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中观派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007
转发:0
评论:0
中观派(梵文:Madhyamika),亦称“中观宗”、“大乘空宗”,与瑜伽行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约公元3世纪由龙树、提婆所创,主要论籍保存在中国汉、藏两种译文中。其中《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简称“三论”,加上《大智度论》,称“四论”,是中国“三论宗”信奉的要典。其他如《十住毗婆沙》、《回诤论》、《劝发诸王要偈》、《百字论释》等也很有影响。此派发挥般若经类思想,以“假有性空”为核心,提出“二谛”、“三是偈”以及“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等说法。认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被称为“俗谛”,以名言等因缘生法,本无自性的认识,称为真谛。承认有一种直觉性的“现观”,但没有描述,也无论证。从“俗谛”说,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从“真谛”看,这一切皆无自性,都“毕竟空”。但“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

中观派(梵文:Madhyamika),亦称“中观宗”、“大乘空宗”,与瑜伽行派并称为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约公元3世纪由龙树、提婆所创,主要论籍保存在中国汉、藏两种译文中。其中《中论》、《十二门论》、《百论》,简称“三论”,加上《大智度论》,称“四论”,是中国“三论宗”信奉的要典。其他如《十住毗婆沙》、《回诤论》、《劝发诸王要偈》、《百字论释》等也很有影响。

此派发挥般若经类思想,以“假有性空”为核心,提出“二谛”、“三是偈”以及“八不中道”和“实相涅槃”等说法。认为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被称为“俗谛”,以名言等因缘生法,本无自性的认识,称为真谛。承认有一种直觉性的“现观”,但没有描述,也无论证。从“俗谛”说,因缘所生法,一切皆有;从“真谛”看,这一切皆无自性,都“毕竟空”。但“世俗有”即是“毕竟空”,“毕竟空”即存在于“世俗有”中,“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中论·观四谛品》)。这种在理论上把性空和俗有统一起来,在认识上和方法上把名言同实相、俗谛同真谛统一起来,在宗教实践上,把世间和出世间、烦恼和涅槃统一起来,不着有、无二边的观点,叫做“中观”。

到瑜伽行学派盛行之后,又出现了佛护、清辨两家,坚持龙树、提婆之学,始自称“中观”学派。佛护有《中论注》,保存在藏文译本中;清辨亦有《中论注》,题名《般若灯论》(署作者为“分别明”),又有《中观心论》,有藏译本,汉译略作《掌珍论》。他们都不同程度地承认因明在破、立上的作用,并加以运用;主要是坚持本宗的“二谛”说,反对瑜伽行学派的“三自性”说。其后,佛护一系有月称,坚持“无自性”说和只破不立的方法论,反对瑜伽行派“有心无境”的主张和清辨以因明立论的方法,名“随应破派”;清辨一系则称“自立量派”。月称的著作多为梵藏本,其代表作《入中论》,近由法尊从藏文译为汉文。中观学派的最后大家是寂天,继续以“无自性”说抨击“境无心有”的唯识家主张,其代表作《菩提行经》、《学处要集》(即汉译《大乘集菩萨学处论》,署名法称)和《诸经要集》(即汉译《大乘宝要义论》),汉、藏均有译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观应成派
名称此派得名于他们使用的辩论技巧。他们采用随应破(prasanga)的方式来阐述空性。清辩采用自立量(svatantrika)来作为辩论技巧,与他们形成对立,被称为中观自续派。随应破,又译为堕过,最早起源于龙树《中论》。本意为“堕于过失”,这种辩论技巧认为对方的主张中必有过失,寻找出其过失,就可破斥其主张。当对方最后所有的立量都失败之后,就可以确认一切法都没有实体,亦即是空性的。月称解释这种方法,为自无宗故。宗(pratijna)是因明学术语,指主张命题;自无宗,也就是自身不需要先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这派的见解,同于嘉祥吉藏所说,破邪即是显正的见解。历史随应破派的名称,最早起于佛护、月称。佛护为《中论》作注,提出随应破方法,被清辩认为此法不合理,主张应采自立量。其徒月称反驳清辩的见解,之后形成一个宗派,在那烂陀寺中传承。
· 中观学派
名称梵文mādhyamaka,源自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意思为最中、至中。之后转为人称名词,就成为Mādhyamikas。字面上的意思,是最中者、至中者。居住在中印度的人,也被称为mādhyamaka。中观派的名称源自于龙树《中论》,以中观为修行方法故也称为《中观论》。历史中观起源龙树的学说,源自早期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的进一发展,认为世间一切性空(第一义谛、胜义空),只有假名存在(世俗谛、假名有)。亦有说龙树中观之“中道”不着空、有,显示实相;《中论》篇首“八不”偈即显示此点。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即为提婆,意译圣天。龙树与提婆师徒二人的著作,奠定了早期般若中观派的理论基础。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有位南方阿阇黎龙叫,与提婆同时,或亦为龙树弟子,在印度南方倡导唯识中道见。此位弟子的著作没有传世,记载也不多,难以确知其人。提婆之后的传承,史料所载不多。元魏译《付...
· 画卷|图中观香
在《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前方十字街头,有“刘家上色沉檀拣(揀)香铺”,门前立招高大明显,下方“铺”字被门前一手推独轮车所遮掩,大门上方大横匾额上有“刘家沉檀□□丸散□香铺”,推测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香铺,可能大宗交易之外还有零售。孙羊正店是一个大酒楼,四层高楼,门前挂着四个大栀子灯,亦有卖春处。一楼买卖,立有“丝帛”“香药”两个小立招,是做丝帛、香药大生意的。推测拉骆驼出城的西亚、中亚大食等商人来时带来的香药、珠宝、奇物卖了以后,换带上丝帛、磁器等回国。十字街南顶头一家大店“王家□绢匹帛铺”,看来也是做此类大生意的。孙羊正店,官府还允许纳税酿酒批发给脚店。如此规模的大酒楼汴京有72所之多。宋代的各种宫廷宴会、庆典都要用香,因此常设“四司六局”。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
·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缝中观景
偶尔,留意到路边、墙上缝隙中顽强长出的小生命,叫不出名字,野生野长,借助一点点土壤,根扎入黑暗,叶枝迎着阳光冲刺。柔弱的躯体在周边墙、石、地面的衬托下,更显其弱小,但我更叫它:沉默的强者。再看看它们的形态,实则很美,不说其顽强的品性美,其外在的形式有一种装饰美感。对称、线条,锯齿,可以入画。一花一草一沙一世界,发现与发掘,景虽小,或无法称为景,见仁见智。美国旧金山裂纹花园2009ASLA专业奖
· 观音菩萨的由来佛教中观音菩萨是怎么来的?
观音的由来:观音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菩萨,民间对她的崇信远在其他诸佛神之上。观音作为民间信仰的核心,在《西游记》中体现得最清楚。照理在民间信仰的神系中,玉皇大帝应排在第一位,但人们对观音的信仰,远远超过玉皇大帝。《西游记》第八回,对观音有这样的描写:诸佛抬头观看,那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眉如小月,眼似双星。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解人难,渡群生,大悲悯;故镇太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兰心砍紫竹,蕙香藤。她是落枷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在我国,对观音的信仰非常普遍,至迟在宋代己有"家家观世音"的说法,元明清以至于近代,对观音的信仰有增无减,实际上己经成了民间佛教乃至整个民间信仰的核心。观音并不产于中国,而起于印度的佛教,为大乘佛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