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币是指由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面值的金属货币。
根据考古研究,铸币的前身是贝币、骨币。其主要是在先秦时期,是以海贝充当原始的货币,出土发现最早的是夏晚期,然后在商代的时候就更加普遍了,而且商代最常见的是一种齿贝,背面往往磨平,或钻一穿孔,便于携带,学名为货贝。到了商代晚期的时候,出现了铜质货币,形制也仿海贝形式。而这也算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了,其中有一种表面包金的铜币是作为大额货币使用的。贝币的计量单位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一般多认为两串五个的贝或两串十个的贝为“一朋”。
铸币的产生也是有相应的时代性的,在纸币出现以前,铸币是货币的主要形式。铸币所采用的材料有很多种,像是金、银、铜、铁、铅、锡、镍、铝、锌等。秦朝以前,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秦朝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货币的统一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秦国早期铸币的出现、发展和变化直至最后统一,在我国货币历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秦统一之前,秦国开始铸造了铜质圆形圆孔的圆钱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等,并建立了黄金、布、半两钱三等的制度。这些钱币及其相关政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统一之后,下令废除刀币、布币等货币,统一使用秦半两作为国家货币。自此金属铸币一直被沿用下来,一直使用到清末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