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其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这是有着重大的意义的,其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迁都背景
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了北方,成为了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并且当时南京自身是具备地理条件的,因此几乎所有占据中国南方的政权都是以南京作为首都的,而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以南京作为基地,建立了明朝的,而当时的北平从唐朝的安史之乱以来,其地位日渐显著,北平算是辽的南京,是金元两代的古都。
迁都过程
历朝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都是在中原,在明朝统一全国之初,明太祖就已经打算将京师迁往北方,只是后来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的,所以朱元璋就放弃了迁都这两处,并在洪武十一年,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直到靖难之役后的永乐元年(1403年),燕平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安徽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明成祖于是大力擢升燕平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平府,改北平府为顺天府,称为“行在”。同时开始迁发人民以充实北平;被强令迁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乐思念,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平皇宫和城垣。永乐七年,明成祖以北平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平的事宜。次年,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动工。永乐十八年,北平皇宫和北平城建成。北平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规模稍大。新修的北平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改金陵应天府为南京,改北平顺天府为京师,但在南京仍设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以南京为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