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陈七味

陈七味

渡台祖(11世) : 陈喜娘 ; 陈念 ; 陈七味 ; 陈永…等支派.
陈七味相关文献
腊味
何谓“腊制”“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风干。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而且如广州一带,素有“秋风起,食腊味”的俗语,每年农历十一月到十二月秋冬季节,天气寒冷且干燥,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适合风干制腊味,因以为名。由于华南地区潮湿温暖,缺乏风干的天然条件,因此也有以太阳晒干的方法制作腊味。由于户外干制容易招来虫子,卫生条件较难保证,因此近年也有使用专门的烘焙室来干制或熏制。广式腊味腊鸭髀广式腊味流行于广东、香港和澳门,不但可用于?菜,更是制作萝卜糕、生炒糯米饭的主要配料。广式腊味的口味偏甜,主要配料包括油、盐、酱油、糖等。其中腊肠较常见,制作方法为将猪肉切粒腌制,然后塞入肠衣(一般用猪、羊等牲畜的小肠制作)内风干。长度有长有短,颜色比较鲜艳。除腊肠外,广式腊味还包括腊肉、腊鸭、腊制内脏(如腊鸭胗、腊鸭肠),以至于腊鱼、腊田鼠等多个种类。此外,还有使用多种原料的复...
查看全文
烧味
主要烧味叉烧叉烧是中国广东烧味的一种,将猪肉以叉子放在火上烧熟而成,故名。烧烤叉烧时会在表面涂上红色的叉烧酱,故叉烧是红色的。叉烧酱的其他主要材料尚有生抽、蒜蓉、麦芽糖、南乳、五香粉、酒等。好的叉烧应该肉质软嫩多汁、色泽鲜明、香味四溢。叉烧通常选用脢头(猪肩)肉制作,当中又以肥、瘦肉均衡为上佳,称之为“半肥瘦”。以叉烧做的其他菜色包括有:叉烧饭、叉烧包、叉烧酥等等。品种:蜜汁叉烧脆皮叉烧烧乳猪烧乳猪(亦称烤乳猪)是传统食品的一种。制法是将二至六个星期大,仍未断奶的乳猪宰杀后,以炉火烧烤而成。世界不同的饮食文化中都有烧乳猪这种菜色。中国在西周时相信便已有食用烧猪。当时八珍之一的“炮豚”相信便是指烧猪。在西方,古罗马的传统菜谱中亦有烧乳猪一项。现今的中国菜中以粤菜的烧乳猪最广为流传;而在西方国家中,葡萄牙及西班牙俱以烧乳猪为特色菜。主要菜式:乳猪拼盘
查看全文
味醂
概要味醂是一种带有甜味的黄色液体,含有约40%-50%的糖分和约14%的酒精成分。味醂用于煮类和照烧类的菜式、以及用来制造面酱油和蒲烧酱汁。味醂的酒精成分能抑制鱼类等的腥味,帮助带出饭菜的味道,并能防止饭菜煮得稀烂。味醂的糖分能为饭菜加添甜味,加热时所产生的香味更能使饭菜更香更甜;在做照烧类菜式时能增添光泽。味醂亦是酿制日本白酒和屠苏酒的材料之一。以往的褐色味醂,现时制法经过改良,颜色变淡,因此亦被称作白味醂。味醂作为饮料时,把烧酒加入味醂中以提高酒精浓度,所制成的酒在日本被称为“本直”或“柳荫”。销售管制在日本,味醂和一般啤酒或威士忌等酒精饮料相同,在酒税法之下需被征收酒税。此外,在制造和销售味醂时必须有制造和销售牌照。制作方法把蒸熟的糯米和米麹混合,再加入烧酒或酿酒用的酒精,在室温下经过60天加以发酵,把酿成的酒醅压榨和过滤,最后提出的酒汁便是味醂。在发酵时,米麹内的淀粉酶会将糯米的淀...
查看全文
概述如果有两种以上的粒子拥有相同的相互作用,那么它们可以在不影响物理的情况下互相交换。只要两者成正交或互相垂直,这两种粒的任何(复数)线性组合,都会有着相同的物理。换句话说,该理论拥有对称变换,例如M(ud){\displaystyleM\left({u\atopd}\right)},其中u及d是两种场,而M则是任何行列式为1的2×2幺正矩阵。这样的矩阵组成一种叫SU(2)的李群。这是味对称的一个例子。“味”这个词最早在1968年所创,用于强子的夸克模型。味量子数轻子所有轻子都带有轻子数L=1。另外,轻子同时带有弱同位旋T3,三种带电荷轻子(即电子、μ子和τ子)的弱同位旋为−⁄2,而它们的中微子则为+⁄2。每一个由带电轻子及中性轻子(两者有着相反的弱同位旋)组成的双重态,组成轻子的一代。另外,有一种量子数叫弱超荷,YW,所有左手性轻子的弱超荷皆为−1。弱同位旋与弱超荷在标准模型中都是规范的...
查看全文
味噌
历史味噌的起源由两个说法:一是从日本绳文时代起就有的制盐行为所衍生出的利用盐来腌制食品,在绳文时期末尾过渡到弥生时期的遗迹中,发现到有盐藏谷物的形迹,接下来的古坟时代发展出麹发酵的技术,到了奈良时期文献中开始出现“末酱”的记载,其意思为“还残留有豆粒的酱”,随着时代演变,名称也从末酱、味酱、味曾,到最后演变为味噌。二是发源于中国或泰国西部,崔寔《四民月令》:命典馈酿春酒,必躬亲綮敬,以供夏至初伏之祀。可作诸酱:上旬?菽,中旬煮之。以碎菽作‘末都’。日本《和名类聚抄》谓〖末酱〗可能就是此物。它与豆类通过霉菌繁殖而制得的豆瓣酱、黄豆酱、豆豉等很相似。据说,它是由唐朝鉴真和尚传到日本的,也有一种说法是通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制法传统制法是把大豆煮熟搅捽搓揉后,加入海盐调味,搓匀后放入米麹或麦麹,最后放入木桶内封存发酵,两年后味噌成熟,除去表面一层发霉的面豉后便可得到又香又浓的味噌。烹煮日本家庭最常...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周氏五修族譜, 7, 卷8_ 亨房 臣味 21世篤旺公起, 1919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光霁堂, 民国8[1919]. 合13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本谱似缺卷5之前半册. 缺1至10世之世传资料. 注 : 本谱世传自隆房亨公11世起. 受姓祖 : 亚公. 本姬姓. 远祖 : (唐) 周归仁,名举仁. 宗祖 : (宋) 周季仲. 归仁18世孙. 任江西吉安太守,卜居泰和县文昌乡. 始祖(1世) : 周葵花. 功任公之子. 归仁26世孙. 下一子 : 周仪. 派祖(3世) : 周汝玉. 归仁公22世孙. 徙邵东中乡良霞村. 汝玉公下三子(4世) : 周叟祥 ; 周瑞祥(徙祁西文明舖) ; 周天祥(迁祁西泉陂町). 此谱仅记载叟祥公支派后裔. 叟祥公下二子(5世) : 周宗荣(下二子: 周必远 ; 周必隆) ; 周宗富(下三子: 周必善 ; 周必杰 ; 周必通). 前班次歌 : 葵仪汝祥宗 必文景定兴 孟仲(尚)季(道)大(其)朝(新) 天(世)德(国)应懋成. 新议班次 : 笃生千亿彦 理学益昌明 俊秀诗书起 光辉作育盈 仁贤隆雅望 礼义振家声 忠厚贻谋远 人皆盛治英. 散居地 : 湖南省邵阳县,邵东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淋頭潘氏宗譜, 14, 卷12_ 世傳 上宅 23世興味公起, 1936
原书: [出版者不详 : 出版地不详], 民国25[1936]. 28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编修者 : 潘必宣,字德三 ; 潘必施,字衡臣 ; 潘显合,字秉和 ; 潘克鹏,字万达. 始祖 : (晋) 潘正,字端朝,行镇五. 由闽徒台州永宁西乡. 五万户始基祖. 淋头始迁祖(1世) : (宋) 潘祖文,字伯章,行百三. 正公28世孙. 任古田令,由柏都徒东乡四十四都之淋头. 下一子: 潘应桂,字彦芳,号大澧. 派祖(8世) : 潘元贞,字元英,行泰十三. 下三子: 潘良道,行贻一 ; 潘良友,字孟于,行贻二(上宅祖) ; 潘良交,行贻三(中南二宅祖). 良友公下传二子(10世) : 潘公惠,字元,行厥一(迁半庄) ; 潘元惠,字元大,号善长,行厥五. 良交公下房祖(10世) : 潘惠邃,行厥六(中宅祖) ; 潘惠遂,行厥七(中宅祖) ; 潘惠达,行厥八(北沙祖) ; 潘惠遴,字元斌,行厥九(南宅祖). 元惠公下前房祖(11世) : 潘宗萼,字宾芳,号辉楼,行孙三. 前房祖,即老屋. 下一子: 潘廷眉,字子瞻,号芝宇,行谋三. 元惠公下后房祖(11世) : 潘宗茂,字宾秀,号冬山,行孙四. 分迁北咸田. 下二子: 潘廷目,字子顾,号世迎,行谋四(下二子: 潘恒毅 ; 潘恒奇,迁北咸田) ; 潘廷耳,字子听,号东涯,行谋五(迁桥后). 惠遂公下房祖(13世) : 潘恒议,行惟十七(一房祖) ; 潘恒谦,行惟十八(二房祖) ; 潘恒说,行惟十九(三房祖) ; 潘恒言,行惟二十(四房祖) ; 潘恒讯,行惟二一(五房祖) ; 潘恒志,行惟二二(六房祖) ; 潘恒择,行惟二三(七房祖) ; 潘恒咏,行惟二四(八房祖). 惠遴公下房祖(13世) : 潘恒祝,行惟三十四(前屋祖) ; 潘恒芝,行惟三十七(西头祖) ; 潘恒佩,行惟四十(后三房) ; 潘恒旌,字丙扬,,行惟四十一(咸田祖) ; 潘恒旗,行惟四十三(五房) ; 潘恒兴,字丙炎,号熙朝,行惟四十四(直路阻) ; 潘恒英,字丙雄,号太景,行惟四十五(迁仙人坛). 名行 : 良惠宗廷 恒国(存)兆(思)崇(继) 世(献)贵(汝)用(懋)天 家可兴光 显必克巨 以德敦伦 萃华毓秀 瑞日庆云 养贤立教 品谊超群. 字行 : 孟元宾子 丙洪(存)安(?)从(尚) 大(君)朝(甫)尔(维)允 仲志成风 来能俊名 ??谦恭 经邦奏绩 公普济时 介禧佑祚 永植福基. 阴行 : 贻厥孙谋 惟仁行信 元亨利贞 常乐康宁 公卿大夫 孝友婣睦 玉洁冰清 养高守正 载锡蕃昌 则笃其庆. 散居地 : 浙江省温岭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谱序题 : 重修温岭县淋头潘氏宗谱.
浏览:100
溫嶺淋頭潘氏宗譜, 16, 卷4_ 世傳 29世興味公起, 1991
原书: [出版者不详 : 出版地不详], 1991年重修. 32册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人像. 注 : 本谱缺卷13. 始祖 : (晋) 潘正,字端朝,行镇五. 由闽徒台州永宁西乡. 五万户始基祖. 淋头始迁祖(1世) : (宋) 潘祖文,字伯章,行百三. 由柏都徒东乡四十四都之淋头. 下一子: 潘应桂. 正公下第28世. 派祖(8世) : 潘元贞,字元英,行泰十三. 下三子: 潘良道,行贻一 ; 潘良友,字孟于,行贻二(上宅祖) ; 潘良交,行贻三(中南二宅祖). 良友公下传二子(10世) : 潘公惠,字元,行厥一(迁半庄) ; 潘元惠,字元大,号善长,行厥五. 良交公下房祖(10世) : 潘惠邃,行厥六(中宅祖) ; 潘惠遂,行厥七(中宅祖) ; 潘惠达,行厥八(北沙祖) ; 潘惠遴,字元斌,行厥九(南宅祖). 元惠公下前房祖(11世) : 潘宗萼,字宾芳,号辉楼,行孙三. 前房祖,即老屋. 下一子: 潘廷眉,字子瞻,号芝宇,行谋三. 元惠公下后房祖(11世) : 潘宗茂,字宾秀,号冬山,行孙四. 分迁北咸田. 下二子: 潘廷目,字子顾,号世迎,行谋四(下二子: 潘恒毅 ; 潘恒奇,迁北咸田) ; 潘廷耳,字子听,号东涯,行谋五(迁桥后). 惠遂公下房祖(13世) : 潘恒议,行惟十七(一房祖) ; 潘恒谦,行惟十八(二房祖) ; 潘恒说,行惟十九(三房祖) ; 潘恒言,行惟二十(四房祖) ; 潘恒讯,行惟二一(五房祖) ; 潘恒志,行惟二二(六房祖) ; 潘恒择,行惟二三(七房祖) ; 潘恒咏,行惟二四(八房祖). 惠遴公下房祖(13世) : 潘恒祝,行惟三十四(前屋祖) ; 潘恒芝,行惟三十七(西头祖) ; 潘恒佩,行惟四十(后三房) ; 潘恒旌,字丙扬,,行惟四十一(咸田祖) ; 潘恒旗,行惟四十三(五房) ; 潘恒兴,字丙炎,号熙朝,行惟四十四(直路阻) ; 潘恒英,字丙雄,号太景,行惟四十五(迁仙人坛). 名行 : 良惠宗廷 恒国(存)兆(思)崇(继) 世(献)贵(汝)用(懋)天 家可兴光 显必克巨 以德敦伦 萃华毓秀 瑞日庆云 养贤立教 品谊超群 人有绍义 秉礼裕昆 万源齐康 振展统盛. 字行 : 孟元宾子 丙存(洪)中(安)尚(从) 君(大)甫(朝)维(尔)允 仲志成风 来能俊名 道尊谦恭 经邦奏绩 功普济时 介禧佑祚 永植福基 文学渊博 祖育通达 升展蓬勃 廉庶皆吉. 阴行 : 贻厥孙谋 惟仁行信 元亨利贞 常乐康宁 公卿大夫 孝友姻睦 玉洁冰清 萍蒂守正 载锡蕃昌 则笃其祥 丹赤相似 荥水满堂 琴棋书画 歌咏芳芬. 散居地 : 浙江省温岭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卷端题编目. 版心题 : 温岭淋头潘氏宗谱. 书名页题 : 温岭县淋川镇潘氏宗谱.
浏览:100
陈氏四修宗谱 [23卷,首5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官部堂, 民国9[1920]年四修. 28册: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胡公满. 封于陈,以国为氏. 衡阳始迁祖(1世): (元) 陈龙,字贵卿. 迁居衡阳西乡隶籍永福. 龙公下五派祖(2世): (元) 陈添德,字克极,行大 ; 陈添旻,字仡藩,行二 ; 陈添贤,字柽次,行三 ; 陈添卢,字中田,行四 ; 陈添诚,字允厚,行五. 添德公派下房祖(8世): (明) 陈世干 ; 陈世坤. 添旻公派下房祖(8世): (明) 陈世清,字治定,行大(五滩) ; 陈世章,字雷堂,行二 ; 陈世味,字少熙,行满 ; 陈世让,字形山(后三者皆为三滩). 添贤公派下房祖(8世): (明) 陈世登,字镇吴,行二(十滩) ; 陈世正,字奇峰,行大 ; 陈世勋,字敬宁 ; 陈世栋,字光宇(后三者皆为六滩). 添卢公派下房祖(8世): (明) 陈世玖,字湾溪(四滩). 添诚公派下房祖(8世): (明) 陈世珑,字永德,行大 ; 陈世琫,字歧山,行二 ; 陈世茗,字二茹(皆为七滩). 旧班行歌(1世起): 龙添友宗嗣 文财世代兴 福禄思ㄧ品 永贵得康凝. 新班行歌(21世起): 受训承先业 遗徽启后传 忠孝绵泽远 科第庆星联. 后十代原班行歌(11世起): 良均锡人光 祖庭阶圭璋. 散居地: 湖南省衡阳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陈氏大族谱 [不分卷]
原书: 台中市 : 妫汭族讯月刊社, 民国64[1975](信义美术印刷). 1册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收藏所:宜兰市问心斋. 受姓祖 : 满,谥胡公. 舜之苗裔,赐妫姓,封于陈,都宛邱,其后以国为氏. 颖川远祖 : (汉) 陈实,字仲弓,谥文范. 桓帝时为太丘长,封颖川侯. 入闽祖 : (唐) 陈邕,字崇福,号南山. 玄宗开元时赐光禄大夫,兼礼部尚书左仆射,授太子太傅封鄂国公. 与皇叔李林甫不协,被调入闽,始居兴化. 德安义门祖 : (唐) 陈旺,字天相. 于玄宗开园十九年随祖移居将周德安县,为义门始祖. 始祖 : (南宋) 陈兖,又名襄,字元钦. 官参军,旌表义门. 陈坑派祖 : 陈七郎,讳邱. 诰赠中宪大夫 梅州派祖 : 陈宗泰. 居闽汀上杭刘梅州. 赤湖派祖 : (南宋) 陈道明. 理宗景定间自陈州迁赤湖. 来台祖 : 陈士考. 漳州龙溪迁台祖 : 陈妈狮. 广东大浦迁台祖 : 陈岳铨. 散居地 : 台湾省各地.
浏览:0
尖坑陈氏族谱
原书: 写本, 民国72[1983]记事. -[33]页 始祖 : 陈七郎 台湾始迁祖 : 陈庆立(清) 散居地 : 台湾省屏东县竹田乡竹南村等地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