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对于古建筑研究,唐宋建筑的发展,考察宋及以后的建筑形制、工程装修做法、当时的施工组织管理,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此书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编成,崇宁二年(1103年)颁发施行。由将作监少监李诫所作。书中规范了各种建筑做法,详细规定了各种建筑施工设计、用料、结构、比例等方面的要求。

全书357篇,3555条。是当时建筑设计与施工经验的集合与总结,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原书《元祐法式》于元祐六年(1091年)编成,但因为没有规定模数制,也就是“材”的用法,而不能对构建比例、用料做出严格的规定,建筑设计、施工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李诫奉命重新编著,终成此书。

营造法式简介资料
史部政书类
三十四卷
元祐法式
宋元符三年(1100年)
宋绍兴十五年王唤重刊本
357篇
建筑技术书籍
营造法式相关文献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北宋、南宋时期的郑州建筑大师李诫与《营造法式》
中原行吟—寻梦中原—北宋、南宋时期的郑州建筑大师李诫与《营造法式》,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希腊神庙、罗马竞技场这些世界著名古建筑,犹如一颗颗
查看全文
营造法式
主要内容全书共计34卷分为5个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看样主要是说明各种以前的固定数据和做法规定及做法来由,如屋顶曲线的做法。第一、二卷是《总释》和《总例》,对文中所出现的各种建筑物及构件的名称、条例、术语做一个规范的诠释。指出所用词汇在各个不同时期的确切叫法,以及在本书中所用名称,统一语汇。第三卷:壕寨制度、石作制度。第四、五卷:大木作制度:材、斗栱、昂、铺作、平坐、梁、阑额、柱、阳马、栋、柎、椽、檐、举折第六至第十一卷小木作制度:板门,格子门,乌头门,软门,第十二卷雕作制度、旋作制度、锯作制度、竹作制度第十三卷:瓦作制度、泥作制度第十四卷:彩画作制度第十五卷:砖作、窑作制度等13个工种的制度,并说明如何按照建筑物的等级来选用材料,确定各种构件之间的比例、位置、相互关系。大木作和小木作共占8卷,其中大木作首先规定了材的用法。大木作的比例和尺寸...
查看全文
法式善
生平法式善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月十七日,本名运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考中庚子恩科三甲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迁国子监司业。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亲临辟雍时,其率诸生听讲,各获赏赐。奉旨改名“法式善”,即满语“竭力有为”之意。曾任《四库全书》提调。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擢国子监祭酒。仕途多舛,以病乞归,长期在北京居住。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初五卒。《清史稿·文苑传》有传。成就法式善是清代著名文人。其所居地安门北,正是明朝李东阳住所旧址。法式善工诗,“主盟坛坫三十年”,作品甚多,有《存素堂诗初集》二十四卷及《续集》、《诗稿》。另有笔记《槐厅载笔》、《陶卢杂录》、《清秘述闻》等。参考资料赵尔巽等,《清史稿》。阮元,《梧门先生年谱》。
查看全文
法式长棍面包
历史Baguette是由19世纪中期,奥地利,维也纳的面包工艺传承下来的,那时一种叫做deck(意为:厚底板)的烤炉开始被广泛使用。Deck炉是一种由传统的砖炉和气炉子结合而成的烤炉,它不用木柴而是用天然气加热像“甲板”一样的厚石堆或者耐火砖来烘烤。Deck烤炉需要注入水蒸汽,并且为了制作上佳的Baguette,有许多不同的注入水蒸汽的方法。烤炉通常高于400华氏度(204摄氏度),蒸汽的注入使得面包外皮在被加热充分之前就已经开始膨胀,最后形成一个又轻又有空气感的面包。曾经就有长面包,但是面包师不经常制作。在1920年的十月,一项法律规定面包师不应该早上4点之前工作,这就使得当时人们在早餐时食用的圆形面包难以完成制作,而这个问题被后来出现的细长的Baguette解决了,因为它的准备和烘焙更为迅速。[1]不过大多数人制作Baguette,都会加进麦芽粉(maltpowder),一可加添风味,...
查看全文
古代生活史——居室“法式”
? 同前代一样,宋朝对房屋建筑也有所谓“制度”的规定。宋京城有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宫城又称为大内,正门宣德楼列五门,左右各为掖门。入楼正门为大庆殿,是朝会之地。以此为中轴,分列各个官署,布局规整华丽。宫城周回五里,是建隆三年(962)下诏扩建的。徽宗时,兴“花石纲之役”,在内城东北隅建造了一座大型皇家园林--艮岳,周十余里,亭台楼观、花竹奇石不可胜纪。“
查看全文
营造法式相关标签
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建筑史
营造法式
史部政书类
宋朝典籍
古籍
家族谱大览
哥哥
哥哥
浏览:0
法琼公
法琼公
浏览:0
营氏家族
营氏家族
浏览:0
1.法氏家乘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锦晖堂, 清年间[19--?]. -2册 : 世系表 谨存卷3, 4 版心题 : 法氏宗谱 第一世祖 : 法若正(明) 散居地 : 江苏省武进县等地
浏览:100
汤岙朱朱氏
汤岙朱朱氏
汤岙朱朱氏和瑶川朱氏的始祖朱永(776—847),字世(一作致)远,号操隐,会稽人,先世自湖广襄阳义阳迁居会稽。唐宪宗元和元年间(806—820)任永嘉(今温州)长史,喜欢登临游玩,以信河街有松台蜃水之胜,留居于昼锦坊,为温州朱氏始祖。墓厝永嘉县南三十里之安固高岙村北里(今属瑞安市马屿镇)。配詹氏,子二:长谭,次讲。 汤岙朱朱氏和瑶川朱氏的始祖朱永(776—847),字世(一作致)远,号操隐,会稽人,先世自湖广襄阳义阳迁居会稽。唐宪宗元和元年间(806—820)任永嘉(今温州)长史,喜欢登临游玩,以信河街有松台蜃水之胜,留居于昼锦坊,为温州朱氏始祖。墓厝永嘉县南三十里之安固高岙村北里(今属瑞安市马屿镇)。配詹氏,子二:长谭,次讲。 二世朱谭(800—?),字施及,居昼锦坊,墓在安固高岙村,“蕴醇粹之德,饵芝术,慕云水,不从州郡辟署。尝曰:‘吾治身无愧,子孙必有大吾门者。’”配余氏,子一:朱和。 二世朱讲,子环(一作槐),字道统,居建宁。唐天祐(904—907)中,环以陶雅之命,率甲兵三千自永嘉戍婺源,民赖以安,因家于县东万安乡松岩里,任制置茶院,是为文公(朱熹)之祖。朱环子隽,字文智。朱隽子元昭,朱元昭子惟甫,朱惟甫子振,朱振子绚,朱绚子森,为入闽始祖。朱森子松,朱松子熹。朱熹《朱氏宗谱序》云:“今叨简命来台,知裁氏斐君以家乘出以示余……因将余闽中谱牒之支流细加推步,为昭为穆,庶可得而知源流本末焉。”末署“第十一世孙朱熹拜撰”,可见朱熹是朱环九世孙,是朱永十一世孙。朱斐,字知裁,台州临海人,朱仁滔七世孙。终大理少卿、中奉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赐金紫鱼袋。宋陈耆卿《赤城志》卷33有言,“年十二,预乡荐,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大理丞、提点广西刑狱,大理正、刑部郎中、大理少卿。奉祠,再除大理少卿,未行,卒。初,尤守袤祠三老,欲以公预议,不成而止。著有《燕石集》藏于家。” 三世朱和(822—?),字道纯,号雍若,性刚毅。懿宗咸通(860—873)年间,朱和任温州剌史兼静海军使,恰逢境内发生灾荒,上疏批准蠲免本州的赋税,并请准拨发粮食赈济,民众赖以存活。继授高州(治高凉,今广东阳江西茂名)刺史,衣锦荣归。昭宗乾宁(894—899)时,因其长子朱诞上疏请求,累赠左监门、威卫大将军,秩加御史中丞,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上柱国,封温国公,赐名其居里为昼锦坊,坊在今鹿城珠冠巷,旧名朱官巷。墓址位于在今瑞安马屿高岙。配叶氏,封南阳郡太夫人,有子四:长诞,次翱,三褒,四著。 四世朱诞(843—917),字膺符,号幼孙。幼年谦逊,壮有奇节。侍奉父母左右无违,昆弟间雍雍和睦。历任军职,以忠正猛烈闻名。乾符(874—879)末年,温州郡城有部队首领起义投降敌人,夜间率领数千人突然袭击城墙。事出仓皇,时人不知军事,朱诞率领手足,募集敢死勇士参加格战,驱逐敌军出境。广明元年(880),黄巢攻陷长安,天下大乱。温州刺史老懦,因邻地敌兵水陆夹攻,无计可措。此时,朱诞身为牙校,挺身而出,与仲弟朱褒率众抵御,立下战功,本道观察使上奏其事,诏授御史中丞。“岁大荒,民相枕籍。牧守屡更,卒不能治,又罢去,于是连帅以公上闻。”大顺元年(890),“自静海军水陆都知兵马使擢授郡印。……乃修整庶事,削去烦苛。率师以律,示民以信,睦族邻境,薄征徭,禁屠牛,勤耕绩。行之期月,民安岁稔。四方宾客,慕义云集。”当时,海上多游寇,为闽越心腹之患,朱诞与朱褒一起谋划予以歼灭。“朝廷历加爵赏,各加御史大夫,又加散骑常侍。”朱诞自州人为郡守,在任七年,以亲老退职奉养,又举其三弟朱褒替代。天子嘉其诚,诏授朱诞威卫大将军,诏授朱褒“为温州刺史,仍加金紫,天下荣之。制曰:‘内举既彰于威,节情也在于友。’”这时候“属皇纲未振,一郡独安,贡输不绝于道,戎行多缓带。计日廪食,官吏各举职,俸禄不减于平时……爱敬士大夫,复能驭众师。一境欣欣,不知天下之多事也。”“本州军吏百姓诣阙乞致政碑,特加敕允,诏礼部侍郎裴贽撰赐厥文。”(见永嘉花坦《珍川朱氏大宗谱》中晚唐诗人崔道融写的《唐御史中丞威卫大将军加金紫光禄大夫封高州郡王朱公(诞)墓志铭》)。朱诞子孙分布楠溪古庙西垟、台州、杭州等地。根据民国三年(1914)廊下朱启鹄转抄清嘉庆十八年(1813)冬月抄本《象吉摘要·廊下村名墓》之二记载,“墓主人朱公讳诞,配妻张氏。……墓向坐南朝北,面对白蛇垄,偏黄岩下。墓位置双龟山左侧,后人称吕公山。墓地面积约陆亩,墓势宏伟,墓道自望归亭侧直至吕公山。墓道口立牌坊一对,石将军立牌坊下,石猪、石羊、石狗动物附侧。墓前分三级台阶, 第一级台阶立一对石马,第二级台阶左侧立高州郡王墓志铭,第三级台阶立一对石太监,仿五凤楼,筑基格式独特,规模与吕阁老、吕尚书墓近似。”朱诞墓葬,因其受封高州郡王,俗称“王坟”,墓地今存。 “王坟”位于永嘉花坦廊下村吕公山西面山坪上,是楠溪江现存规模最大、最有特色、最为有名的古代坟墓建筑。墓分山下、山上两个部分。山下部分有墓道石坊、石像生,在离墓地约60米处。墓道坊原坊仅存坊柱两根,现坊为2002年修缮。墓坊前面两面对列石狮、石虎、石羊、武官俑。过牌坊,直行十几米,然后左手有弯曲石阶墓道直达山上墓前。墓占地500平方米,墓势宏伟,形制独特,为罗圈椅子坟。墓前分三级,原来卵石墁地,修缮时改成石板。第一级是一对石马。第二级原来应立石虎、石羊等,现中间立有朱直清任高州郡王的墓铭。第三级墓坛面阔19米,进深7.5米,高1.75米,筑有石砌祭台。台前相对恭立一对文官俑,文官俑后面是一座石构仿木五凤楼,五凤楼后为朱直清和他的两位夫人陈氏与斯氏的墓穴,中间刻有“宋太师朱氏九世祖直清朱公之墓”,此墓面可能为明代重修。墓道坊前一对石狮约高85厘米,神态活泼,为罕见的南宋吉祥狮。一对石虎约高70厘米,形如小犬。一对石羊高65厘米,一对武官俑高200厘米,整体比例合适,其盔甲等细部雕刻精美。石狮、石虎、石羊已残缺,修缮的时候有修补过。墓前的一对石马、文官俑,是墓地里保存最早、最完整的石刻,其细部雕刻非常之精美。石马高160厘米,长230厘米,腹下空透,充分写实,特别是马鞍上浮雕宋代较为典型的纹饰“缠枝牡丹”。文官俑高210厘米,身材修长,颇有风度,头冠无梁。石马、文官俑虽经历了800余年,看起来仍然栩栩如生、形象逼真。1983年王坟就被永嘉县文化馆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村民集资重新修缮了王坟。 四世朱翱(849—?),字膺翔,唐僖宗广明(880—881)时擢任静海军都兵马使。昭宗天复二年(902)四月,由韶州刺史调本部事,十一月徙福州。后仕后梁,终两浙盐铁副使,加检校司徒,赐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秦国公。女一,适吴越王钱俶为王后。子一:绍荣,仕尚书右仆射,配吴越王公主钱氏。 四世朱褒(856—?),字膺宠,唐僖宗广明(880—881)时由静海军使擢右仆射。中和二年(882)浙东观察使刘汉宏表奏,加朱褒威卫大将军兼篆本州刺史,在位十六年,卒于任。昭宗天复二年(902),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傅、上柱国,封魏国公。子六,散居闽、越;女二,次适吴越王钱元瓘为后。 四世朱著(863—?),一名绪,字膺明,一字理分。唐昭宗时,登陈尧卿榜进士。乾宁元年(894)任温州刺史。后仕后梁淮南镇东节度使,兼盐铁制置、发运等使,除浙东道观察判官,赠太子司仪郎太傅卿,赐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晋国公。配陈氏,墓厝永嘉仙桂乡珠冠岙(今永嘉瓯北镇珠岙),子三:长仁泽,次仁滔,三仁泳。 五世朱仁泽,字伯远,号致仁。仕太常卿、两浙招讨使,由永嘉昼锦坊迁居瑞安沈岙为始祖;其二弟朱仁滔(900—970),字伯全,号波曲,初仕李唐,丁内艰,继仕后晋盐铁制置使,除忻州司马。天福六年(941),任温州军事判官。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由永嘉昼锦坊迁居婺州转居临海居庙街(又称庙弄,即今节孝桥)。卒赠银光禄大夫、检校散骑常侍。配褚氏,合葬临海六十四都浮岗岙,子三:延庆、延伟、延皓。其三弟朱仁泳,字伯言,号湖山。仕后梁工部尚书,卒赠银光禄大夫。配陶氏,有子八人。其孙利亿由永嘉昼锦坊迁居黄岩乐山,利霸之后裔迁居平阳、台州户曹巷、河边、庙弄、下塘、浦下、下岙等处。 六世朱延伟(933—1005),字竹风,朱仁滔次子, 据宋朝朱樘《朱直清圹志》石刻,有言:“其详见丞相杜立斋(名范,字诚之,黄岩人)子司直浚行状、侍郎节斋陈公昉墓志铭。开庆己未(1259)九月辛丑,葬于真溪吕公山祖茔之侧,敬述其略而纳诸圹。孤子樘泣血百拜谨志,婿从政郎新严州州学教授王埴填讳。”…
浏览:0
赵氏族谱
赵氏族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