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钢琴奏鸣曲,Op.1

钢琴奏鸣曲,Op.1

这是20世纪时期的奥地利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所作的器乐曲。这部作品也是贝尔格唯一赋予作品号(opus)的钢琴作品。这部奏鸣曲并不是传统的三或四乐章体系,而是由B小调的单一乐章构成的。一开始作曲家想创作传统的格式,但是很长时间都缺乏对其他乐章的构思想法。他去拜访自己的朋友勋伯格寻求帮助,而后者认为“缺乏灵感表明你想表达就这么多。”于是贝尔格就独立出版了这单一乐章。
钢琴奏鸣曲,Op.1简介资料
器乐曲
20世纪音乐
1909 年
2级
Piano sonata, Op. 1
钢琴奏鸣曲,Op.1相关文献
钢琴
古代的钢琴现代钢琴发明以前,巴洛克时代,就已经有了两种类似的键盘乐器。一种是拨弦键琴(又称大键琴),这些种类的古键琴的发声原理类似于吉他这样的拨弦乐器,用机械传动装置带动一个拨弦的小臂由羽管或皮制拨子拨动琴弦,缺点是没有办法控制力度,音量总是一样大小。另一种是击弦键琴(又称小键琴),体积较小,用铜楔槌击打琴弦,和钢琴不同的是,楔槌不是立刻离开琴弦,而是保持在弦上的压力,直到手指离开琴键,因而击弦键琴可以用手指控制音量,并且可以有细微变化的效果,音色富有歌唱性,缺点是音量很小,只适合家庭使用。17世纪艺术歌曲的发展,对伴奏乐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小提琴声音太细,鲁特琴的技巧要求太高难以掌握,各种古钢琴的音色和音量又不能让人满意。大键琴的制造者,在总结了大键琴和小键琴的优缺点以后,在约1709年试制了一种增加了击槌装置的键盘乐器,它和小键琴的最关键的区别是击弦机的机械系统:击槌敲击琴弦后会立...
查看全文
降B小调第2号钢琴奏鸣曲,Op.35,“葬礼进行曲”
降B小调第2号钢琴奏鸣曲,Op.35,“葬礼进行曲”简介《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37年,作者是肖邦。《降b第二钢琴奏鸣曲》是肖邦极具代表性的名作之一,摆脱了之前优美而华丽的音乐创作风格。这首奏鸣曲虽沿用了传统奏鸣曲四个乐章的形式,结构规整严谨,但在乐章结构以及排序上却打破了传统古典奏鸣曲的格局,其重心在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上,本文通过比较、举例、归纳等分析了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结构特征。创作背景1837年,肖邦与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在巴黎沙龙相逢复相识,两人随即陷入热恋之中。为了远离城市之喧嚣和人言之可畏,加之医生的劝说(肖邦患有结核症),他们于1838年底来到当时还鲜为人知的马略卡岛。这里人烟稀少,没有宾馆,没有公寓,他们在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一座修道院里租了几间房子住了下来,共同度过了南国的一个冬季。而《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PianoSonataNo.2inb-flat...
查看全文
奏鸣曲
奏鸣曲简史巴洛克时期“巴洛克”一词指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并在1600-1750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视觉艺术。巴洛克”(baroque)源于葡萄牙语,意指体大且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有冲动、韧性、夸张、幻想之意。在艺术领域中,巴洛克最初用在与建筑有关的艺术门类中,形容那些过于雕琢的装饰和怪诞的艺术风格。作为一个时代艺术风格的归纳,巴洛克一词的用意是复杂的,至少与原本词意相去甚远,它既缺乏统一的内涵,也难以寻求美学上的立足点,因此,许多艺术理论家对这一名称具有保守的态度,很少用这一名词来评述这一时代的音乐艺术。在美术史中,巴洛克一词带有明显的贬义成分,它是指文艺复兴后期艺术创作中表现出的蜕变现象。奏鸣曲在十七世纪初是指为一或二件旋律乐器,以及一个数字低音(FiguredBass)声部而写的乐器作品,也就是一种重奏曲。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主要有两种,“独奏奏鸣曲”(solosonata)以及...
查看全文
C大调第七钢琴奏鸣曲,K.309
简介莫扎特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在35年人生中,他创作的作品涉及各种音乐创作的领域,流传至今的作品有七百余部,其中钢琴奏鸣曲在数量上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K.309创作于莫扎特成长的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首奏鸣曲体现了他对新的元素的学习,创作开始走向成熟。演奏此首奏鸣曲需约16分钟,此作品是莫扎特在前往曼海姆和巴黎的旅程途中(1777-1778年)创作的。创作背景根据莫扎特自己的一封信,K.309这首奏鸣曲是为与他有深交的曼海姆音乐家坎拉比希先生的女儿罗莎而作。这首奏鸣曲是令人难忘的,写作时间是1777年。当年的莫扎特已经由一个惊人的神童成长为一个21岁的,完全成熟的平凡的音乐家了。他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不料受到冷落,失望而归。他的内心思索渐渐强烈起来,他忍受不了故乡闭塞窒息的精神生活和大主教的专制态度,以及父亲严厉的管教。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以神童作为幌子而去谋求一份职业了。在1...
查看全文
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
简介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曲”。分为三个乐章。为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1年。创作背景贝多芬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波恩时期(1770-1792年),贝多芬在这时期创作的最开始的器乐作品,受海顿、莫扎特影响较深,其音乐风格相似。维也纳时期(1793-1802年),贝多芬的创作思想发生了改变,开始从乐曲中表现出戏剧性,英雄主义和强烈的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就是《月光奏鸣曲》。成熟时期(1802-1814年),在这个时期,贝多芬使用了一些新的创作题材,其作品《f小调奏鸣曲》让他的创作到达巅峰。晚年时期(1815-1827年),这一时期的贝多芬创作的许多艺术构思复杂并且深刻的作品。1801年,贝多芬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月光奏鸣曲》被创作了出来。这首作品打破了快、慢、快的传统曲式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特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等人文主
查看全文
钢琴奏鸣曲,Op.1相关标签
20世纪音乐
后维也纳乐派
贝尔格
奏鸣曲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