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又作《伤寒卒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此书被认为是汉医学之内科学经典,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医家类。

因为历史因素,本书原貌不复可见,后世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分别流通。

伤寒杂病论相关文献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
查看全文
伤寒杂病论―第五篇杂病例
伤寒杂病论―第五篇杂病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
查看全文
伤寒杂病论―第四篇伤寒例
伤寒杂病论―第四篇伤寒例,    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
查看全文
伤寒杂病论―序
伤寒杂病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
查看全文
伤寒杂病论
成书过程《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张仲景去世后,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当时,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不久,原书亡失。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伤寒杂病论》时光到了晋朝,《伤寒杂病论》命运中的第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记述了397条治法,载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但《伤寒杂病论》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王叔和的功劳,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就是“苟无叔和,焉有此书”。王...
查看全文
伤寒杂病论相关标签
伤寒杂病论
子部医家类
古籍
家族谱大览
石碇李论家族来台160周年暨受洗归主90年
原书: 台北县 : 石碇李氏家族庆典筹委会, 2006年版(长胜彩色印刷厂承印). 全1册 : 插图, 地图, 肖像. 收藏所 : 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台北家谱中心. 渡台祖 : (清) 李论. 道光年间自福建安溪渡台,居台北县石碇. 注 : 此记录主要为纪念册. 不含世系家谱资料. 散居地 : 台湾省台北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浏览:0
王氏宗谱[1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植樻堂, 民国13[1924]续修. 12册: 插图, 世系表. 始祖: (宋) 王伦(南派) ; 王俭(北派) ; 王仁(中派). 原籍山东东昌府辽昌县, 昆季三人迁楚黄冈邑, 卜居伍重里. 起祖: 王子仲 ; 王子英(南派) ; 王伯一 ; 王省四(北派) ; 王太七(中派). 南派房祖(22世): 王继臣(承)(大房) ; 王侍臣(二房) ; 王茂臣(三房) ; 王问臣(四房). 北派支祖: 王明德(大房后裔28世) ; 王如涛(二房后裔27世) ; 王之进(三房后裔26世). 北派伯一公派下支祖(24世): 王命予 ; 王启予. 中派太七公派下支祖: 王尚爱(大房后裔24世) ; 王论(二房后裔24世) ; 王旭府( 三房后裔23世). 先辈派行: 天德源流远 诗书礼义长 烟祀酧东鲁 瓜绵建楚黄. 南分派行: 臣宗应世 治国齐家 永昭忠厚 克绍荣华. 北分派行: 鼎思文志独 大单新予民 世如明士理 万兆长茂隆. 中分派行: 旭上支应单 奕世祚基光 大福景观新 百代祀香灯. 创修新派: 祥临连瑞锡 勋爵庆其昌 辉煌承泽远 复起耀朝纲. 注: 缺始祖到22世的宗谱. 散居地: 湖北省黄冈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王氏宗谱[12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植樻堂, 民国13[1924]续修. 12册: 插图, 世系表. 始祖: (宋) 王伦(南派) ; 王俭(北派) ; 王仁(中派). 原籍山东东昌府辽昌县, 昆季三人迁楚黄冈邑, 卜居伍重里. 起祖: 王子仲 ; 王子英(南派) ; 王伯一 ; 王省四(北派) ; 王太七(中派). 南派房祖(22世): 王继臣(承)(大房) ; 王侍臣(二房) ; 王茂臣(三房) ; 王问臣(四房). 北派支祖: 王明德(大房后裔28世) ; 王如涛(二房后裔27世) ; 王之进(三房后裔26世). 北派伯一公派下支祖(24世): 王命予 ; 王启予. 中派太七公派下支祖: 王尚爱(大房后裔24世) ; 王论(二房后裔24世) ; 王旭府( 三房后裔23世). 先辈派行: 天德源流远 诗书礼义长 烟祀酧东鲁 瓜绵建楚黄. 南分派行: 臣宗应世 治国齐家 永昭忠厚 克绍荣华. 北分派行: 鼎思文志独 大单新予民 世如明士理 万兆长茂隆. 中分派行: 旭上支应单 奕世祚基光 大福景观新 百代祀香灯. 创修新派: 祥临连瑞锡 勋爵庆其昌 辉煌承泽远 复起耀朝纲. 注: 缺始祖到22世的宗谱. 散居地: 湖北省黄冈县, 及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胡氏合修族谱 [26卷,首4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13[1924]刊. 存29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缺卷首4, 内容为坟墓图. 编纂者 : 胡文传,字逢元 ; 胡文华,字浩霖 ; 胡文萃,字沛霖 ; 胡文劲,字晋蕃. 受姓祖 : (周) 胡满. 虞舜之裔妫姓也. 周武王封满公于陈,陈亡后,其裔以满公之谥为姓. 远祖 : (汉) 胡朝. 以军功封大中大夫,镇闽地遂家崇安. 鼻祖 : (唐) 胡山则,赐谥隐. 由福建崇安徙吴西临江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巿),开基吴西. 楚南始迁祖(1世) : (宋) 胡廷玉,字万镒. 由江西吉安后村迁湖南,居宁乡三都亭下. 廷玉公下四子 : 胡象圭,字尚锡(迁乌林) ; 胡象玉,字楚珍(迁麦田) ; 胡象简,字迈舞 ; 胡象笏,字碧书. 益阳支祖(3世) : 胡惟序. 象玉公之子. 由麦田迁益阳. 兜子塘支祖(3世) : 胡惟贤,字仁炳. 象笏公之子. 自三都亭下迁兜子塘,即今松林. 醴陵支祖(3世) : 胡惟庭. 象圭公长子. 自乌林迁居醴陵. 柳林宗祖(3世) : 胡惟鉴,字昭明. 象圭公次子. 自乌林迁柳林. 惟鉴公下三房(4世) : (元) 胡继宗,字思恭(柳林房) ; 胡继祖,字思远(桃林房,下一子 : 胡贵文,字楚材) ; 胡继贤,字思齐,号君美(桑林房). 桃林支派祖(6世) : 胡子衡,字南维. 贵文公长子. 生三子 : 胡湘公 ; 胡涧公,字明远(居本邑) ; 胡汶公. 七都珍坊塅支祖(6世) : 胡子忠,字显臣,号百万,又号常积. 贵文公第三子. 下二子 : 胡赠公,字韶诰 ; 胡贻公(失考). 迁居本邑七都之珍坊塅. 三都杨梅台支祖(6世) : (明) 胡子聪,字南睿. 贵文公第四子. 永乐间迁居大育三都杨梅台. 长沙浏阳支祖(6世) : (明) 胡子棕,字南楚. 贵文公第五子. 永乐间由桃林迁居长沙冷淘井,后转徙浏阳. 月城支祖(7世) : (明) 胡湘公,字明道. 子衡公长子. 洪武间由桃林迁本邑四都月城. 崟塘支祖(7世) : 胡汶公,字明齐. 子衡公三子. 迁居本都崟塘林道冲(今湘潭巿湘乡). 湘公下房祖(11世) : (明) 胡万纲,字振民(纲房) ; 胡万纶,字耆英(纶房) ; 胡万经,字振安(三公皆海贵公之子) ; 胡万仓,字正天(仓房) ; 胡万极,字正地(二公为海宣公之子). 纲房下支祖(15世) : (明) 胡应(山朝),字少熙 ; 胡应赓,字诗甫 ; 胡应真,字舒甫 ; 胡应员,字士甫,号玉志 ; 胡应淳,字锡甫…等. 纶房下支祖(14世) : 胡肇瑞,原名拱瑞,字名寔 ; 胡肇微,原名拱微,字慕寔 ; 胡肇升,原名拱升,字季寔 ; 胡肇林,原名拱林,字惪寔 ; 胡肇聘,原名拱聘,字念寔. 仓房下支祖(15世) : 胡应兄,字明㝢 ; 胡应先,字忠㝢 ; 胡应兆,字显㝢 ; 胡应魁,字赞㝢 ; 胡应寿,字寗㝢 ; 胡应杰,字宪甫 ; 胡应珳,字辉㝢 ; 胡应琩,字海㝢 ; 胡应蕣,字明甫 ; 胡应忠,字顺国…等. 涧公下四房(8世) : 胡伯埙,字大器(世守故居,下一子 : 胡仲权,字握柄) ; 胡伯箎,字和音(失传) ; 胡伯万,字万奏(迁十五都河沙湾,复徙宁邑之九渡水) ; 胡伯顷,字华国(迁崟塘圫山). 仲权公下三子 : 胡海英,字东江 ; 胡海雄,字紫岩 ; 胡海先,字芢严(迁十五都之花桥). 英, 雄两房则今桃祠之上下族. 分居四大湾 : 胡家湾, 牌台湾, 桃林湾(又名蜘蛛湾), 鹏山湾(今名川门湾). 海英公下房祖(12世) : 胡守芫,字北泉 ; 胡守论,字南泉 ; 胡守诰,字浩泉 ; 胡守详,字继泉…等. 北泉房下支祖(13世) : 胡胜棕,字仲洲 ; 胡胜谋,字泥洲 ; 胡胜林,字仰洲 ; 胡胜湘,字纹宇. 浩泉房下支祖(15世) : 胡应盟,字魁初 ; 胡应照,字漧初 ; 胡应亮,字坤初. 海雄公下房祖(14世) : 胡肇升,字汉鹏 ; 胡肇日,字汉明. 皆为胜选公之子. 海雄公下房祖(15世) : 胡应祥,字盟卿 ; 胡应济,字晋卿 ; 胡应龙,字茂芝 ; 胡应禄,字公芝…等. 子忠公下房祖(11世) : 胡万金,字碧廉 ; 胡万理,字碧昆. 子聪公下房祖(10世) : 胡海诗,字中升 ; 胡海岳,字仙峰 ; 胡海礼,字中立. 海诗公下房祖(14世) : 胡肇聪,字荣芝 ; 胡肇慧,字祥芝 ; 胡肇宏,字沅芝…等. 肇聪公下房祖(15世) : 胡应志,字涒德 ; 胡应恭,字涒重 ; 胡应漍,字涒玉(出继肇宏公) ; 胡应和,字涒睦 ; 胡应尚,字涒志. 柳桃桑三林班派 : 胡氏支分柳桃桑 派宗廷玉始自宋 班列象惟继贵子 公伯仲海万守胜 肇应淙名士书家 安定文章世泽遐 敦本培元光大远 敬承功德启荣华. 柳林旧班派 : 三开荫袭尚书家 安定文章世泽遐 敦本培源光大远 继承祖德绍荣华. 桑林旧班派 : 胡氏支分楚寗湘 班列廷象惟继宗 文以元祖景仲庭 本允希仁盛德清 明士亨嘉应祉庆 世代荣昌乐太平. 桑林新班派 : 先绪诒芳 后昆步履 笃守典章 敦饬伦纪 灵瑞萃钟 英贤蔚起 用昭国光 联开科第.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巿宁乡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版心题 : 桃林胡氏族谱. 书名页题 : 胡氏族谱.
浏览:0
衡阳傅氏四修宗谱 [10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金玉堂梓, 民国25[1936]. 11册 :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之 "余庆谱" 增补纪录至1987年. 始祖(一世) : (宋) 傅荣裔. 始迁祖(6世) : (元明之际) 傅朝嵩,字惟岳,行一. 祖寅公长子. 由赣省金谿迁衡阳. 宗祖(11世) : (明) 傅彦章,字文荣行一. 明瑚公长子. 二大派祖(12世) : (明) 傅廷爵,字位先,行一(衡西房) ; 傅廷宪,字公廉,行二(衡东房). 廷爵公下二子(13世) : (明) 傅友堂,字宁泉,行一(居衡下关) ; 傅友常(迁花江町). 廷宪公下二房(14世) : (明清之际) 傅汝炳,字贵文,行一(迁易冲) ; 傅汝燿,字楚宇,行四(迁泉溪). 皆为友德公之子. 友堂公下支祖(15世) : (明清之际) 傅应助,字玉甫,行一 ; 傅应聪,字良甫,行二 ; 傅应聘,字时甫,行一 ; 傅应取,字怜甫,行二 ; 傅应职,字信甫,行三 ; 傅应联,字仲甫,行四 ; 傅应听,字俊甫,行五. 友常公下支祖(15世) : (明清之际) 傅应选,字民台,行一 ; 傅应遴,字荣台,行二. 皆为汝龙公之子. 汝炳公下支祖(15世) : (明清之际) 傅应试,字隆聘,行一 ; 傅应诚,字仁甫,行二 ; 傅应论,字君孔,行三. 汝燿公下支祖(15世) : (明清之际) 傅应诏,字君启,行一 ; 傅应详,字君用,行二 ; 傅应诗,字君仲,行三. 邵阳金兰祖(6世) : (明) 傅朝恒,字镇北,行三. 惟岳公之弟. 朝恒公下支祖(15世) : (明清之际) 傅应纯,字绍祖,行一 ; 傅应泰,字绍东,号义所,行二 ; 傅应思,字绍贤,号记宇,行一 ; 傅应弼,字绍良,号明宇,行二. 字派 : 荣华继宗祖 朝正见文明 彦廷友汝应 国(上)昌世代兴 永维崇高德 承绍振家声 学修千载懋 孝弟百行基 裕后光前业 云仍贵有为. 散居地 : 湖南省衡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书名页题, 卷端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樊氏宗谱 [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樊氏宗谱续修理事会, 2000年重修. 7册: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照片. 远祖 : (后梁) 樊晓,字渐明,号一乐. 世居福建兴化府蒲田县. 任括苍太守. 居处州府缙云县在城. 义乌始祖(1世) : (宋) 樊季达,字梅窗,行千七. 自缙云县迁居义乌鸡鸣山下. 派祖(13世) : 樊焕,字德辉,号婺川,行齐一 ; 樊炜,字德燿,行齐二 ; 樊奕,字德彰,号南岩,行齐三 ; 樊烛,行齐七 ; 樊齐九. 齐一公下三房祖(17世) : (明) 樊志尧,字希仁,号金川,行富三 (长房) ; 樊志伊,字希尹,号平川,行富四(次房) ; 樊志圣,行富五(幼房). 齐二公下二房祖(17世) : 樊志臯,行富十(长房) ; 樊志贤,字希颜,号东冈,行富一(幼房). 齐三公下三房祖(17世) : 樊志舜,行富六(长房) ; 樊志性,行富二(次房) ; 樊志殷,行富八(幼房). 志尧公下支祖(19世) : (明) 樊守约,行华二. 移居鸡鸣山后高塘村(高塘派) ; (20世) 樊道诚,行玘三十六(上塘派) ; 樊道训,行玘四十一 ; 樊道论,行玘四十五 ; 樊道炳,行玘六十七(皆上塘沿派) ; (24世) 樊惟彦,行淳一百(下前山派). 齐一公次房志伊公下支祖(20世) : 樊道盛,行玘廿八(五房里派) ; 樊道全,行玘三十八 ; 樊道备,行玘四十 ; 樊道峻,行玘四十七(皆下阶沿派). 东阳始祖(20世) : (明) 樊道熙,行玘六十二. 志臯公曾孙. 迁居东阳四十五都登龙岭脚杨店. 生一子 : 樊思智,行勤五十. 齐九公后山背派祖(21世) : 樊思赵,行勤三十六. 齐七公前阶沿四教派祖(21世) : (明) 樊思缗,行勤七十 一; 樊思颜,字希贤,号鸣松,行勤七十五 ; 樊思曾(或作会),字子成,号鸣山,行勤六十七 ; 樊思孟,字子忠,号近塘,行勤八十九. 思智公下三房祖(24世) : 樊惟谋,字国奇,行淳九十(夏房) ; 樊惟盈,字国蒲,行淳百六(商房) ; 樊惟勇,字国义,行淳百十五(周房). 夏房下三分祖(25世) : 樊茂统,行厚九十一(松分) ; 樊茂朝,行厚百二十七(竹分) ; 樊茂谅,字希贞,行厚百二十八(梅分). 商房下二分祖(26世) : 樊士善,原名起元,字长善,号知止,行谦百二十(唐分,迁居下杨店) ; 樊士焕,字起彩,行谦百三十(虞房). 下吴岩祖(26世) : 樊士贞,字起廉,行谦百廿四. 系出周房. 由登龙岭脚迁居五十四都下吴岩. 唐分下三房祖(27世) : 樊宏发,字光远,号腾致,行和百八(智分) ; 樊宏梅,字占魁,号幽香,行和一百五十三(仁分) ; 樊宏龙,字云从,号见田,行和二百三(勇分). 排行 : 百千万世 盛定忠生 成康宁安 泰齐得福 禄富荣华 玘勤俭崇 淳厚谦和 信义恭方 昌显圣瑞 嘉美裕亨隆. 新增排行 : 鸣升贞吉 庆泽春秋. 辈份 : 子尚大志 允守道思 廷文惟懋 正宏学可 必朝章一 应有为立 德其能怀 国明良. 新增辈份 : 展望伟强. 散居地 : 浙江省义乌县, 东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谱序题 : 义乌樊氏宗谱
浏览:0
伤寒杂病论导读知识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谁
《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中国传统医学著作,至今仍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书中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原名张机,字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誉为医圣,他为行医游历各地,仔细研究伤寒病症,并博览群书,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
浏览量:1107次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于总论性质,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预防等都以举例的形式作了原则性的提示,故在全书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第二至十七篇论述内科病的证治。第十八篇论述外科病的证治。第十九篇论述趺蹶等5种不便归类病的证治。第二十至二十二篇专论妇产科病的证治。最后3篇为杂疗方和食物禁忌。
浏览量:1078次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
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皇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作者秦越人,号扁鹊,渤海鄚郡(今河北任丘县)人,杰出的医学家。医疗经验丰富,长于脉诊。治病随俗应变,过邯郸为带下医,过洛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据《汉书·艺文志》:著有扁鹊内经、扁鹊外经,均佚。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浏览量:10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