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吴地风物—重阳登高吃糕
吴文化—吴地风物—重阳登高吃糕,相传,东汉道士费长房对他弟子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必遭大难。”桓景甚恐。费长
吴高
参考文献^《明史》(卷130):“子高嗣侯,屡出山西、北平、河南练兵,从北征,帅蕃军讨百夷。二十八年,有罪调广西,从征赵宗寿。燕师起,高守辽东,与杨文数出师攻永平。燕王谋去高,曰:“高虽怯,差密,文勇而无谋,去高,文无能为也。”乃遗二人书,盛誉高,极诋文,故易其函授之。二人得书,并以闻。建文帝果疑高,削爵徙广西,独文守辽东,竟败。永乐初,复召高镇守大同,上言备边方略。八年,帝北征班师,高称疾不朝,被劾,废为庶人,夺券。洪熙元年,帝见高名,曰:“高往年多行无礼,其谪戍海南。”高已死,徙其家,会赦得释。宣德十年,子升乞嗣,不许。”
高安吴姓探源
吴姓是高安十大姓中的第8位,位于朱、张二姓之前。据2005年的统计,全市有吴姓村庄130个,除了村前镇以外,高安每个乡镇都有吴姓村庄分布,其中聚居百户以上的村庄有荷岭镇的石上吴家,伍桥镇的吴珠岭下和相城镇的禾埠吴家。据《高安地名志》记载,高安吴姓村庄是从唐代开始的。最早的是石脑龙溪的山背吴家,说是有个叫吴二体的人于唐开元(公元713-741)年间从今荷岭镇的石上吴家迁此。其次是黄沙岗镇枧溪行政村的松下吴家(始祖不明),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为避黄巢之乱,从筠南的“鼓子桥”迁来。查地名志,高安已没有这个地名的记录,只有一个同音地名“古子桥”,是上湖乡境内的一个陈姓村庄,但如今这里只称“古桥”,也未发现有吴姓人。在宋代建立的吴姓村不少,首先是宋天圣(公元1023-1031)年间建立的新街镇观前村,始祖吴念六,从抚州乐安迁来。其次是宋绍兴(公元1131-1162)年间建立的新街镇邓家吴村,始...
高垣吴氏宗祠
编号:330182-0103-0005年代:清类型: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所在地: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洋镇高垣村内部格局高垣吴氏宗祠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大洋镇高垣村,为吴姓家族祠堂,是吴氏族人们祭祖、聚会、议事的场所。高垣吴氏宗祠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动工,乾隆三十七年(1773)竣工。吴氏宗祠抗战时期曾做杭州私立宗文中学(现杭州第十中学)西迁之地。中厅全景吴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三进院落布局,“回”字型结构,传统砖石木建筑,占地面积1976.8平方米。建筑正门前有风水池。第二进为中厅,又名“高垣中厅”,完全独立建筑,楼阁式石木结构,歇山顶,面阔三间。四周檐柱为方形石柱,中间用四根圆形木柱支撑顶梁,四面均设有门槛,不设木门,四面临空,四角飞檐,气势雄伟。装饰保存完好,牛腿为粗犷的花卉纹雕刻,雀替、斗拱雕刻精细,内有“至德流芳”横匾。中厅梁架吴氏宗祠布局规整,规模宏大,建筑年代明晰...
高城吴大宗祠
东阳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南宋以降,“东阳帮”工匠在长期的走南闯北中,缔造了独特的东阳民居建筑体系,东阳民居跻身中国十二大传统民居之林。为营造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史天地”栏目每周一和周四推出《东阳民居》系列介绍。高城吴大宗祠坐落于南市街道高潮村。高潮村系连成一体的高城和大潮两个自然村各取一字而命名。高城位于东南,两山夹峙;大潮处于西北,毗邻稠岭线。高城吴氏并非一族,而是分为里厅和外厅,一来自义乌,一来自永嘉,并不同宗。高城吴大宗祠属于外厅吴氏,位于高城自然村。外厅吴氏始祖吴延圭(1192—1239),世居永嘉,于南宋嘉定七年(1214)遨游吴宁,始居城北栖真观前(在今解放路北段东侧)。继而转迁义乌龙回。至南宋宝庆元年(1225)定居东阳县南六十三都高城。明代允许天下臣民立庙祭祖后,外厅吴氏遂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