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人
渤海民族的起源与成立
渤海国建国时粟末靺鞨和高句丽遗民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渤海的建国者大祚栄,《旧唐书》称他为高句丽别种,而渤海人的风俗习惯和高句丽、契丹相同;《新唐书》称渤海人出自高句丽支配下的粟末靺鞨,没有明确说明其高句丽之间的种族関系。
中国史学界更多采用《新唐书》的记载,认为渤海以靺鞨人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
韩国及朝鲜史学界与中国形成鲜明对照,在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史的一部分的前提下,认为渤海是以高句丽遗民为中心建立的;并一般认为高句丽人组成统治阶级,靺鞨人为被统治阶级。
在日本,更多是采取认为渤海人是渤海建国后两者的混血的说法。
这些民族问题在统一新罗时代中体现最为明显,特别是在中韩之间已发展为政治问题。
而中国古书文献的记载中,高句丽灭亡后,‘徙其人散处中国’。 (《新五代史》卷74)
传统观点认为粟末靺鞨联合其他靺鞨部落构成渤海国民族的主体。但是近代的研究表明“粟末靺鞨附高句丽者”才是渤海国的民族主体,而粟末靺鞨主体部分在隋代已迁往辽西,后迁入幽州,高句丽亡国后与高句丽的武人集团一起已经溶于中原社会,大祚荣出自仍然留守故地的粟末靺鞨,联合原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等四部靺鞨人建立渤海国,而粟末靺鞨与高句丽人所占比例皆不大。
语言
渤海使用的语言情况尚不明了,可能使用渤海语。书面使用汉文。
关于渤海语的资料稀少,其详细情况仍然不明。仅在《新唐书》中收录有若干可能为渤海语的词组。据推测,统治阶层使用汉语而一部高句丽语与普通民众和地方多用靺鞨语。亦有看法认为渤海语事实上是含有靺鞨语辞汇的高句丽语。其中亦可能夹有少数汉语成分。
根据中国的史书记载,渤海国“有文字”,但因迄今为止未发现独特的渤海文字,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史籍所载的“文字”应为汉字以及汉文;但俄罗斯历史学会从考古学的资料研究认为,渤海国可能存在独特的文字,但此观点未受到一般认同。
姓氏
渤海人姓氏,除王族大氏而外,还有高、张、杨、窦、乌、李等右姓,以及几与汉族姓氏相通的所谓庶姓。从渤海民族姓氏构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渤海是一个多元性民族,渤海姓氏,是渤海接受中原文化,渤海民俗文化汉化后在姓氏文化上的反映。渤海姓氏文化同中原一样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渤海大氏
大氏移居中原的印记,可以从山东省潍坊市的寿光市内至今仍存在的大家洼镇看出来。
渤海高氏
高氏是继王室之后的第一大姓,其族人有不少在唐朝政府做官。有学者认为渤海右大姓高氏为高句丽王族。
渤海国灭亡后的民族历史
有关渤海国灭亡后渤海人动向的史料极为有限。根据《辽史》和《高丽史》的记载,渤海国灭亡前发生的政治斗争中失败的贵族流亡到高丽。渤海被契丹灭亡后,大光顕等遗民继续抵抗契丹,试图复国,失败后率数万民众亡命高丽。
另外《金史》中,记载与过去渤海为敌的黒水靺鞨发展为女真族,灭辽国建立金朝后,完颜氏自称是渤海王大氏的子孙。一部分被辽国囚禁的渤海人与金朝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合作,金朝优待了这些渤海人。这可以从金国渤海贵族大臣和皇后辈出来推察。但他们与女真人不是同一回事,排在女真人之下,契丹、汉人之上。
金朝灭亡后,金朝的渤海贵族在蒙古帝国统治下与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一起被归为汉人(原金国统治地区的各民族的统称),渤海人之名渐渐从历史消失。一部分成为建州女真的脱怜人。
对于究竟有多少渤海人亡命并不同文的新罗国的争议。一些学者根据今天韩国的姓氏中很少渤海姓氏,认为融入者甚少。
渤海人建立的国家
渤海国之后,渤海人又建立了以下几个国家。
称帝者
兴辽(1029年-1030年)
大渤海(大元,1116年)
称王者
定安(938年-1003年)
兀惹(乌舎城渤海,981年~996年以后)
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在其著述《定安国考》中描述后渤海:
其他渤海遗民势力
大鸾河(979年-984年)
渤海复兴运动后的流向
渤海亡国后,一部分部落投靠民族,后经过辽朝,被强制迁于辽西,后融入汉等民族。
大多数渤海人进入靺鞨其他部落,辽灭渤海国后。强制把渤海国王城居民迁至东蒙、辽宁、山东一带,融入女真族或者汉族。经过元朝,被归类为汉人。
经过辽、金、元、明等朝代的历史变迁,渤海人最终迁入中原,融入汉族。
参见
高句丽人
勿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