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大冰期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3
转发:0
评论:0
冰期理论的起源1742年,日内瓦工程师和地理学家皮埃尔·马泰尔(PierreMartel)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夏慕尼游览。马泰尔在行记中记载,当地居民认为漂砾的产生是因为冰川曾经扩张得很远。在阿尔卑斯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说法。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思考漂砾的成因。瑞典矿业专家DanielTilas于1742年最早提出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一带出现的漂砾是海冰作用的结果。1795年,苏格兰哲学家、博物学家詹姆斯·赫顿(JamesHutton)认为阿尔卑斯山漂砾的形成是冰川的作用。1818年,瑞典植物学家瓦伦贝格(GöranWahlenberg)提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化的理论,并认为冰川化只是局部现象。几年后,丹麦地质学家埃斯马尔克(JensEsmark)则提出全球性的多次冰期理论,其形成是地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且与地球轨道的改变有关。大冰期的成因因为大冰期包括冰期和较小的间冰期,还有两者夹...

冰期理论的起源

1742年,日内瓦工程师和地理学家皮埃尔·马泰尔(Pierre Martel)在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夏慕尼游览。 马泰尔在行记中记载,当地居民认为漂砾的产生是因为冰川曾经扩张得很远。 在阿尔卑斯的其他地区也有类似说法。

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也在思考漂砾的成因。瑞典矿业专家Daniel Tilas于1742年最早提出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一带出现的漂砾是海冰作用的结果。1795年,苏格兰哲学家、博物学家詹姆斯·赫顿(James Hutton)认为阿尔卑斯山漂砾的形成是冰川的作用。1818年,瑞典植物学家瓦伦贝格(Göran Wahlenberg)提出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川化的理论,并认为冰川化只是局部现象。几年后,丹麦地质学家埃斯马尔克(Jens Esmark)则提出全球性的多次冰期理论,其形成是地球气候变化的结果,且与地球轨道的改变有关。

大冰期的成因

因为大冰期包括冰期和较小的间冰期,还有两者夹杂在一起的周期,因此大冰期的成因仍然有许多的争议。但几个重要的因素已经有所共识:

大气层的组成:二氧化碳、甲烷等的浓度。

地球轨道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米兰科维奇循环,也可能和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系。

板块运动:板块运动造成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位置的变动,这会影响风、洋流、气流,造成地球能量收支上的改变。

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动:如太阳活动周期性的变动。

地月系统的轨道动力学。

大陨石的撞击:造成大气层中的尘埃增加,也可能引发火山大规模的爆发。

火山爆发,特别是超级火山的喷发。

这些因素有些会互相影响,例如,地球大气组成的变化(特别是温室气体的浓度)可能会影响到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也会改变大气组成(例如风化作用会改变二氧化碳的浓度)

大气成分变化

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比例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最大。如“雪球地球”理论认为,元古宙末期严重的大冰期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积聚而结束。

板块运动

大陆板块的运动从时间尺度上与历次大冰期匹配得较好。比较明确的几种可以减少或阻碍赤道海域暖水流向极区的大陆板块的分布:

某个大陆板块位于极区,如现在的南极洲;

极区海域几乎被大陆所包围,如现在的北冰洋;

超大陆几乎占据了整个赤道地区,如罗迪尼亚大陆在成冰纪冰河时期就位于赤道地区。

印度-澳洲板块从7000万年前开始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在消灭了特提斯海后,板块碰撞在4000万年前导致了青藏高原地区的上升。大约2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到雪线以上,冰雪地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裸露地表要高70%。而且青藏高原处于中低纬度,单位面积反射的日照强度是高纬度极区冰盖的4-5倍。而且青藏隆起导致大气环流改变,中国副热带高压区的降水增多,降低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北美洲的科罗拉多高原的隆起具有类似效果。因而从1990年代起,很多研究指出第四纪变冷(Cenozoic Cooling)与这种上升构造运动有直接关系。

地峡约在300万年前形成,这是人类从猿进化600万年以来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事件。地峡的形成切断了大西洋与太平洋的热带海水交换,可能启动了第四纪大冰期。

太阳输出能量的变动

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至少有两种类型:

很长时间的:天文物理学家认为太阳输出的能量每10亿年会增加10%。每10亿年增加10%的能量输出,足以造成地球上温室效应的失控- 温度的上升会使水蒸气的量增加,而水蒸气是温室气体(比二氧化碳更强的温室气体),这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短期变化:有些可能会造成能量的捕获。由于太阳很巨大,计有的不平衡和负回馈的过程和影响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这些过程会回馈过度又造成不平衡...等等。("长时间"在这儿指的是数千年至百万年的时间。)太阳黑子的周期,如蒙德极小期(Maunder minimum),与16世纪持续到19世纪的小冰期符合得很好。

太阳能量的长期增长不是造成冰河期的原因。

最著名的短期变化是太阳黑子周期,特别是蒙德极小期,它与小冰期最冷的部分时间相关联。如同米兰科维奇循环一样,以太阳黑子的效应来解释冰河期的开始和结束会太微弱和太频繁了,但是很有可能有助于解释其中的一些温度变化。

历次大冰期

大冰期

显生宙以来氧同位素显示的历次大时期,其中亮蓝色柱状表示侏罗纪-白垩纪可能由于当时大陆的分布而未发生的一次大冰期

地球形成以来大冰期至少出现过5次。 大冰期中,温度下降,改变了地球表面的植物相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许多生物因此面临灭亡或被迫迁移,只有能够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幸存下来。

新太古代大冰期

新太古代大冰期,又称休伦大冰期(Huronian),出现于24亿年前到21亿年前。由于主要冰盖遗迹证据在休伦湖北岸被发现而命名。这可能是地球上最严重最漫长的寒冷期。其成因可能是大氧化事件,大气层中急剧增加的氧气破坏了原始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甲烷所致。

前寒武纪大冰期

前寒武纪大冰期,又称成冰纪大冰期(Cryogenian),出现于新元古代成冰纪,从8.5亿年前到6.3亿年前。这是十亿年来地球最严重的寒冷期,极地冰盖扩展到赤道;甚至形成了雪球地球,海洋也完全冻结。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碳因地球生物不能光合作用而逐步累积,最终形成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走出冰封。随后是埃迪卡拉生物群标志着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各种生物的门基本都出现了。

早古生代大冰期

早古生代大冰期,又称安第斯-撒哈拉大冰期(Andean-Saharan),时间跨度较小,出现于古生代晚奥陶纪与志留纪,从4.6亿年前到4.3亿年前。

晚古生代大冰期

大冰期

6500万年来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可见3400万年前南极冰盖开始形成,2500万年前南极冰盖大部溶化,1300万年前南极冰盖重新形成。现在的平均温度比始新世气候最适宜(Eocene Climatic Optimum)时期要低10度以上

晚古生代大冰期,又称卡鲁大冰期(Karoo Ice Age),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的石炭纪与二叠纪,从3.6亿年前到2.6亿年前。因南非卡鲁地区发现的冰盖证据而命名。可能的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所致。

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Quaternary glaciation),或称作更新世大冰期(Pleistocene glaciation),当前大冰期(current ice age),或直接叫做大冰期(the ice age),开始于258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延续至今。此次大冰期中,地球处于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旋回。目前,地球上的大陆冰盖仅存在于南极洲、格陵兰、巴芬岛等处。

冰期与间冰期

大冰期

65万年来南极洲的冰蕊所记录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而划分的冰期/间冰期周期

距离现代较近的第四纪冰河时期的间冰期约为4万年,以后缩短为1万年。上一次冰期是约1万年前. 。

参见

地质学

小冰期

间冰期

雪球地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第四纪大冰期
描述在第四纪,陆地冰的体积、海平面,全球气温的波动最初以41,000年的周期,后来是以100,000年的周期。证据是对过去80万年的冰核钻孔取样,以及更早期形成的海底沉积物的钻孔取样。过去740,000年有8次冰期循环。整个第四纪,开始于258万年前,被称作一次冰河时期,因为至少有一个永久型大型冰盖—南极大陆—连续地存在。第四纪之前与早期的格陵兰的冰覆盖的情况还不能确定。在寒冷的冰期内,欧洲、北美与西伯利亚西北部存在大型大陆冰盖。冰期之间的短暂、温暖的时期,称之为间冰期。蓝色为温度、绿色为CO2,红色为尘埃dust,数据来源于俄罗斯东风南极科考站的过去42万年冰核取样。当前,地球处于自全新世开始的间冰期之中。这次间冰期始于1.1万年前。这导致了末次冰期的冰盖的消退。末次冰期残存的冰盖还覆盖着10%的陆地面积,存在于南极大陆与格陵兰。全球变暖自1850年以来加剧了冰川消融。在冰期的时候,正常...
· 冰期
参见冰河时期第四纪全新世间冰期米兰科维奇循环参考文献
· 间冰期
更新世间冰期于更新世的250万年间的冰河时期,在北美洲及欧洲每4-10万年就出现一次冰期,大陆冰盖向赤道大幅前进。其特点是冰期持续7-8万年,而间冰期短暂,仅2-3万年。在间冰期间,包括现在我们身处的时段,气候温暖与现今无异,冻土层向两极收缩,这些地方变成森林。传统上,以陆地及陆缘海的古生物学就可以确定间冰期。植物及动物遗骸都积聚在温带,可以显示出特定的间冰期。主要考察的是哺乳动物及软体动物、花粉及植物微遗骸(种子及果实)。其他的化石遗骸也可以提供资料,如昆虫、介形亚纲、有孔虫门、硅藻等。冰核及海洋沉积岩心都能提供温度及总冰量的更多量化及有年期的证据。间冰期是地质勘察的有效工具,人类学家也可以利用间冰期来测定人科化石的年代。冰期内部一段较温和气候的时期称为间冰段(interstadial)。类似的,间冰期内的一段较短的低温干燥的时段称为冰段(stadial),例如16世纪到19世纪的小冰期...
· 小冰期
历史这个名称由弗朗索瓦-埃米尔·马泰(François-EmileMatthes)于1939年所创立。当时马泰用这个名词来描述一个在美国加州一条以原来的气候学说不能解释其存在的冰河。小冰期也是明朝末年饥荒连年,农民叛乱迭起的原因之一。成因人口减少斯坦福大学地球化学家RichardNevle认为,在16-17世纪欧洲人征服美洲的过程中,通过疾病消灭了大部分的当地土著居民,留下了大量无人耕种的土地。茁壮成长的树木从空气中吸收了数十亿吨的二氧化碳,削弱了大气层的吸热能力,致使气候冷却,引发小冰河期。轨道周期此外,小冰期也与天体引力变化有关。火山活动201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它很可能是四次火山喷发和海冰增加导致阳光反射增加的组合效应诱发的——即所谓的反射效应。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教授GiffordMiller领导了这项研究,他们根据收集的加拿大巴芬岛冰盖下的死植物样本...
· 亚特兰蒂斯被发现:毁于冰期大风暴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座的中世纪小镇,被称为“英国的亚特兰蒂斯”,来自南安普敦大学的研究小组使用先进的三维扫描技术揭示了在登尼奇港口附近的小镇。现在的登尼奇是位于洛斯托夫特的萨福克郡以南23公里外的一个村庄,但该城镇曾经是一个繁华的港口,其规模类似与14世纪的伦敦,目前这处的城镇位于海岸下10米处。网络配图南安普敦大学教授使用了有史以来最详尽的技术分析这座的中世纪小镇,由于风暴的作用,导致了这里几乎完全被洪水淹没。小镇的毁灭进程开始于1286年,当时一个巨大的风暴将小镇卷入海中,并一度堵塞了登尼奇河,英国研究人员在绘制新版地图时发现了这座海底废墟,由于这里的水下能见度非常低,限制了进一步的勘探工作。科学家认为目前探测到的数据不仅显示了这里的废墟分布情况,也让我们明白潮流和海床之间会发生何种相互作用。位于基岩结构下方的登尼奇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世纪水下城市遗址之一,该项目的调查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