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清代 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为中国清朝所绘的地图。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编绘,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 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绘图人士有耶稣会的欧洲人士雷孝思、白晋、杜德美及中国学者何国栋、索柱、白映棠、贡额、明安图以及钦天监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等十余人。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聘请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其中,实测经纬度值的地点有六百余处,多处使用三角测量法,并使用少数的天文测量法。此地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

该地图经过十年的实地测绘,才于1718年初步完成,但由于蒙古准噶尔汗国尚未归属清朝,当时新疆一带未能详绘,直至乾隆帝两次遣...

康熙皇舆全览图相关文献
清代的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及其测绘
清代的实测地图《皇舆全览图》及其测绘,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西方科学制图法的传入,使康熙帝认识到我国地图的粗略、模糊,
查看全文
坤舆万国全图
背景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利玛窦到达广州,自制《万国图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到京师献图,深受明神宗喜爱。万历三十年(1602年),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出资刊行,曰《坤舆万国全图》。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明神宗下诏摹绘12份,传于现世,原本可能随葬明定陵。《坤舆万国全图》原为六幅,后来装裱为一幅。简介传入日本并经抄绘、上色的“坤舆万国全图”中国《坤舆万国全图》高5英尺(1.52米),宽12英尺(3.66米),以中国为地图中心。亚细亚(亚洲)欧罗巴(欧洲)利未亚(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南北美洲)墨瓦喇尼加(未知的南方大陆)附注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中气图”。现存目前已发现的《坤舆万国全图》原刻本有6幅,其中保存状况较好的有2幅,这两幅现藏于梵蒂冈宗座图书馆,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詹姆斯·福特·贝尔图书馆(英语:Jam...
查看全文
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发展过程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出木刻版《皇舆全览图》,有总图1幅,分省图和地区图28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印行铜版图,以纬差八度为一排,共分八排,四十一幅,这种以经纬度分幅的方法在中国是第一次。文字记注方面在内地各省注汉字,东北和蒙藏地区注满文。故后人又题名为《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这版本流传较广。该版本详绘有西藏和蒙古极西地方,分省图和地区图增至三十二幅,其范围东北至库页岛(萨哈林岛),东南至台湾,北至贝加尔湖,南至海南岛,西北至伊犁河,西南至列城以西。在西藏边境标注出朱母郎马阿林(珠穆朗玛峰)。图上以通过北京的经线为中经线,经纬网用梯形投影法。康熙六十年(1721年)又刊印一次木刻版,木刻版的所包含的地域范围与1719年的铜版图相似。参考文献书目汪前进(2007):(代序),《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外文出版社,ISBN978-711-904-72
查看全文
舆地图
另见大明混一图外部链接朱思本与《舆地图》
查看全文
大东舆地图
内容地图上有山脉、河川、岛屿、港口、航路以及行政地区界线、交通网、通信、历史遗迹等万余个标识。就其规模和描述手法来说,在当时是领先于世的。争议《大东舆地图》(1861)郁陵岛和于山岛部分韩国人如李基白等认为现在的延边及长白山属于韩国所有。但大东舆地图中既未包括延边,也说明了长白山天池在中国境内。因此其被认为是勘定边界的一个有力证据。
查看全文
康熙皇舆全览图相关标签
中国历史地图
18世纪地图
康熙
清朝官修典籍
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