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大冰期

大冰期

大冰期英语:Ice Age),又称“冰川期”或“冰河期”,是指地球大气和地表长期低温导致极地和山地冰盖大幅扩展甚至覆盖整个大陆的时期。相邻的大冰期之间的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称为“大间冰期”。大冰期内部又分为若干次冰期(glacial periodglacialsglaciations)与间冰期(interglacials)。

从冰川学的角度,南北半球出现大范围冰盖的时期即可视作大冰期。鉴于格陵兰和南北极大范围冰盖的存在,当今的地球仍处在始于260万年前更新世的第四纪大冰期的一次间冰期中,且尚无迹象表明地球正在走出这次大冰期。

大冰期相关文献
小冰期
历史这个名称由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François-EmileMatthes)于1939年所创立。当时马泰用这个名词来描述一个在美国加州一条以原来的气候学说不能解释其存
查看全文
大冰期
冰期理论的起源1742年,日内瓦工程师和地理学家皮埃尔·马泰尔(PierreMartel)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夏慕尼游览。马泰尔在行记中记载,当地居民认为漂砾的产生是因为冰川曾经扩张得很远。在阿尔卑斯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说法。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思考漂砾的成因。瑞典矿业专家DanielTilas于1742年最早提出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一带出现的漂砾是海冰作用的结果。1795年,苏格兰哲学家、博物学家詹姆斯·赫顿(JamesHutton)认为阿尔卑斯山漂砾的形成是冰川的作用。1818年,瑞典植物学家瓦伦贝格(GöranWahlenberg)提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化的理论,并认为冰川化只是局部现象。几年后,丹麦地质学家埃斯马尔克(JensEsmark)则提出全球性的多次冰期理论,其形成是地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且与地球轨道的改变有关。大冰期的成因因为大冰期包括冰期和较小的间冰期,还有两者夹...
查看全文
第四纪大冰期
描述在第四纪,陆地冰的体积、海平面,全球气温的波动最初以41,000年的周期,后来是以100,000年的周期。证据是对过去80万年的冰核钻孔取样,以及更早期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钻孔取样。过去740,000年有8次冰期循环。整个第四纪,开始于258万年前,被称作一次冰河时期,因为至少有一个永久型大型冰盖—南极大陆—连续地存在。第四纪之前与早期的格陵兰的冰覆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在寒冷的冰期内,欧洲、北美与西伯利亚西北部存在大型大陆冰盖。冰期之间的短暂、温暖的时期,称之为间冰期。蓝色为温度、绿色为CO2,红色为尘埃dust,数据来源于俄罗斯东风南极科考站的过去42万年冰核取样。当前,地球处于自全新世开始的间冰期之中。这次间冰期始于1.1万年前。这导致了末次冰期的冰盖的消退。末次冰期残存的冰盖还覆盖着10%的陆地面积,存在于南极大陆与格陵兰。全球变暖自1850年以来加剧了冰川消融。在冰期的时候,正常...
查看全文
冰期
参见冰河时期第四纪全新世间冰期米兰科维奇循环参考文献
查看全文
间冰期
更新世间冰期于更新世的250万年间的冰河时期,在北美洲及欧洲每4-10万年就出现一次冰期,大陆冰盖向赤道大幅前进。其特点是冰期持续7-8万年,而间冰期短暂,仅2-3万年。在间冰期间,包括现在我们身处的时段,气候温暖与现今无异,冻土层向两极收缩,这些地方变成森林。传统上,以陆地及陆缘海的古生物学就可以确定间冰期。植物及动物遗骸都积聚在温带,可以显示出特定的间冰期。主要考察的是哺乳动物及软体动物、花粉及植物微遗骸(种子及果实)。其他的化石遗骸也可以提供资料,如昆虫、介形亚纲、有孔虫门、硅藻等。冰核及海洋沉积岩心都能提供温度及总冰量的更多量化及有年期的证据。间冰期是地质勘察的有效工具,人类学家也可以利用间冰期来测定人科化石的年代。冰期内部一段较温和气候的时期称为间冰段(interstadial)。类似的,间冰期内的一段较短的低温干燥的时段称为冰段(stadial),例如16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
查看全文
大冰期相关标签
地质年代
气候史
冰河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