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窑这一概念一般认为最早 起自唐代,发展到北宋时期则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生产流通机制。后世通常称做官窑瓷器(实际上从材质上可以分为瓷器、炻器或陶器)。官窑的称法,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特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府烧造贡品的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特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汴京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又分为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通常认为北宋官窑质量远胜南宋官窑(大抵是因为宋室仓促南迁的过程中大批工匠、技艺、原材料的传承收到巨大干扰而出现了工艺退步)。
官窑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