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始祖会益,宋代人。台湾始迁祖观友,清代人。族裔散居台湾台北县贡寮乡、台北市、基隆市等地。
简观友派下族谱(台湾省)相关文献
安化观音堂文氏族谱派衍纪班
安化观音堂文氏族谱派衍纪班,派衍纪班至德自尊崇,思承奉圣廷。一必存忠孝,节义正纪伦。诗书敦世业,礼乐裕家声。
中观派
中观派(梵文:Madhyamika),亦称“中观宗”、“大乘空宗”,与瑜伽行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约公元3世纪由龙树、提婆所创,主要论籍保存在中国汉、藏两种译文中。其中《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简称“三论”,加上《大智度论》,称“四论”,是中国“三论宗”信奉的要典。其他如《十住毗婆沙》、《回诤论》、《劝发诸王要偈》、《百字论释》等也很有影响。此派发挥般若经类思想,以“假有性空”为核心,提出“二谛”、“三是偈”以及“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等说法。认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被称为“俗谛”,以名言等因缘生法,本无自性的认识,称为真谛。承认有一种直觉性的“现观”,但没有描述,也无论证。从“俗谛”说,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从“真谛”看,这一切皆无自性,都“毕竟空”。但“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
中观学派
名称梵文mādhyamaka,源自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意思为最中、至中。之后转为人称名词,就成为Mādhyamikas。字面上的意思,是最中者、至中者。居住在中印度的人,也被称为mādhyamaka。中观派的名称源自于龙树《中论》,以中观为修行方法故也称为《中观论》。历史中观起源龙树的学说,源自早期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进一发展,认为世间一切性空(第一义谛、胜义空),只有假名存在(世俗谛、假名有)。亦有说龙树中观之“中道”不着空、有,显示实相;《中论》篇首“八不”偈即显示此点。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即为提婆,意译圣天。龙树与提婆师徒二人的著作,奠定了早期般若中观派的理论基础。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有位南方阿阇黎龙叫,与提婆同时,或亦为龙树弟子,在印度南方倡导唯识中道见。此位弟子的著作没有传世,记载也不多,难以确知其人。提婆之后的传承,史料所载不多。元魏译《付...
中观应成派
名称此派得名于他们使用的辩论技巧。他们采用随应破(prasanga)的方式来阐述空性。清辩采用自立量(svatantrika)来作为辩论技巧,与他们形成对立,被称为中观自续派。随应破,又译为堕过,最早起源于龙树《中论》。本意为“堕于过失”,这种辩论技巧认为对方的主张中必有过失,寻找出其过失,就可破斥其主张。当对方最后所有的立量都失败之后,就可以确认一切法都没有实体,亦即是空性的。月称解释这种方法,为自无宗故。宗(pratijna)是因明学术语,指主张命题;自无宗,也就是自身不需要先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这派的见解,同于嘉祥吉藏所说,破邪即是显正的见解。历史随应破派的名称,最早起于佛护、月称。佛护为《中论》作注,提出随应破方法,被清辩认为此法不合理,主张应采自立量。其徒月称反驳清辩的见解,之后形成一个宗派,在那烂陀寺中传承。
与友人书简选
作者简介果戈理(1809—1852),俄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其作品以“极度忠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笑中含泪的讽刺手法,奠定了俄罗斯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石。目录与友人书简选前言1.遗嘱2.上流社会的女人3.生病的意义4.论什么是语言5.当众朗诵俄国诗人的作品6.论帮助穷人7.论茹科夫斯基译的《奥德修记》8.略谈我国的都会和神职人员9.再谈谈我国的教会和神职人员10.论我国诗人的抒情风格11.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