算等知识,15岁到山南敏珠林寺师从当时的著名印度学者法祥,习五明之学及宁玛派教典,并掌握了一些实用知识,特别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