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天主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会大分裂

天主教会大分裂(1378年-1417年),是罗马天主教会中数位教宗同时要求其合法性导致的一次分裂。和“异端”(Hérésie)不同,“分裂”(Schisme)这个称谓是被天主教会官方统一认可的。

1309年,教宗克雷芒五世被法兰西国王菲利浦四世掳到法兰西王国的阿维尼翁,是为阿维尼翁教廷。1377年,格列高利十一世(Grégoire XI)把教廷由法国阿维尼翁迁回意大利罗马。格列高利十一世去世后,枢机团于1378年一致选出一名意大利人为继任教宗乌尔巴诺六世(Urban VI)。但后来其中的13位枢机(大多数是法国人)宣布该选举无效,并另选出一名法国人克雷芒七世(Clément VII)为教宗。乌尔巴诺六世将克雷孟七世及其追随者处以破门律,并成立了自己的枢机团。

两个教宗分别在罗马和阿维尼翁聚集了自己的势力,造成天主教分裂。于是,服从哪个教宗由教会的内部事务变成国际危机。在百年战争(La Guerre de Cent Ans)中所支持的联盟:

  • 阿维尼翁:法兰西、阿拉...
天主教会大分裂相关文献
东西教会大分裂是怎样的东西教会大分裂背景
东西教会大分裂是怎样的东西教会大分裂背景,东西教会大分裂指的是基督教东派教会与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分裂,这次分裂发生在1
查看全文
东仪天主教会
东仪天主教会法典东仪天主教会法典(英语:CodeofCanonsoftheEasternChurches(CCEO))是1990年教廷邀请22个自治教会(拉丁语:suiiuris)联合制定适用于东方礼仪的教会法的法典之名称。
查看全文
东西教会大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East–WestSchism、GreatSchism、Schismof1054)又称大分裂、1054年教会分裂等。指1054年君士坦丁堡牧首赛鲁拉留斯(MichaelCerularius,?-1058)与罗马教宗利奥九世的决裂。标志基督教东西方两派教会的彻底分裂。事后分出了希腊正教(东方正教会)以及罗马天主教(罗马普世公教会)两大宗。自2世纪以后,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神学,以及教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渐扩大,彼此争论不休,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即赛鲁拉留斯分裂(SchismofCerularius)。君士坦丁堡牧首长期与罗马教宗争夺普世基督教会的最高领导权,争夺势力范围和世俗利益,教义上也有一些分歧,关系几经破裂。11世纪中叶,又借礼仪问题争夺意大利南部教会的控制权发生争执。...
查看全文
天主教会圣统制
主教(Episcopate)一位枢机与多位主教主教,掌握着全部司铎职(Priesthood),作为一个团体(世界主教团(英语:CollegeofBishops)(CollegeofBishops))被视为宗徒的继承者,以及“藉赐于他们的圣神被立为教会中的牧人,使之成为教义的导师、神圣敬礼的司祭和治理的服务者。”教宗本身也是一位主教(罗马主教),并且传统上当其正式致信给另一位主教时使用"VenerableBrother"头衔。一位主教的典型的任务是为一个教区(Diocese)提供牧灵的统治(Pastoralgovernance)。履行该职务的主教称教区首长(Ordinary),因为他们具有教会法所称的对一个教区的教区首长(Ordinary)(即非代表)之职权。这些主教可以被东方天主教会视为圣统之列。其他主教可以被任命以协助教区首长(辅理主教(AuxiliaryBishop)与助理主教(Coa...
查看全文
礼天主教会
历史早期教会叙利亚礼天主教会源自安提阿宗主教的传承。相传这是在圣伯多禄前往罗马前建立的教会传承。在新约圣经宗徒大事录第十一章第二十六节提到,早期的基督宗教成员也是在安提阿首次被称作基督徒。这显示安提阿在基督宗教历史上的意义。现今,除了叙利亚礼天主教会外有其他四个教会也延续自安提阿宗主教教会体系,她们分别是:安提阿东正教会、叙利亚正教会、默基特希腊礼天主教会和马龙尼礼教会。而叙利亚礼天主教会就是从叙利亚正教会分裂出来。十字军东征后早于十三世纪叙利亚正教会就与天主教有所接触,其中由于十字军东征使得一些叙利亚的主教看出与罗马教宗联盟的利益,然而这并未形成长期的合作。此外,在佛罗伦斯大公会议中,教宗尤金四世也试图和包含叙利亚正教会在内的东方正教会统合,但是却没有太大的成就。叙利亚正教会分裂在尼尼微的叙利亚礼天主教会修道院天主教更进一步的传入叙利亚是在1626年。当时经由耶稣会和嘉布遣会的会士引入。
查看全文
天主教会大分裂相关标签
14世纪基督教
天主教历史
基督教的分裂
15世纪基督教
家族谱大览
起源江西吉安何姓
起源江西吉安何姓
我祖起源于江西吉安泰和县18村,落点贵州普定县沙家马场,后由于多种原因,于开字辈到关岭县北口光阳寨。“约启开学 大成之礼”为原有家谱,大字辈为光阳组始发老人(即何大伦)以下有四房,即何成举,何少青,何成章,何少荣。另有一房为五福之外,住关岭县高坡田寨(家谱被不小心火烧,找不到之后的家谱)
浏览:0
朱氏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苏槐堂, 民国26[1937]. 9册:世系表 上古始祖: 黄帝. 远祖: (唐) 朱介,行廿二. 穆公之子. 徽州祖: (唐) 朱师古,行三二. 介公之孙. 因避黄巢乱,自金陵迁徽州歙县土廓之黄墩白菓树下. 东溪祖(1世): (唐) 朱英俊,讳昭,名进,号万春,又号万年. 介公九世孙. 迁兴国东溪. 英俊公下派祖(3世): 朱郁(居修净里) ; 朱实. 郁公派下支祖(9世): 朱孔盛 ; 朱孔章 ; 朱孔爵 ; 朱明仁 ; 朱辅大...等. 实公派下支祖(9世): 朱元仲,行八三 ; 朱公宝. 元仲公下房祖(10世): 朱四七 ; 朱君政 ; 朱君宝 ; 朱君守,行五十一. 散居地: 湖北省阳新县, 大冶县, 蕲春县, 及江西省瑞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朱氏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苏槐堂, 民国26[1937]. 9册:世系表 上古始祖: 黄帝. 远祖: (唐) 朱介,行廿二. 穆公之子. 徽州祖: (唐) 朱师古,行三二. 介公之孙. 因避黄巢乱,自金陵迁徽州歙县土廓之黄墩白菓树下. 东溪祖(1世): (唐) 朱英俊,讳昭,名进,号万春,又号万年. 介公九世孙. 迁兴国东溪. 英俊公下派祖(3世): 朱郁(居修净里) ; 朱实. 郁公派下支祖(9世): 朱孔盛 ; 朱孔章 ; 朱孔爵 ; 朱明仁 ; 朱辅大...等. 实公派下支祖(9世): 朱元仲,行八三 ; 朱公宝. 元仲公下房祖(10世): 朱四七 ; 朱君政 ; 朱君宝 ; 朱君守,行五十一. 散居地: 湖北省阳新县, 大冶县, 蕲春县, 及江西省瑞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朱氏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苏槐堂, 民国26[1937]. 9册:世系表 上古始祖: 黄帝. 远祖: (唐) 朱介,行廿二. 穆公之子. 徽州祖: (唐) 朱师古,行三二. 介公之孙. 因避黄巢乱,自金陵迁徽州歙县土廓之黄墩白菓树下. 东溪祖(1世): (唐) 朱英俊,讳昭,名进,号万春,又号万年. 介公九世孙. 迁兴国东溪. 英俊公下派祖(3世): 朱郁(居修净里) ; 朱实. 郁公派下支祖(9世): 朱孔盛 ; 朱孔章 ; 朱孔爵 ; 朱明仁 ; 朱辅大...等. 实公派下支祖(9世): 朱元仲,行八三 ; 朱公宝. 元仲公下房祖(10世): 朱四七 ; 朱君政 ; 朱君宝 ; 朱君守,行五十一. 散居地: 湖北省阳新县, 大冶县, 蕲春县, 及江西省瑞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朱氏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苏槐堂, 民国26[1937]. 9册:世系表 上古始祖: 黄帝. 远祖: (唐) 朱介,行廿二. 穆公之子. 徽州祖: (唐) 朱师古,行三二. 介公之孙. 因避黄巢乱,自金陵迁徽州歙县土廓之黄墩白菓树下. 东溪祖(1世): (唐) 朱英俊,讳昭,名进,号万春,又号万年. 介公九世孙. 迁兴国东溪. 英俊公下派祖(3世): 朱郁(居修净里) ; 朱实. 郁公派下支祖(9世): 朱孔盛 ; 朱孔章 ; 朱孔爵 ; 朱明仁 ; 朱辅大...等. 实公派下支祖(9世): 朱元仲,行八三 ; 朱公宝. 元仲公下房祖(10世): 朱四七 ; 朱君政 ; 朱君宝 ; 朱君守,行五十一. 散居地: 湖北省阳新县, 大冶县, 蕲春县, 及江西省瑞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朱氏宗谱 [不分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苏槐堂, 民国26[1937]. 9册:世系表 上古始祖: 黄帝. 远祖: (唐) 朱介,行廿二. 穆公之子. 徽州祖: (唐) 朱师古,行三二. 介公之孙. 因避黄巢乱,自金陵迁徽州歙县土廓之黄墩白菓树下. 东溪祖(1世): (唐) 朱英俊,讳昭,名进,号万春,又号万年. 介公九世孙. 迁兴国东溪. 英俊公下派祖(3世): 朱郁(居修净里) ; 朱实. 郁公派下支祖(9世): 朱孔盛 ; 朱孔章 ; 朱孔爵 ; 朱明仁 ; 朱辅大...等. 实公派下支祖(9世): 朱元仲,行八三 ; 朱公宝. 元仲公下房祖(10世): 朱四七 ; 朱君政 ; 朱君宝 ; 朱君守,行五十一. 散居地: 湖北省阳新县, 大冶县, 蕲春县, 及江西省瑞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