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35
转发:0
评论:0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簧片,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簧片和匏质(葫芦)笙斗。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

笙的最初形式,同排箫相似,既没有,也没有笙斗,是用绳子或木框把一些发音不同的竹管编排在一起的乐器,后来才逐渐增加了竹质和匏质(葫芦)笙斗。古代的笙,用葫芦作笙斗,后来吹奏者觉得笙斗体大、质脆,吹奏费气,于唐代以后改为木制,经过世代的流传,最后铜斗又取代了木斗。殷代(公元前1401--前1122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和”(小笙)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经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

代表人物有胡天泉(演奏技法革新者,中将)、张富森(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闫海登(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李光陆(中国音乐学院教授 一级演员 中国笙会会长)、王慧中 (中央民族乐团前任首席笙,国家一级演员)、徐超铭(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等等。主要作品有《文成公主》、《孔雀音画》、《望夫云的传说》、《凤凰展翅》

葫芦笙

葫芦笙是一种始于唐代的单簧气鸣乐器,是少数民族乐器。葫芦笙的形制与笙相似,以笙斗和笙管组成,以空葫芦为笙斗,上开五至八孔不等,插上竹制笙管,其中细长的一根竹管作为吹口。葫芦笙音色各异,高音笙清脆明亮,中音笙圆润柔和,低音笙浑厚低沉,常用于独奏、对奏或歌舞伴奏。现主要流行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巢笙

巢笙为宋代三大改良笙“竽笙”、“巢笙”、“和笙”之一。对当时演奏乐曲的转调起重要作用。由宫廷乐工单仲辛在十七管笙的基础上增加两根管,定型为十九簧。转调不必换“义管”。笙是中国的一种自由簧管乐器,属于八音中的“匏”类,以簧、管共振发声,为中国吹管乐器里面,唯一吹、吸皆可发声的乐器,也是唯一可以吹奏和声的乐器。笙在许多中国古文献中都有记载,多用于庆典、筵席的伴奏,或于民间合奏中使用。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也让日本、朝鲜分别发展出了雅乐笙和笙簧;随着20世纪国乐现代化,复鉴于传统笙不利合奏,笙也经历大刀阔斧的改革,制造出“现代笙”,并在现代民乐团里担纲重要的角色。由于笙音色易与其他乐器混和,在乐团中常负责和声伴奏,为十分理想的融合剂。

关于巢笙,宋·陈旸《乐书·俗部》中记载:“圣朝大乐诸工,以竽、巢、和并为一器,率取十七管笙为之。” 《宋史·乐志》中记载:“景德三年”,“旧制巢笙、和笙,每变宫之际,必换义管,然难遽易。乐工单仲辛遂改为议定之制,不复旋易,与诸宫调皆协。”“元丰三年”,“巢笙、和笙,其管十九。”巢笙音位与现今汉族民间十七簧笙基本一致。 宋·陈旸《乐书·雅部·匏之属》中记载:“今巢笙之制:第一头子,应钟清声,应第三(原文误作第二)管;二、中音,黄钟正声,应中音子;三、第三管,应钟正声,应头子;四、第四管,南吕正声,应第五子;五、中吕管,无射正声,无应;六、大托管,蕤宾浊声,应托声;七、十五管,大吕正声,无应;八、大韵管,姑洗浊声,有应[著声管];九、第五子,南吕清声,应第四管;十、中音子,黄钟清声,应中音;十一、托声管,蕤宾正声,应大托;十二、著声管,姑洗正声,应大韵;十三、仙吕管,夹钟正声,无应;十四、高声管,太簇正声,;十五、平调子,林钟清声;十六平调管,林钟正声;十七、后韵,太簇浊声,应高声;十八、义声管,夷则正声,无应;十九、托声管,仲吕正声,无应声。”

兴隆笙

兴隆笙为古代乐器名称。据记载,元代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3年)由中亚地区传人了早期的管风琴——兴隆笙,不过只限于在宫廷中使用。这些乐器的产生,使这个时期器乐独奏和称 为“小乐器”的小合奏大为盛行。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萧管等等。同时,有的乐器又为传统器乐合奏所吸收,从而推动了器乐的发展。

据《元史》记载:"以竹为簧,有声无律",也就是说,传入我国的兴隆笙能发声,但音律不合,后经过玉宸院判官郑秀加以改进,改良才合用。后来在元代宫廷燕乐中长期使用。在外来乐器的影响下,本国人也曾在延祐年间(1314年-1320年)自己制作过多个兴隆笙。这件中国化了的乐器,在明朝却未加重视,遭到失传的厄运。《元史》记载:"兴隆笙,制以楠木,……中为虚柜,如笙之匏。上竖紫竹管九十,管端实以木莲苞。柜外出小撅十五,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板间出二皮风口,用则设朱漆小架于座前,繁风囊于风口,……有柄,一人挼小管,一人鼓风囊,则簧自随调而鸣。"也就是说,兴隆笙大体是有楠木制成的音箱,音箱上有90根紫竹管,用竹为簧。音箱向外延伸出15个雏型的键等。从其形制来看,所谓"兴隆笙",其实就是小型管风琴。 据《元史·礼乐志》载,元朝忽必烈中统年间,西域回回国进贡了一台管风琴,被叫作“兴隆笙”,也写作“兴龙笙”。忽必烈命宫廷玉宸乐院判官郑秀对它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兴隆笙”是用楠木制作的,“形如夹屏”——像一架屏风,“上锐而面平”;中间是一个空心大柜,九十根紫竹做成的音管分十五行,每行纵列六根,插在柜子里。为什么称它为“笙”?因为它的构造跟我国的“笙”太相像了,不过是放大了而已。兴隆笙是元朝宴乐乐队中的首件乐器,元仁宗延祐年间,元宫廷又增制了10个,足见对它的重视。明代北京城天主教堂的管风琴比“兴隆笙”大多了:音管三千余根、分三十二层排列,可以模仿风雨声、波涛声、交战声和百鸟鸣叫之声,国人谓之“编箫”。“兴隆笙”从柜子的底部到音管上端高约五尺,音管顶端装饰着木莲花苞,正面雕镂着孔雀、竹木、枇杷、宝相、云纹等图案,两侧立有花板,底座装饰着狮子、大象的造型。“兴隆笙”的柜子向外突出着十五根小橛,“上竖小管,管端实以铜杏叶”——这是摁键。演奏时,一人鼓风囊“以达气出声”,一人摁键“以谐众音”。置于忽必烈大明殿里的“兴隆笙”两旁还立着两只木雕孔雀,身披孔雀羽毛。“兴隆笙”演奏时,还另有一人操作机关,让木孔雀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排笙、芦笙

卢沙及排笙,又称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 发源于中原,后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其前身为汉族的竽。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

卢沙(芦笙)作为一种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文山苗族芦笙分为轻音芦笙和重音芦笙两种,其调式为“561235”和“612356”,重音芦笙的曲调深沉而洪亮,轻音芦笙则轻盈而高亢;其音乐曲调的使用是很严格的,大体分为《祭祀》、《抒情》和《叙事》等三大部分,《祭祀》部分主要用于丧葬祭祀,曲调共有三百六十首,《抒情》部分主要用于踩花山等吉庆场面,但文山苗族芦笙婚礼音乐因历史上的不断迁徙而失传;《叙事》部分主要叙说苗族历史、故事传说等。它的舞蹈特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芦笙舞有单人舞、男性双人舞和男女双人舞,分为“踩”、“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的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芦笙舞蹈既有舞蹈之柔,又有武术之刚。因此,在苗族武术演练中,芦笙也可作武术器械与习武者对打。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如花山节、丧葬仪式等,总是作为重要角色贯穿于整个活动的始终,但芦笙不是爱情信物,也很少扮演爱情角色,它只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民族文艺工作者在芦笙舞的基础上创作了一个既保持芦笙舞原貌而动作简易又富有时代感的集体舞《苗山迪斯科》,在苗族民间得到逐步推广。芦笙集体舞的出现,无疑是苗族芦笙舞由个体化向群体化过渡发展,使芦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笙
名称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的中国商朝卜骨中首次提到了名叫“和”和“竽”的自由簧乐器(之后的文献皆将之归类为笙的一种),“笙”这个词首次出现于公元前7世纪的《诗经》。之后,中国人又依大小将笙称为“竽”、“笙”、“巢”或“和”,至宋朝时方统一唤作笙。历史北魏时期雕在大同市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上头的演奏者演奏著琵琶和笙。笙是最古老的中国乐器之一,最早描绘笙的壁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而现在保有的文献最早为汉朝的记载。中国民间传说笙由女娲制造,此一说法甚至被载入史书。从“滥竽充数”的故事中可知道战国时期笙已有独奏与合奏。在位处今湖北省之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及湖南省马王堆汉墓(公元前2世纪)考古时即发现了笙,挖出来的笙有着葫芦制的风室、不同数量的管子和竹制或金属制的簧片。多数人认为,约翰·韦德和钱德明分别在1740年和1777年前往中国,并将首支笙带回欧洲,促使西方人发明自己的自由簧乐
· 凤管鸾笙
凤管鸾笙凤管鸾笙凤管鸾笙的意思凤管鸾笙是什么意思凤管鸾笙什么意思凤管鸾笙的近义词凤管鸾笙的反义词凤管鸾笙的拼音【成语意思】:笙箫之乐的美称。【用法分析】:凤管鸾笙作宾语、定语;用于音乐。【成语来源】:明·廷讷《狮吼记·访友》:“歌儿舞女朝朝醉,凤管鸾笙步步随。”【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èngguǎnluánshēng【成语声母】:FGLS【凤管鸾笙的近义词】:凤管鸾箫【近似成语】:笙磬同音:比喻人事协调,关系和睦。【成语接龙】:凤管鸾笙→笙歌鼎沸→沸反盈天→天涯咫尺→尺步绳趋→趋吉避凶→凶年饥岁岁寒松柏→柏舟之誓→誓死不屈→屈节辱命→命中注定→定倾扶危→危言耸听听其自然→然荻读书→书香铜臭→臭名昭著→著书立说→说东谈西→西风落叶叶瘦花残→残民害理→理之当然→然荻读书→书香人家→家徒壁立→...
· 杜月笙
杜月笙(18888.22-19518.16),原名月生,后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建议,改名镛,号月笙(典出《周礼太司乐疏》: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是近代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中国黑帮老大”和“中国第一帮主”一生叱咤风云,闯得猛、玩得火、斗得凶。他闯荡上海滩的基本要素是:足智多谋、隐忍薄发、坚韧不屈、蛮横霸道而不露声色。不但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与政界,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多领域,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广西-芦笙踩堂
每年正月大苗山里各处都举办赶坡会,迎接新年到来。芦笙踩堂是其中的重要节目之一。当日,各寨队伍从四面八方涌到芦笙坪上,齐聚芦笙柱下祭祀、踩堂,人们身穿盛装,在锣鼓声中互相拜年,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苗族青年姑娘们跳芦笙踩堂舞安太十三坡会芦笙节盛况(组图)(摄影张岁禄)古龙坡会(摄影张大光)苗族拉鼓舞
· 骆玉笙的唱片
骆玉笙的唱片骆玉笙她在70余年的京韵大鼓艺术生涯中,研习继承前辈的艺术成就,博采众家之长,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达到了这一艺术形式的高峰。中国唱片总公司特别编辑制作了《骆玉笙京韵大鼓珍版典藏骆玉笙早年剧照》激光唱片专辑,出版发行,谨此献给鼓曲演唱大师骆玉笙。上一世纪80年代,在骆玉笙演唱的黄金时代,中国唱片总公司邀请她进行了一次立体声唱片录音,其中有《剑阁闻铃》、《红梅阁》、《子期听琴》、《伯牙摔琴》、《击鼓骂曹》、《祭晴雯》、《和氏璧》、《丑末寅初》等十几个段子,几乎囊括了她晚年所有代表性曲目。这次演唱、录音十分圆满,此后她曾经表示,这些录音是她所有录音中最好的。中唱公司发行的CD光盘就采用了这次录音。除此之外,还特别将北京电视台制作的专题节目《金嗓歌王骆玉笙》,制作成激光视盘。人们从中不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