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

(中国远古文化)

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均在瓶窑境内”。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良渚文化简介资料
5300年前
公元前3300 年 - 公元前2200 年
远古时代
良渚文化相关文献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
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                                        
查看全文
良渚古城争议
良渚古城争议,问:中国田野考古学界一位资深学者“斗胆”提出:“良渚古城是中华第一城”。他的这个
查看全文
良渚原始文字
2013年,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从庄桥坟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上,发现有人为刻画的符号和一些原始文字,这些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与甲骨文一样同属于象形文字,且时间上比甲骨文早1000多年的“中国最早原始文字”。但也有专家认为,这些所谓的“文字”只不过是单纯的刻画,和汉字没有任何关联,而且并不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个系列,因为这些刻画符号无法构成一个文字系统。
查看全文
良渚遗址
自然环境地形良渚遗址区位于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东苕溪的冲积平原。东天目山的余脉在余杭区彭公乡附近分为南北两支向东延伸,将良渚遗址怀抱其中。良渚-庙桥港和东苕溪流经遗址区,形成两山夹两河的地理环境。遗址区以东苕溪为界,东部为冲积平原区,西部为丘陵山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气候良渚遗址所在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较多,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258.8毫米,霜冻期4个月。区内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考古发掘发现良渚遗址发现于1936年,当时西湖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施昕更在今老和山一带的古荡遗址发掘时,注意到此地的出土器物与其家乡良渚一带常见的出土器物极为相似,便经西湖博物馆同意支持,于1936年12月至1937年3月间,在良渚一带进行了三次试掘,发现茅庵里、棋盘坟等12处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龙山文化类似,揭开了长江下游考古工作的序幕。随后,以黑
查看全文
中国“金字塔”——良渚
2002年,“金字塔漫游者”探测活动的现场直播在全世界掀起了“金字塔”热潮。然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化研究专家王明达指出,中国良渚的“土筑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相比毫不逊色。在许多人的脑海中,金字塔与埃及画上了等号,却鲜有人注意到,距今四五千年的中国良渚文化完全可以与以金字塔为代表的埃及古文明相媲美。据王明达介绍,良渚有一百多座被称为“土筑金字塔”的高台土墩。因为属于土建筑,难以保存,所以如今只留下了一小部分的遗迹。但由这些祭坛和墓葬结合的复合遗迹,仍能看出当年的辉煌。如1987年发现的瑶山祭坛,由红土台、灰土围沟等围成,高约18米,发掘面积约1600平方米,实际面积约2.2万平方米。而目前已知的良渚最大的古城址——余杭莫角山遗址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其中有3万多平方米可能是一座包括宫殿、广场等的巨型建筑。除了人体解剖等少数几个方面以外,良渚古墓丝毫不逊于埃及金字塔。王明达认为,良渚...
查看全文
良渚文化相关标签
上海新石器时代
江苏新石器时代
浙江新石器时代
社会团体
时代特征
文化艺术
其他
家族谱大览
甘肃省环县殷家桥殷良成支脉家谱
甘肃省环县殷家桥殷良成支脉家谱
浏览:25981
吴氏秉良公六修房谱 [18卷,含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民国17[1928]跋. 18册 : 插图,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寻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注 : 此谱之首卷含2册. 谱缺卷14. 远祖 : (唐) 吴宣,字守德,行一. 由西蜀徙江南. 始祖 : (宋) 吴竦,字敬文,行八. 端公次子. 由彭泽徙宜黄棠阴. 派祖(17世) : (明) 吴秉良,讳余庆,号善堂,行贞四. 希成公长子. 良公下四子 : (明) 吴振邦,名隐同,行昌二 ; 吴振芳,名安同,行昌五 ; 吴振德,名信同,行昌八 ; 吴振祥,名喜同,行昌十一. 昌二公下房祖(21世) : (明) 吴维正,名泰,行清一. 昌五公下房祖(21世) : (明) 吴维载,名盖,行清六 ; 吴维滔,行清九 ; 吴维先,行清十五. 昌八公下房祖(21世) : (明) 吴维乔,名廷椿,号所野,行清三 ; 吴维弼,名廷樟,号少冬,行清八 ; 吴维宰,名廷桓,号古坪,行清十一 ; 吴维佐,名廷相,号清溪,行清十三. 散居地 : 江西省宜黄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编目. 书名页题 : 吴氏宗谱. 版心题 : 吴氏秉良公房谱.
浏览:0
环县殷家桥村殷良成支脉家谱
环县殷家桥村殷良成支脉家谱
殷良成分支现有七代,人口409人。其中:男丁110人,女口72人,外甥68人,外甥女53人。 主要居住在环县木钵镇殷家桥村张家湾队,在环县工作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有男丁8户,女口5户,在兰州1户,酒泉1户,西峰2户。
浏览:8954
七里庄王氏族谱 : 八世讳良翰支谱 [全1册]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2012年七里庄王氏八世讳良翰支谱续谱组委会, 2012年. 全1册 : 图像, 世系表. 收藏者 : 金华市成蹊信息发展有限公司. 七里庄世字谱 (12-43世, 1999年修订)承先裕后 忠信相传 光宗耀祖 怡修万年 国家祯祥 仁德义全 铭心孝友 世代英贤. 七里庄始祖 : 王公, 讳秉忠字烈武. 自南关签到王里庄, 又迁七里庄. 东北支祖 : (4世)王居, 王代, 王禄, 王中花. 本支祖 : (8世)王良翰, 王三山之长子(次子王良范). 散居地 : 山东省寿光县大家洼镇七里庄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王氏族谱.
浏览:0
良智公世系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97年修. 1册 : 世系表. 渡琼祖 : (唐) 吴贤秀,号壶邱. 因避闽乱,迁居琼山. 派祖(26世) : 吴汝恭. 支祖(39世) : (清) 吴良智,字卓斋,号永奠. 三大家房祖 : 吴凤魁,字子翔,号桂阳 ; 吴龙魁 ; 吴麟魁. 附 : 吴乃宪自传 ; 及吴乃宪, 吴乃应史略. 吴乃宪,字劲夫. 曾任国民党中将, 生于民前13(1899)年,1978年病逝于台湾. 散居地 : 海南省琼山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 : 良智公族谱.
浏览:0
资阳刘氏家谱应良房六修总卷
原书 : [湖南] : 彭城堂, 2004年. 2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彭城堂祖 : (汉) 刘交,字少游. 豫章始祖 : (宋) 刘式,字叔度,赞善大人. 籍江西袁州. 益阳始迁祖 : (元明之际) 刘嗣洛,号禹海,字伯河. 派祖 : (明) 刘应良,字文达. 嗣洛公三子. 三大房祖 : (明) 刘炽江,字孔殷 ; 刘炽淮,字桐柏,号石轩 ; 刘炽宽,字廷岩. 应良之三世孙. 江公下一支 : 刘名韶. 淮公下二支 : 刘名岐 ; 刘名赋. 宽公下二支 : (明) 刘名宪,字清廉(义房) ; 刘名志,字余道(信房). 散居地 : 湖南省益阳县等地. 书名据第一册之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第一册之目录题 : 资阳刘氏应良房六修合卷. 第二册书名页题 : 资阳刘氏家谱 : 伯河公嗣下炽宽房. 第二册版心题 : 资阳刘氏六修家谱. 江西袁州(今江西宜春市)
浏览:100
良渚文化导读知识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因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流域,南到钱塘江,北达江苏省中部地区。  1936年被首次发现于良渚,1959年被证实命名。  良渚文化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一脉相承,代表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以磨光黑陶和精美玉器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大量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有璧、琮、璜、瑗、玦、环、镯、钺、带钩、纺轮、匕、勺、“耘田器”(刀)、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月牙形器、圆牌、圆饰、梳背(冠状器)、钺冠饰(瑁)、钺端饰(镦)、杖端饰、端饰、柄形器、弹形器、条形饰、半瓣形饰、管、珠、坠、串饰、人、蛙、鸟、鱼、龟、蝉、镶嵌片等40余种,其中以琮、璧、钺、梳背、锥形器等为主。  良渚文化玉器的材质,根据反山、瑶山、福泉山、寺墩等多处遗址出土玉器的矿物学鉴定,以具有膻状交织纤维显微结构的透闪石-阳起石系列闪石玉为主力军,也有部分蛇纹石岫玉,其他叶腊石、萤石、绿松石、菱镁矿、迪开石、玉髓等丰富多样的美石类“假玉”,也被不同程度的使用。  良渚文化玉器是神崇拜的载体,同时也是世俗生活的反映。不同种类、不同数量、不同体量、不同组合关系的良渚文化玉器,除了承载“事神致福”的神圣内容外,更已成为世俗社会中举足轻重的物质财富,它既是显贵者阶层攫取“祀与戎”权力的象征,也是平民阶层朴素情感与信仰的外在体现,妆点着社会各阶层的精致生活。
浏览量:1943次
良渚文化遗址在哪里
良渚文化遗址在哪里
  良渚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一带。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0年5月,良渚古城遗址入选首批“浙江文化印记”。2021年7月11日,“宫殿巨型木构”展示点正式开放。
浏览量:164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