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曲城之战

曲城之战

曲城之战是中国三国时期的一场战争,即指魏国嘉平元年(249年),卫将军姜维北伐曹魏的一场战役。

此次战役是姜维第四次北伐的决定性战役。姜维无法取胜,被迫撤退。姜维的第四次北伐失败。

曲城之战简介资料
曲城(今甘肃岷县东南)
邓艾因战功获得关内侯的爵位
249 年
决定性
姜维、邓艾
蜀不能取胜,被迫撤退
曲城之战相关文献
齐鲁稷曲之战
齐鲁稷曲之战,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鲁军于稷曲(今山东曲阜附近)击败齐军的作战
查看全文
曲阿之战
背景兴平元年(194年),刘繇受命为扬州刺史,因右将军袁术占据州治寿春,遂渡江治曲阿(今江苏丹阳),出兵击败孙策舅父丹阳太守吴景及孙策从兄丹阳都尉孙贲,二人退至历阳(今安徽和县)。刘繇命部将樊能等屯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张英屯当利(今安徽和县东),以防袁术军。经过孙策投寄袁术篱下,屡立战功,却不受重用。原孙坚部将朱治建议孙策脱离袁术,返回江东故乡,创建基业。此时,袁术派吴景、惠衢率军攻张英等未克,孙策遂趁机要求助吴景平定江东。袁术许之,向朝廷请封孙策为折冲校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率步兵千余人、骑兵数十人,由寿春(今安徽寿县)南下,沿途招兵买马,进抵历阳时,部队已增至五、六千人。孙策好友周瑜在其从父丹阳太守周尚支持下,率军及携带大批粮秣来历阳迎接孙策,实力大增。孙策英勇善战,又知人善任,治军严明,深得民众拥护,遂率军进攻横江、当利,首战克捷,乘胜渡长江南下,军锋所向,无往不胜。于是
查看全文
曲城之战
背景249年一月,魏国发生内部斗争(高平陵之变),大将军曹爽一族被诛杀,魏国右将军夏侯霸投降蜀汉。姜维见到魏国内乱,决定率军进行第四次北伐。经过249年秋天,蜀汉姜维出师进攻雍州,依傍曲山修筑两城。姜维派遣牙门将句安、李歆等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国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统兵万余人抵御。郭淮和陈泰认为,曲城距蜀国遥远,军粮运送困难,若长围久困,可不战而克。于是魏军的指挥者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令陈泰率领讨蜀护军徐质,南安太守邓艾进兵围攻曲城,切断交通及水源。句安等率曲城蜀军前去挑战魏军,魏军坚守不出,曲城蜀军依旧被魏军包围。由于粮食和饮水的减少,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领兵救援,进兵至牛头山,为陈泰军所阻。陈泰命令部队坚守不要出战,自己率领一支小部队南渡白水,靠水东行,将姜维拖住。这时,郭淮率军赶往牛头山,企图切断姜维退路。姜维迅速撤走,退出牛头山。姜维撤走蜀军主力后,句安、
查看全文
邺城之战
背景公元755年,唐军连续在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之战中取得大捷,令战争局势开始倒向唐朝。叛军不仅先后丢失长安与洛阳,还在两都附近的战场上折损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在集团创始人安禄山死后,麾下部众表现出离心离德趋势。反倒是唐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获得胜利,大有一举荡平对方的架势。但收复两京的唐军却陷入了军费不足的局面,因此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唐朝暂停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在内地设立了多位藩镇,令主要将领作为节度使,以当地的税赋就地招兵买马,恢复军力。而安史叛军方面安庆绪因为连续大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下属的信任。长期占据范阳的史思明,已逐渐在安禄山留下的老基地内成为实际掌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一面联合塞外的契丹、同罗部落,扩张军力,一面和唐朝暗通款曲,假意投降。于是,整个范阳军镇都在名义上重新归属长安朝廷。只留下可怜巴巴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小块领地内度日如年。出兵邺城公元758年,稍稍恢复的
查看全文
陉城之战
远交近攻魏国人范雎因受魏国相国魏齐迫害而逃往秦国。到了秦国,范雎以客卿身份向秦昭襄王进言,针对穰侯魏冉屡次带领秦军跨越韩、魏两国进攻齐国,劳师动众却又收获很小的缺点,向秦昭襄王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即是以恩威并用的办法亲近魏、韩两国,威胁楚、赵两国,迫使齐国恐惧后主动依附秦国,待齐国依附后,然后再向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拓展土地。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对临近的韩、魏两国发动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陉城之战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国决定对韩国发起进攻。公元前264年,秦昭襄王命武安君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东北),接连攻拔韩国陉城等九座城邑,斩杀韩军五万,此战是为陉城之战
查看全文
家族谱大览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
胡氏宗谱 [5卷,首2卷,末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安定堂, 民国36[1947]创修(黄冈 : 李焕初承刊). 8册 : 插图, 世系表. 受姓祖 : 胡公满. 自虞而封于陈,越后以胡为氏. 远祖 : (唐) 胡城,字汤老. 天佑进士,授国子监博士,徙居江右. 入楚祖 : (元末) 胡应佳,字荣三. 兄弟八人由江右迁黄冈. 始祖 : 胡仁淑. 由黄冈迁麻,居胡城寨. 三大房祖(3世) : 胡以善(长房) ; 胡以庆(二房) ; 胡以禄(三房). 皆为受卿公之子. 宗派(14世起) : 之懋文秉 光明正大 本立道良 家世其昌. 散居地 : 湖北省麻城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部分卷端题 : 楚麻胡城寨胡氏宗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