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派下房祖 : 胡玉篁 ; 胡玉笙,字有玺 ; 胡玉珊,字有常.
胡玉笙相关文献
骆玉笙主要作品
骆玉笙主要作品,骆玉笙主要作品代表作品代表作:京韵大鼓《剑阁闻铃》、《丑末寅初》及电视连续剧《四
骆玉笙的唱片
骆玉笙的唱片,骆玉笙的唱片骆玉笙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
笙
名称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的中国商朝卜骨中首次提到了名叫“和”和“竽”的自由簧乐器(之后的文献皆将之归类为笙的一种),“笙”这个词首次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的《诗经》。之后,中国人又依大小将笙称为“竽”、“笙”、“巢”或“和”,至宋朝时方统一唤作笙。历史北魏时期雕在大同市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上头的演奏者演奏著琵琶和笙。笙是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之一,最早描绘笙的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而现在保有的文献最早为汉朝的记载。中国民间传说笙由女娲制造,此一说法甚至被载入史书。从“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可知道战国时期笙已有独奏与合奏。在位处今湖北省之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及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公元前2世纪)考古时即发现了笙,挖出来的笙有着葫芦制的风室、不同数量的管子和竹制或金属制的簧片。多数人认为,约翰·韦德和钱德明分别在1740年和1777年前往中国,并将首支笙带回欧洲,促使西方人发明自己的自由簧乐
胡玉瑾
生平胡玉瑾于1938年出生在芹苴,1945年刚上小学不久后就碰到法越战争的爆发,被迫中断学业,直到1947年才得以返校受教育。1951年,在越南国民军(英语:VietnameseNationalArmy)担任士官长的父亲替他向少年军校送出入学申请,1952年结业后,留在原校训练后辈达4年。1961年时赴官校接受训练,毕业后被授予准尉军衔。胡玉瑾第一次带部队的经验,是在别动军(英语:VietnameseRangers)(突击队)内当一个排的排长,之后由于表现优异而获得晋升,1965年成为上尉、1968年升至少校、1971年升至中校,最后于1974年升至上校,担任过第21步兵师33团第1营营长、第9步兵师第15团团长等。在他升上校的同一年,被派遣至国土极南的章善省(英语:ChươngThiện)就任省长。1975年4月30日,南越总统杨文明在北越的越南人民军进城后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越南战争,...
笙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