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风俗通义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2
转发:0
评论:0
缘起应劭生于世宦之家,为应奉之子,应玚之叔父,博览多闻,于汉典章故事尤为精熟,著有《集解汉书音义》、《汉官仪》、《中汉辑叙》、《礼仪故事》等。灵帝中平中拜泰山太守。此书大约完成于献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初年。时黄巾之乱作,中原“乱靡有定,生民无几”,应劭“私惧后进益以迷昧”,于是作《风俗通义》,目的就是“辨风正俗”,使之“咸归于正”。内容提要是书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其考证掌故与《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论衡》。如正失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条,先征引俗说,谓九江郡多虎,及宋均任太守,施德政,则群虎渡江,虎患遂绝。应劭对此提出质疑:“云悉东渡,谁指见者?”然后进一步反驳,说如果宋均做了三公,德被四海,老虎岂不是要扶老携幼,跑到...

缘起

应劭生于世宦之家,为应奉之子,应玚之叔父,博览多闻,于汉典章故事尤为精熟,著有《集解汉书音义》、《汉官仪》、《中汉辑叙》、《礼仪故事》等。灵帝中平中拜泰山太守。此书大约完成于献帝(189年至220年在位)初年。时黄巾之乱作,中原“乱靡有定,生民无几” ,应劭“私惧后进益以迷昧”,于是作《风俗通义》,目的就是“辨风正俗”,使之“咸归于正”。

内容提要

是书以考证历代名物制度、风俗、传闻为主,对两汉民间的风俗迷信、奇闻怪谈多有驳正。《隋书》经籍志入杂家类。今本每篇为一卷,各卷皆有篇名,篇下有条目。条目下先陈述其事,再加案语以辨证得失。其考证掌故与《白虎通义》类似,辨谬正俗一如《论衡》。如正失篇“宋均令虎渡江”一条,先征引俗说,谓九江郡多虎,及宋均任太守,施德政,则群虎渡江,虎患遂绝。应劭对此提出质疑:“云悉东渡,谁指见者?”然后进一步反驳,说如果宋均做了三公,德被四海,老虎岂不是要扶老携幼,跑到殊方绝域去吗?又如东方朔一条,俗说东方朔是太白金星所化,在黄帝时为风后,在周朝为老子,在越国为范蠡,变化无常,能兴王霸之业。应劭援引汉书,明辨东方朔实乃凡人,并不干预国家政事。因其滑稽诙谐,能言善辩,尤为武帝宠幸,所以名过其实。最后指出:“后之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耳,安在能神圣历世为辅佐哉?”

《风俗通义》中保存了不少有关音律、乐器、神灵、山泽陂薮、姓氏源流的资料。其中已佚的姓氏篇记载了诸多姓氏的由来,有大量遗文散见于类书中,为历代学者所重。此书是研究两汉社会生活史的重要文献。范晔谓此书“以辨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文虽不典,后世服其洽闻。”《四库提要》云:“其书因事立论,文辞清辨,可资博洽,大致如王充《论衡》。而叙述简明则胜充书之冗漫。”

《风俗通义》的文学价值也值得重视。书中一些涉及神鬼、人物的条目,初步具备了魏晋志怪、志人小说的特点。如姓氏篇:“汉有牛崇为陇西主簿,马文渊为太守,羊喜为功曹。凉部云:三牲备具。”语言风格已与裴启《语林》、《世说新语》接近。

版本源流

原书共三十篇。《隋书》经籍志云三十卷,录一卷,梁三十卷。《两唐志》云三十卷。北宋时散佚已多,元丰年间,苏颂取官私藏本互校,考其篇目,写定为十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皆作十卷。

南宋嘉定中,丁黼在余杭得到陈正卿藏本,与馆中本、孔复君本互相参校,“始可句读”,于夔州付梓。元大德中,刘世常得丁黼本,重刊于无锡州学。此即现存最早刊本《大德新刊校正风俗通义》十卷(原为常熟铁琴铜剑楼旧藏,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此本四周双边,黑口,九行十七字,前有大德九年(1305年)谢居仁题辞、大德十一年(1307年)李果题辞。书末有嘉定十三年(1220年)丁黼跋,附有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廷鉴手跋。另有无锡州学刻公文纸印本残本,存卷四至卷十,亦有丁黼跋,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明代此书刻印较多,有吴琯《古今逸史》四卷本、胡维新《两京遗编》本、程荣《汉魏丛书》本、何允中《广汉魏丛书》本、胡文焕《格致丛书》本、锺惺《秘书九种》本、郎璧《金堂策槛》刻本等。清代有《四库》本、汪士汉《秘书廿一种》四卷本等,各本均出于丁黼本。清人卢文弨、钱大昕、孙志祖、张澍、缪荃孙、孙诒让、王仁俊辑有《风俗通义》佚文。严可均辑有《风俗通义》佚文六卷,收入《全后汉文》。朱筠有《风俗通义校正》(稿本藏于北京图书馆)。今人吴树平有《风俗通义校释》,王利器有《风俗通义校注》。

篇目

《风俗通义》原为三十篇,今仅存十篇。苏颂校定《风俗通义》,从庾仲容《子钞》、马总《意林》中辑得原篇目。今据苏颂题序,于篇名后补出原次序。

〈皇霸〉第一

〈正失〉第六

〈愆礼〉第八

〈过誉〉第七

〈十反〉第九

〈声音〉第十三

〈穷通〉第十五

〈祀典〉第二十

〈怪神〉第二十一

〈山泽〉第二十四

已佚的二十篇为:心政、古制、阴教、辨惑、析当、恕度、嘉号、徽称、情遇、姓氏、讳篇、释忌、辑事、服妖、丧祭、宫室、市井、数纪、新秦、狱法。此二十篇次序已无考。

参考书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吴树平,1980,《风俗通义校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统一书号:11072·65

王利器,1981,《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统一书号:11018·8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风俗通义姓氏篇
《风俗通义姓氏篇》姓氏(案四库全书风俗通义有附录一卷,乃从永乐大典“通”字韵中所载马总意林节本姓氏篇裒集而成者。嗣后,朱筠、钱大昕、卢文、严可均、张澍、顾迫、姚东升、徐友兰、陈汉章、王仁俊,俱有辑补,而张澍并为之注焉;则应书此篇虽亡,经后人之钩沉辑佚,庶几可复旧观矣。然诸家俱以四声为次,固非应氏之旧,虽失本真,此亦无可如何者,吾亦时且从众焉。至其自相抵牾之处,亦颇为之是正,夫岂故为薄古哉,亦将以之信今云耳。篇名旧引多歧出,今从苏颂所见,定为姓氏,盖汉人亦习称姓某氏云。)万类之中,惟人为贵。春秋左氏传:“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以号,唐、虞、夏、殷也;以谥,戴、武、宣,穆也;以爵,王、公、侯、伯也;以国,齐(一作“曹”)、鲁、宋、卫也;以官,司...
· 《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
杂史。原书三十卷,现存十卷。东汉应劭撰。大致成书于东汉末年。应劭,字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灵帝时,由郡举孝廉,官至泰山太守,后为袁绍军谋校尉。此人博学多识,不仅著述了《风俗通义》,还著有《中汉辑叙》、《汉官仪》、《礼仪故事》等,共十一种,一百三十六篇,又曾集解《汉书》。应劭写此书,“论当时行事,著《中汉辑序》。撰《风俗通》,以辩物类名号,释时俗嫌疑。”他认为“为政之要,辩风俗最其上也”,必须使上之心“咸归于正”。所以他撰《风俗通义》的要旨,就是“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本书是分类编写的,现存十篇:《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音声》、《穷通》、《祀典》、《怪神》、《山泽》。北宋时散佚的二十篇为:《心政》、《古制》、《阴教》、《辩惑》、《析当》、《恕度》、《嘉号》、《微称》、《情遇》、《姓氏》、《讳篇》、《释忌》、《辑事》、《服...
· 白虎通义
理论“白虎通义”中的“通”是统一的、通行的”之意;“义”是“大义”的意思。“白虎通义”的意思是:白虎观会议所形成的统一的、通行于天下的儒家经学之大义。(西桥按,通义即疏通大义,此词多用为书名,如文史通义。)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浊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干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白虎通义》发扬《春秋繁露》比附的手法,将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它认为:“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天地》)“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日月》)“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五行》)“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
· 《白虎通义》主要内容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共4卷,东汉班固撰。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有今文经学家,亦有古文经学家。这场大讨论的由来,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
· 风俗
词源与定义在先秦的《荀子》中已经有了“移风易俗”的说法。而“风俗”一词来自班固的《汉书》。班固在书中为“风俗”做的解释是:“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为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凡是民众都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习性,然而其中也有刚柔缓急的区别,语言口音的不同,这乃是因为地理、气候环境,即水土风物的差别造成的,因此称为风;民众所喜好、所厌恶,所想要与不想要的,以及行动静止没有常规,是因为这些都随着个人的感情欲望而变化,因此称为俗)。地域与民族风俗习惯存在一定相似,但同时也存在差异。中国有句古话叫“十里一风,百里一俗”,以此来说明习俗风格随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当然,不同的民族之间风俗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相似地域差异民族差异约定俗成不明文规定,不含条约、合约精神约束的规则。《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