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明朝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全书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永乐大典》屡遭浩劫,正本不知去向,副本今存不到800卷,约为原书的4%。《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简介资料
不足800卷,约为原书的4%
22877卷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原书则去向不明 - 有可能殉葬于永陵(嘉靖皇帝陵寝)
1408年
1408年
永乐大典相关文献
《永乐大典》的作者:永乐大典是由谁主编的
《永乐大典》的作者:永乐大典是由谁主编的,解缙(xièjìn,1369-1415),著名学者,明朝著名才子之一,永乐大
查看全文
解密:明朝永乐时期的《永乐大典》是如何成书
解密:明朝永乐时期的《永乐大典》是如何成书,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
查看全文
永乐大典的修书过程:永乐修书保存了失传古籍
永乐大典的修书过程:永乐修书保存了失传古籍,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
查看全文
永乐大典
修书过程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即欲修纂类书,商议“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但未修成。明成祖即位后,为整理知识,令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过程召集147人,首次成书于永乐二年(1404年),初名《文献集成》;明成祖过目后认为“所纂尚多未备”,不甚满意。永乐三年(1405年)再命太子少傅姚广孝、解缙、礼部尚书郑赐监修以及刘季篪等人重修,动用朝野上下共2,169人编写。组织设监修、总裁、副总裁、都总裁等职,负责各方面工作。蒋用文、赵同友各为正副总裁,陈济为都总裁,参用南京文渊阁的全部藏书,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进呈,明成祖看了十分满意,亲自为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清抄至永乐六年(1408年)冬天才正式成书。据《进永乐大典表》称,全书缮写成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
查看全文
永乐大典纹饰丝巾
永乐大典纹饰丝巾则以《永乐大典》中的“万字纹”为元素进行设计,并结合了阿里巴巴AR技术。科技元素与书画文物的创新结合,仿佛看到文质彬彬的国家图书馆推了推眼镜说,“谁说文学和科学不能兼容?”
查看全文
永乐大典相关标签
中国文化的世界之最
书籍之最
散佚书籍
类书
百科全书
永乐
中国国家图书馆
明朝典籍
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