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中国远古文化)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良渚文化简介资料
5300年前
公元前3300 年 - 公元前2200 年
远古时代
良渚文化相关文献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                                        
查看全文
良渚古城争议
良渚古城争议,问:中国田野考古学界一位资深学者“斗胆”提出:“良渚古城是中华第一城”。他的这个
查看全文
良渚原始文字
2013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从庄桥坟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上,发现有人为刻画的符号和一些原始文字,这些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与甲骨文一样同属于象形文字,且时间上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中国最早原始文字”。但也有专家认为,这些所谓的“文字”只不过是单纯的刻画,和汉字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并不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个系列,因为这些刻画符号无法构成一个文字系统。
查看全文
良渚遗址
自然环境地形良渚遗址区位于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东苕溪的冲积平原。东天目山的余脉在余杭区彭公乡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向东延伸,将良渚遗址怀抱其中。良渚-庙桥港和东苕溪流经遗址区,形成两山夹两河的地理环境。遗址区以东苕溪为界,东部为冲积平原区,西部为丘陵山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气候良渚遗址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较多,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258.8毫米,霜冻期4个月。区内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考古发掘发现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当时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在今老和山一带的古荡遗址发掘时,注意到此地的出土器物与其家乡良渚一带常见的出土器物极为相似,便经西湖博物馆同意支持,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间,在良渚一带进行了三次试掘,发现茅庵里、棋盘坟等12处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龙山文化类似,揭开了长江下游考古工作的序幕。随后,以黑
查看全文
中国“金字塔”——良渚
2002年,“金字塔漫游者”探测活动的现场直播在全世界掀起了“金字塔”热潮。然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研究专家王明达指出,中国良渚的“土筑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相比毫不逊色。在许多人的脑海中,金字塔与埃及画上了等号,却鲜有人注意到,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国良渚文化完全可以与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古文明相媲美。据王明达介绍,良渚有一百多座被称为“土筑金字塔”的高台土墩。因为属于土建筑,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的遗迹。但由这些祭坛和墓葬结合的复合遗迹,仍能看出当年的辉煌。如1987年发现的瑶山祭坛,由红土台、灰土围沟等围成,高约18米,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实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而目前已知的良渚最大的古城址——余杭莫角山遗址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有3万多平方米可能是一座包括宫殿、广场等的巨型建筑。除了人体解剖等少数几个方面以外,良渚古墓丝毫不逊于埃及金字塔。王明达认为,良渚...
查看全文
良渚文化相关标签
上海新石器时代
江苏新石器时代
浙江新石器时代
社会团体
时代特征
文化艺术
其他
家族谱大览
文氏權房七修譜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十里松木塘权公祠梓, 民国18[1929]年七修. 存4册 :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注 : 本谱不全, 仅存世系卷卷1-7, 34-47, 及艺文卷卷1. 益阳始祖: 文潮鏖, 诲琰, 由江西永新迁益阳, 为小街尾及十里子良严文氏始祖. 子一: 文福道, 字正世, 生四子: 禄通成高. 至三世祖绍禄绍通(字士达)以下分为一二七九共四房. 一七九三房祖 : 文绍通字士达. 二房祖 : 文绍禄. 文昌权: (六世,明成化) 字巽行.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书衣题, 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文氏宗谱 [13卷,首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正气堂, 民国27[1938]重修. 存12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卷6 (介公系图), 卷8 (科公系图), 卷9 (举公系图). 江西远祖 : (唐) 文春元,字时茂. 生一子 : 文环. 始迁祖 : (元) 文永忠. 春元公15世孙. 由江西徙湖北黄州府,居罗田县平湖里. 生二子 : 文念俊,字受山 ; 文念杰,字甫成. 提为一世. 此谱为念俊公下世系资料. 分派祖(5世) : 文志斌. 生五子 : 文君林 ; 文君聘 ; 文君华 ; 文君麒 ; 文君麟. 君聘公下支祖(12世) : 文魁 ; 文介 ; 文哲 ; 文建 ; 文述 ; 文科 ; 文举 ; 文桥 ; 文甲. 君华公下支祖(12世) : 文经 ; 文炳. 君林公下房祖(13世) : 文显礼. 生三子 : 文再魁 ; 文再选 ; 文再雅. 君聘公下房祖(13世) : 文添秩 ; 文添显 ; 文添朗 ; 文添元 ; 文添贞 ; 文添祉 ; 文添华 ; 文添礼 ; 文添实,字玉竹 ; 文添僎 ; 文添伋 ; 文添值 ; 文添伸,字双起 ; 文添祥. 君华公下房祖(13世) : 文添清 ; 文添瓒. 君林公下房祖(14世) : 文再雅. 显礼公之子. 下一子 : 文可钦,字敬寿. 排行 : 丰源名盛 家道隆长 德承先绪 学启嗣良 顺理华国 成章佐邦 斐然昌炽 庆衍无疆. 散居地 : 湖北省罗田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另题名 : 义水文氏宗谱.
浏览:0
文氏族譜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石堂, 民国24[1935]. 存23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纂人员 : 文镜,字韶年 ; 文元金,字长吉 ; 文元朾,字心超 ; 文一鉴,字印美 ; 文元新,字日德. 注 : 本谱不全. 缺卷1, 4, 9-15, 17-18, 20-21, 24, 28, 30, 32-33, 37-38. 远祖 : 沼. 即潞公高祖. 赐姓祖 : (唐) 文时,字春元. 沼公之子. 避晋高祖敬塘讳,更其氏曰文. 开基祖 : (宋末) 文泰发. 象角公长子. 自萍乡碑石至醴北石羊. 下有二子 : 文应元(下一子: 文颜叟) ; 文应超(后不详). 始祖(1世) : 文清,行宁福. 颜叟公之子. 下两子: 文仲良, 行颜一 ; 文仲斌,行颜二(传5代详补遗). 仲斌公下派祖(3世) : 文以政,行居一 ; 文以谅,行居二 ; 文以恭,行居三 ; 文以宽,行居六(传四代详补遗) ; 文以怀,行居七(传四代详补遗). 以政公下三子(4世) : 文衡,字元平 ; 文性,字元实 ; 文纲,字元统. 以谅公下二子(4世) : 文隆 ; 文广. 以恭公下三子(4世) : 文常,字元久 ; 文迪 ; 文祐. 衡公下五子(5世) : 文士端,字邦直 ; 文士英,字邦锐 ; 文士秀,字邦华 ; 文士彦,字邦明 ; 文士章,字邦诵. 性公下四子(5世) : 文士杰,字邦彦 ; 文士伟,字邦美 ; 文士泰,字邦林 ; 文士尚,字邦节. 纲公下四子(5世) : 文士廉,字邦青 ; 文士能,字邦智 ; 文士才,字邦艺 ; 文士光,字邦宠. 隆公下七子(5世) : 文士俊,字邦用 ; 文士麒 ; 文士麟 ; 文士祥,字邦瑞 ; 文士显,字邦耀 ; 文士高 ; 文士纯. 广公下四子(5世) : 文士哲 ; 文士温,字邦柔 ; 文士敦 ; 文士优. 常公下四子(5世) : 文士悦,字邦喜 ; 文士颢 ; 文士颐,字邦淑 ; 文士顖. 迪公下三子(5世) : 文士容,字邦望 ; 文士禄,字邦爵 ; 文士昂,字邦廷. 祐公下四子(5世) : 文士珍,字邦玉 ; 文士缙,字邦锡 ; 文士宏,字邦治 ; 文士权,字邦衡. 另始迁祖 : (宋) 文福八,字观海,号瀛山. 时公12世孙. 自永新迁醴. 下二子: (元) 文受辅,字帝佐,号翼民 ; 文受儒,字南进,一字帝臣,号席珍. 受儒公下派祖(4世) : (元) 文广,字光灿,号养五 ; 文恭,字光煜,号笃平 ; 文海,字光耀,号祥鹗 ; 文青,字光炀,号宝臣. 皆为紫成公之子. 清公派名辈(2至20世)似为 : 仲以单士 单宗楚应明 世聿在宪正 大一元起家. *单=单名辈 散居地 : 湖南省醴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醴北石羊文氏六修族谱.
浏览:100
文氏族譜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瑞石堂, 民国24[1935]. 存23册 : 插图, 世系表. 编纂人员 : 文镜,字韶年 ; 文元金,字长吉 ; 文元朾,字心超 ; 文一鉴,字印美 ; 文元新,字日德. 注 : 本谱不全. 缺卷1, 4, 9-15, 17-18, 20-21, 24, 28, 30, 32-33, 37-38. 远祖 : 沼. 即潞公高祖. 赐姓祖 : (唐) 文时,字春元. 沼公之子. 避晋高祖敬塘讳,更其氏曰文. 开基祖 : (宋末) 文泰发. 象角公长子. 自萍乡碑石至醴北石羊. 下有二子 : 文应元(下一子: 文颜叟) ; 文应超(后不详). 始祖(1世) : 文清,行宁福. 颜叟公之子. 下两子: 文仲良, 行颜一 ; 文仲斌,行颜二(传5代详补遗). 仲斌公下派祖(3世) : 文以政,行居一 ; 文以谅,行居二 ; 文以恭,行居三 ; 文以宽,行居六(传四代详补遗) ; 文以怀,行居七(传四代详补遗). 以政公下三子(4世) : 文衡,字元平 ; 文性,字元实 ; 文纲,字元统. 以谅公下二子(4世) : 文隆 ; 文广. 以恭公下三子(4世) : 文常,字元久 ; 文迪 ; 文祐. 衡公下五子(5世) : 文士端,字邦直 ; 文士英,字邦锐 ; 文士秀,字邦华 ; 文士彦,字邦明 ; 文士章,字邦诵. 性公下四子(5世) : 文士杰,字邦彦 ; 文士伟,字邦美 ; 文士泰,字邦林 ; 文士尚,字邦节. 纲公下四子(5世) : 文士廉,字邦青 ; 文士能,字邦智 ; 文士才,字邦艺 ; 文士光,字邦宠. 隆公下七子(5世) : 文士俊,字邦用 ; 文士麒 ; 文士麟 ; 文士祥,字邦瑞 ; 文士显,字邦耀 ; 文士高 ; 文士纯. 广公下四子(5世) : 文士哲 ; 文士温,字邦柔 ; 文士敦 ; 文士优. 常公下四子(5世) : 文士悦,字邦喜 ; 文士颢 ; 文士颐,字邦淑 ; 文士顖. 迪公下三子(5世) : 文士容,字邦望 ; 文士禄,字邦爵 ; 文士昂,字邦廷. 祐公下四子(5世) : 文士珍,字邦玉 ; 文士缙,字邦锡 ; 文士宏,字邦治 ; 文士权,字邦衡. 另始迁祖 : (宋) 文福八,字观海,号瀛山. 时公12世孙. 自永新迁醴. 下二子: (元) 文受辅,字帝佐,号翼民 ; 文受儒,字南进,一字帝臣,号席珍. 受儒公下派祖(4世) : (元) 文广,字光灿,号养五 ; 文恭,字光煜,号笃平 ; 文海,字光耀,号祥鹗 ; 文青,字光炀,号宝臣. 皆为紫成公之子. 清公派名辈(2至20世)似为 : 仲以单士 单宗楚应明 世聿在宪正 大一元起家. *单=单名辈 散居地 : 湖南省醴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醴北石羊文氏六修族谱.
浏览:100
湖南宁乡文氏八修家谱 [13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六义堂镌, 清光绪21[1895]. 13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世派(11世起) : 绍复廷承尚 崇俎维干万 兴家世有光 海邦隆盛德 永试进忠良 明显昭谟烈 宏达焕书香 腾辉炳奎璧 振泽耀衡湘. 远祖 : 文翁,名党,字仲翁. 原籍江南庐州舒城,任蜀郡太守. 江西祖 : (唐) 文春元,讳时,行四. 成都人,因官江西而居永新. 始祖(一世) : (宋) 文旃,字励宽,乳名海,亦字伯奇. 自江西永新徙长沙宁乡. 派祖(9世) : (明) 文彦荣,字安富. 彦荣公下五子 : (明) 文汉光,字昌义 ; 文汉武,字两溪 ; 文汉广,字之矣 ; 文汉林,字人望 ; 文汉杰,字超凡. 仅光, 武二公之后留居宁乡. 此谱所含房祖 : 文承彬,字子清(14世) ; 文廷宾,字与言(13世) ; 文承简,字望扶(14世) ; 文承策,字见芙(14世) ; 文承节,字松筠(14世) ; 文承伦,字叙五(14世) ; 文复森,字林立(12世) ; 文汉武,字两溪(10世). 散居地 : 湖南省宁乡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衣题 : 宁乡文氏八修家谱. 书名页题 : 文氏家谱.
浏览:0
大竹文氏城口支族族谱
原书: [河南] :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 2013(中国家谱编印基地). 1册(206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受姓祖 : (周) 文祈. 文王8世孙,以文王谥号为姓. 远祖 : (汉) 文翁. 任蜀郡大守,子孙家于成都. 宗祖 : 文种. 始祖 : (唐) 文时,字春元,行四. 因官都尉,而镇江西. 入川祖(一世) : (明) 文月禄. 洪武间由湖广麻城孝感迁川,居大竹县欧家镇文家坝. 城口支祖(13世) : (清) 文运爵 ; 文运恪 ; 文运广. 辈份字 : 大明灿吉利 金波买号皇 广德增天佑 声名冠列邦 月崇正万显 宗守有应元 干世熙升运 学义可传方 谟猷长继远 辉美永发祥. 辈份续 : 嘉言承孔孟 遗训绍纲常 忠厚培先业 诗书焕国光 兴朝隆建树 治道本贤良 历代鸿才裕 俊秀启荣昌 耕读存千载 富贵福禄双. 散居地 : 四川省大竹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文氏族谱.
浏览:0
良渚文化导读知识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北达江苏省中部地区。  1936年被首次发现于良渚,1959年被证实命名。  良渚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一脉相承,代表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有璧、琮、璜、瑗、玦、环、镯、钺、带钩、纺轮、匕、勺、“耘田器”(刀)、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月牙形器、圆牌、圆饰、梳背(冠状器)、钺冠饰(瑁)、钺端饰(镦)、杖端饰、端饰、柄形器、弹形器、条形饰、半瓣形饰、管、珠、坠、串饰、人、蛙、鸟、鱼、龟、蝉、镶嵌片等40余种,其中以琮、璧、钺、梳背、锥形器等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根据反山、瑶山、福泉山、寺墩等多处遗址出土玉器的矿物学鉴定,以具有膻状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闪石玉为主力军,也有部分蛇纹石岫玉,其他叶腊石、萤石、绿松石、菱镁矿、迪开石、玉髓等丰富多样的美石类“假玉”,也被不同程度的使用。  良渚文化玉器是神崇拜的载体,同时也是世俗生活的反映。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体量、不同组合关系的良渚文化玉器,除了承载“事神致福”的神圣内容外,更已成为世俗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物质财富,它既是显贵者阶层攫取“祀与戎”权力的象征,也是平民阶层朴素情感与信仰的外在体现,妆点着社会各阶层的精致生活。
浏览量:2096次
良渚文化遗址在哪里
良渚文化遗址在哪里
  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一带。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5月,良渚古城遗址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2021年7月11日,“宫殿巨型木构”展示点正式开放。
浏览量:179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