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渤海吴氏族谱

渤海吴氏族谱

原书: 稿本, [1985]. [21]页 : 世系表.

台湾始迁祖 : 吴维新

散居地 : 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 及苗栗县后龙镇等地

渤海吴氏族谱简介资料
台湾省屏东县潮州镇, 及苗栗县后龙镇等地
吴协谋记
相关人物
渤海吴氏族谱相关文献
渤海郡
渤海郡,渤海郡:靺鞨人所居,先称振国(震国)。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李氏,一支
查看全文
渤海国
民族传统观点认为包括粟末靺鞨在内的诸靺鞨部落构成了靺鞨族人民的主体,建国者大祚荣出自仍然留守故地的粟末靺鞨,联合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建立渤海国,而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东亚诸多史籍中,关于渤海国民族成分,多记载渤海国的主要民族为靺鞨族人。中国《旧唐书》卷一九九下《渤海靺鞨传》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中国《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传》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日本《类聚国史》卷一九三记载:“又传奉在唐学问僧永忠所附书:‘渤海国者高丽之故地也,天命开别天皇七年高丽王高氏为唐所灭也,后以天之真宗丰祖父天皇二年大祚荣始建渤海国,和铜六年受唐册立,其国延袤二千里,无州县官驿,处处有村里,皆靺鞨部落。其百姓者,靺鞨多,土人少,皆以土人为村长,大村曰都督,次曰刺史,其下百姓皆曰首领,土地极寒,不宜水田,俗颇知书。’”中国史学家金毓黻在其历史...
查看全文
后渤海
历史背景926年,契丹国灭渤海国,渤海王大諲譔被俘虏。契丹在渤海领地设置东丹国,皇长子耶律突欲(耶律倍)被任命为国王。契丹太祖耶律阿保机在凯旋途中病逝。东丹王耶律倍送太祖阿保机灵柩回国。耶律倍在藩属国作王而使得在朝中的地位有所动摇,弟耶律德光成了契丹国皇帝。天显三年(928年)十二月,耶律德光升东丹的东平郡为契丹国南京(今辽宁辽阳北),强行自天福城(上京龙泉府)徙东丹人民充实东平郡,天福城遂衰落。天显五年(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在争夺契丹国帝位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耶律倍因受德光猜忌,逃奔后唐,东丹国名存实亡。一部分渤海人迁居高丽。建国的假说以下叙述,为日本学者和田清猜测:同时渤海人的反抗运动开始兴盛,在王弟大某(渤海王大諲譔之弟、名不详)的领导下,以上京龙泉府北方作为根据地。大光显(渤海王大諲譔世子)在原渤海国西南部潜伏。东丹国南迁后,王弟大某乘机占领忽汗城(龙泉府),大光显也在西京鸭绿府
查看全文
渤海人
渤海民族的起源与成立渤海国建国时粟末靺鞨和高句丽遗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渤海的建国者大祚栄,《旧唐书》称他为高句丽别种,而渤海人的风俗习惯和高句丽、契丹相同;《新唐书》称渤海人出自高句丽支配下的粟末靺鞨,没有明确说明其高句丽之间的种族関系。中国史学界更多采用《新唐书》的记载,认为渤海以靺鞨人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韩国及朝鲜史学界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在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史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认为渤海是以高句丽遗民为中心建立的;并一般认为高句丽人组成统治阶级,靺鞨人为被统治阶级。在日本,更多是采取认为渤海人是渤海建国后两者的混血的说法。这些民族问题在统一新罗时代中体现最为明显,特别是在中韩之间已发展为政治问题。而中国古书文献的记载中,高句丽灭亡后,‘徙其人散处中国’。(《新五代史》卷74)传统观点认为粟末靺鞨联合其他靺鞨部落构成渤海国民族的主体。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粟末靺鞨附高句...
查看全文
渤海
名称源起根据史料记载,在西周时期,中国海还不存在具体海区的名称,凡是能见到的海,一律都称为“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增加、渔业的兴起以及沿海一带海洋灾害的不时发生,人们开始把海域加以命名区分。据史料记载,渤海改称为“勃海”,苏秦曾说:齐北有勃海。田肯曾说:齐西有浊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渤海也被称为“少海“,《韩非子》记载:齐景公游于少海。自元朝以后,“渤海”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形成渤海为中、新生代沉降盆地,海底是前寒武纪变质岩,第四纪沉积物厚达300-500米,主要为陆源物质。地理位置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海湾︰北部有辽东湾,西部有渤海湾,南部有莱州湾,三大海湾都分布有粉沙粘土软泥和粘土质软泥。渤海与黄海间的狭窄水路被称为渤海海峡。渤海海峡北部的水路被称为老铁山水道。海峡的南部有一些岛,被合称为庙岛列岛。黄河、海河、辽河、滦河和等注入渤海。渤海内及山东省渤海边有石油储藏(胜利油田)。由于黄...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吴氏家乘 [34卷,及卷首]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渤海堂藏, 民国17[1928]修. 存34册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收藏者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本谱残缺卷27. 吴氏谱源于禾川之燕市, 派于西昌之白沙. 金井塘始迁祖 : (元明之际) 吴开宏,字佐昌. 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 明初始卜居于楚南长沙善化县八都洞井铺金井塘. 生2子 : 庆宗, 庆寿. 注 : 善化, 即今湖南长沙. 谱含庆宗公下高桥坝房 ; 庆寿公下金井房, 大路房, 柳(氵充)房, 高塘房世系资料. 高桥坝房祖(2世) : (明) 吴庆宗,字御祖. 金井房祖(3世) : 吴思敬,字元若. 派衍长子吴智振,字德所. 高塘房祖(3世) : (元明之际) 吴思亮,字云若. 大路房祖(4世) : (明) 吴智仁,字爱所. 思敬公次子. 柳(氵充)房祖(4世) : (明) 吴智聪,字文所. 思敬公三子. 旧派派语 : 开庆思智再景曰时朝万启之 世上士敦正学文明大肇纯熙 新派派语 : 其克谟宣鼎简南琛西玉光垂 广允诚笃忠肃惠和恺悌恭懿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及版心题 : 吴氏族谱. 卷端题 : 星沙冷木(氵充)吴氏续修族谱.
浏览:0
吴氏源流宗谱 [残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渤海堂, 清末. 存3册.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此谱仅残存卷二. 从吉甫公派下第73世开始记述. 吉甫公派下73世祖 : (宋) 吴五四郎,字友模 ; 吴五五郎,字友栋. 兴甫公派下73世祖 : 吴鸿飞,号衡阳. 泰甫公派下75世祖 : 吴友显 ; 吴友全. 浏阳始迁祖 : (清) 吴世佐. 由粤东徙湖南浏邑. 平江祖 : (清) 吴子琳,字裕球. 散居地 : 湖南省浏阳县, 平江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编目. 书签题 : 吴氏族谱.
浏览:100
吴氏四修族谱 [10卷,含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渤海堂藏, 民国19[1930]. 14册 : 插图. 收藏所 : 太原寻源姓氏文化中心. 编纂者 : 吴枝荫,号醉亭 ; 吴木杨,号友儒 ; 吴茂盫,号枚升 ; 吴愈泰,号扬清. 迁沅始祖 : (明) 吴宗益. 由赣迁居楚南之沅江. 五传后分三支,称三门. 唱歌坪支祖 : (明) 吴庭辅,字友仁. 瓦窰湖支祖 : (明) 吴庭吉,字天相,行二. 香炉山支祖 : (明) 吴庭侃,字刚直. 散居地 : 湖南省沅江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沅邑吴氏四修族谱. 湖南沅江
浏览:100
吴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渤海堂(崇实堂梓行), 清咸丰11[1861]. 存2册 : 插图.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此谱仅存卷首, 及卷1. 一世远祖 : 泰伯. 延陵祖 : (唐) 吴宣,字守德. 派祖 : (宋) 吴泰甫,行一. 始祖 : (清) 吴恭祚,字子允. 其三子由广东长乐迁湖南. 三大房祖 : (清) 吴万良,行一 ; 吴万贵 ; 吴万兴. 散居地 : 湖南省平江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0
吴氏族谱1-7冊 (卷首,卷1-7)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渤海堂藏, 民国17[1928]修. 存34册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收藏者 :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本谱残缺卷27. 吴氏谱源于禾川之燕市, 派于西昌之白沙. 金井塘始迁祖 : (元明之际) 吴开宏,字佐昌. 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人. 明初始卜居于楚南长沙善化县八都洞井铺金井塘. 生2子 : 庆宗, 庆寿. 注 : 善化, 即今湖南长沙. 谱含庆宗公下高桥坝房 ; 庆寿公下金井房, 大路房, 柳(氵充)房, 高塘房世系资料. 高桥坝房祖(2世) : (明) 吴庆宗,字御祖. 金井房祖(3世) : 吴思敬,字元若. 派衍长子吴智振,字德所. 高塘房祖(3世) : (元明之际) 吴思亮,字云若. 大路房祖(4世) : (明) 吴智仁,字爱所. 思敬公次子. 柳(氵充)房祖(4世) : (明) 吴智聪,字文所. 思敬公三子. 旧派派语 : 开庆思智再景曰时朝万启之 世上士敦正学文明大肇纯熙 新派派语 : 其克谟宣鼎简南琛西玉光垂 广允诚笃忠肃惠和恺悌恭懿 散居地 : 湖南省长沙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编目. 书衣题及版心题 : 吴氏族谱. 卷端题 : 星沙冷木(氵充)吴氏续修族谱. 江西南昌丰城
浏览:100
吴氏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渤海堂(崇实堂梓行), 清咸丰11[1861]. 存2册 : 插图. 收藏者 : 中国湖南图书馆. 此谱仅存卷首, 及卷1. 一世远祖 : 泰伯. 延陵祖 : (唐) 吴宣,字守德. 派祖 : (宋) 吴泰甫,行一. 始祖 : (清) 吴恭祚,字子允. 其三子由广东长乐迁湖南. 三大房祖 : (清) 吴万良,行一 ; 吴万贵 ; 吴万兴. 散居地 : 湖南省平江县等地. 书名据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