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邺城之战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8
转发:0
评论:0
背景公元755年,唐军连续在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之战中取得大捷,令战争局势开始倒向唐朝。叛军不仅先后丢失长安与洛阳,还在两都附近的战场上折损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在集团创始人安禄山死后,麾下部众表现出离心离德趋势。反倒是唐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获得胜利,大有一举荡平对方的架势。但收复两京的唐军却陷入了军费不足的局面,因此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唐朝暂停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在内地设立了多位藩镇,令主要将领作为节度使,以当地的税赋就地招兵买马,恢复军力。而安史叛军方面安庆绪因为连续大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下属的信任。长期占据范阳的史思明,已逐渐在安禄山留下的老基地内成为实际掌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一面联合塞外的契丹、同罗部落,扩张军力,一面和唐朝暗通款曲,假意投降。于是,整个范阳军镇都在名义上重新归属长安朝廷。只留下可怜巴巴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小块领地内度日如年。出兵邺城公元758年,稍稍恢复的

背景

公元755年,唐军连续在香积寺之战和新店之战中取得大捷,令战争局势开始倒向唐朝。叛军不仅先后丢失长安与洛阳,还在两都附近的战场上折损了大部分精锐部队。在集团创始人安禄山死后,麾众表现出离心离德趋势。反倒是唐军在各条战线上都获得胜利,大有一举荡平对方的架势。

但收复两京的唐军却陷入了不足的局面,因此在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唐朝暂停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同时在内地设立了多位藩镇,令主要将领作为节度使,以当地的税赋就地招兵,恢复军力。

而安史叛军方面安庆绪因为连续大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下属的信任。长期占据范阳的史思明,已逐渐在安禄山留下的老基地内成为实际掌权者。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他一面联合塞外的契丹、同罗部落,扩张军力,一面和唐朝暗通款曲,假意投降。于是,整个范阳军镇都在名义上重新归属长安朝廷。只留下可怜巴巴的安庆绪,在黄河以北的小块领地内度日如年。

出兵邺城

公元758年,稍稍恢复的唐朝准备彻底解决安史问题,为此唐朝尽可能的集结了手中的可用之兵,组建了由九位节度使和3000回鹘骑兵组成的庞大联军。

在《旧唐书》和《册府元龟》的记载中,唐军总兵力可达二十万或十五万,而在北宋司马光所写的《资治通鉴》中,唐军的兵力则被夸张到60万之众。但实际上唐军的兵力至多不过十万上下。

而这十万人的战斗力,同样也是参差不齐。

唐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五支部队分别是郭子仪统帅的朔方军、李光弼统帅的河东军、王思礼统帅的关内潞州行营、李嗣业统帅的镇西北庭行营、董秦统帅的平卢军。

其中朔方军、河东军、镇西北庭行营(安西军和北庭军)是安史之乱前就已经存在的边防部队;关内潞州行营是在灵宝之战中,战败的溃兵组成,成员主要来自曾经的河西、陇右两军,以及唐朝在洛阳招募的新兵;而平卢军原本是安禄山麾下,因为不愿追随安禄山叛乱,用苇筏渡过渤海,投奔了唐朝。

另外四支部队则都是安史之乱后才新建的,战斗力则较弱,其中鲁炅统领的淮西襄阳兵力较多,除了当地士兵外,还有西南入援的岭南、黔中部队,兵力可达1万左右;至于兴平军、滑濮军、郑蔡军三支部队,都只管辖数州之地,所组建的杂牌军,堪野战者少之又少,可用兵力不过几千人。

围攻邺城

9月,已经完成集结的唐军纷纷度过黄河北上。但由于规模过于庞大,而不得不分头行动。大部分兵力径直压向安庆绪的邺城基地,李光弼的河东军则单独行动,提前突袭占据了卫州。当安庆绪派遣的首批部队南下,就在那里遭到拦截伏击。河东军团以步兵的弓弩射退了对方骑兵,进而造成规模更大的步兵混乱。兵源素质不断的下降的叛军,已经无法承受这种级别的战斗,在全线崩溃中逃回邺城。安庆绪不得不率领少量精锐出击,将收拢后重组的队伍列阵城郊西南的山丘。然而,毫无斗志的士兵,还是无法据险守卫高地。在唐军的压迫性进攻下,再次被斩首30000多人。

随着大部分唐军抵达邺城,安庆绪不得不和少量部众退守城池。这时,较小的城市规模帮助了守军。由于没有长安与洛阳这类大城的防线长度,少量人力就可以顾及全部城墙。加上没有过量的人口规模牵制,有限的储备物资能帮助防御者坚持更久。

结果,唐军久攻不克,周遭地区的物资也消耗完毕,唐军各部只能分散到更大范围驻扎,从各地获取物资。期间掌管镇西北庭行营的悍将李嗣业在一次强攻中受了箭伤,后来也死在了围攻战期间,这导致之后的战斗中,战斗

力强悍的安西军无人指挥,未能发挥作用。

史思明南下

此时的安庆绪已走投无路,只能利用唐军封锁不利的机会,派人向曾经的部下史思明求援。后者虽然对前少主的传位条件兴趣不大,却也担心在安庆绪败亡后遭到清算。因此在通常不进行军事活动的12月严冬,突然倾全部兵力南下。除了自己休养生息招募的更多胡人武装,还有重新征召的边区步兵军户,号称规模达到13万人。

反观唐军一边,因为久攻邺城不下而产生出更多内部问题。除了军粮供给受到气候和地理影响,所有将领在都需要听命于长安派来的监军太监鱼朝恩。这种让宦官总览一切的权力,在过去的唐朝军队是很少见的。但既然有了安禄山的前车之鉴,朝廷自然要在威望最高的郭子仪之上再安排一层权力核心。

因此,10万部队的实际执掌者者,不是来自朔方的副天下兵马元帅,而是出自京畿内廷的阉人。也是因为不懂军事,鱼朝恩自然会倾向于简单粗暴的策略,并尽可能确保全部力量能受到自己节制。

公元759年二月,史思明的部队已经靠近了邺城战场。为了尽快给无能的前少主解围,他首先分兵占领了位于正北面的滏阳,做出一副即将南下决战的架势。其次,真正的主力从东面方攻克魏州,形成虚虚实实的两路夹攻。

作为唐军一边最有活力的将领,契丹人李光弼提议主动出击,在魏州一带同史思明的部队交战。但鱼朝恩出于不仅否决了这个提议,还要求10万人继续保持原有的围城态势。这种政治目的大于军事现实的操作,很快就让唐军付出代价。史思明不仅从东面继续前进,而且在实际上已经绕过邺城的唐军营垒,最后直接阻断对方的后勤供应。

这年3月,由于失去了粮草来源,10余万唐军开始迅速向南撤退。史思明则亲自率领挑选出来的50000核心部队展开追击,在安阳附近抓住了士气低落的李唐王师。

万金驿决战

眼看自己无法跑掉,所有唐军节度使们都勉强同意在原地决一死战。鱼朝恩和郭子仪的朔方军团首先在安阳河北岸的万金驿列阵。

由于安西军统帅李嗣业之前战死,导致安西军群龙无首,无法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而兵力极弱的郑蔡军此前已经被史思明在一次小战役中击溃,因此唐军让河东军、关内行营、淮西襄阳军、滑濮军位居队伍的一线,直面叛军的进攻;朔方军位于队伍的第二线,作为总预备队;回鹘骑兵和朔方军骑兵则位居侧翼,伺机包抄叛军。

但要命的是,所有藩镇部队都处于各自为战的地步。唯一有权力调度他们的人,是在后方作为看客的宦官,这使得唐军的协同作战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随着史思明的骑兵逼近,一线以步兵为主的唐军各藩镇部队都陷入了被动。战斗力较强的河东军和关内行营的部队尚能与叛军精锐交锋,但来自南方的淮西襄阳则难以承受这样的平原对攻,逐渐落于下风,节度使鲁炅中箭受伤。

同时,吸取了香积寺、新店惨败教训的史思明深知回纥人是唐军中最有威慑力的存在,因此集中精锐优先攻击了唐军侧翼的回鹘骑兵。由于此时唐朝与回鹘汗国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亲唐的叶护太子在政治斗争中被杀死,因此回鹘骑兵的战斗意志已经大大下降,很快便被史思明击溃。

在唐军骑兵溃败之际,唐军猛将仆固怀恩趁乱杀死了与自己有怨的将领吴思礼,更是加剧了唐军骑兵的溃败。

眼见被寄予厚望的回鹘人战败,战斗一线的淮西襄阳军和滑濮军相继溃败。

位于二线的郭子仪,眼见回鹘人与襄阳、滑濮战败,又闻讯仆固怀恩杀死了吴思礼,怀疑仆固怀恩将要投敌,因此命令朔方军撤退,此举导致各路唐军纷纷效仿,唐军阵线兵败如山倒。唯有素来治军严格的李光弼和王思礼,率领麾队有序撤出了战场。

在河东军与关内行营的掩护下,混乱的唐军才免于被史思明追击歼灭的厄运,但却也是再也无法重整旗鼓,混乱的唐军在逃亡中大肆劫掠,令沿途百姓遭受了沉重的苦难。

战后

战后,唐军因损失惨重而暂时失去了进攻能力,监军鱼朝恩则将败局全部推到郭子仪头上。已经继位的唐肃宗便解除了老将的军职,让其返回长安赋闲。此后,李光弼和原本作为郭子仪副官的仆固怀恩,就成为了唐军前线的主要指挥官。

但无论如何,一举消灭安史叛军的希望已经落空,唐军也从战略进攻转入了战略防御。

至于大获全胜的史思明,也不准备继续南下冒险。他迅速率军返回邺城,并杀死了已经失去存在意义的安庆绪。至此,安史集团暂时重归一体,继续与唐朝宫廷保持军事对峙。原本已接受范阳节度使封号的史思明,开始直接夺过大燕皇帝称号。他与唐朝皇帝之间的妥协可能,也随之彻底消失。

由于郭子仪功勋卓著,因此史书在记述此战时,将唐军的战败归结于监军鱼朝恩无能以及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但在千年前的黄河中下游,本身不太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并且狂风只对郭子仪麾下的唐军产生影响,却并未影响史思明、李光弼、王思礼等人的部队,未免不合情理。

而在《旧唐书鲁炅传》中,明确记载了回鹘骑兵率先战败,导致诸军溃败。

二年六月六日,贼将史思明自范阳来救,战于安阳河北,王师不利,炅中流矢奔退。时诸节度以回纥战败,因而退散,尽弃军粮器械,所过虏掠,炅兵士剽夺尤甚,人因惊怨。五日,至新郑县,闻郭子仪已整众屯谷水,李光弼还太原,炅忧惧,仰药而卒。

加上《资治通鉴考异》中也记载统帅回纥骑兵的仆固怀恩射杀吴思礼之事,因此基本可以确定因大风导致溃败,是史家为了掩饰郭子仪指挥失误杜撰的桥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邺城遗址
历史先秦两汉商朝时,宰相伊尹流放其君太甲于此地,时曰桐。春秋时期齐桓公筑邺城,邺是邑名。战国时属魏,有邺令西门豹治邺之故事。依“邺令(邺县令)”一词推断,此时可能已置邺县。今留有西门豹祠在河南省安阳县。西汉建立后为魏郡治所。汉末魏晋南北朝东汉末年袁绍以邺城为根据地,遂成为冀州治。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为魏公,定魏国之都于此。曹操因旧城增筑邺北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北临漳水,城西北隅自北向南有冰井、铜爵、金虎三台(即铜雀台),遗址位于今临漳县三台村。曹丕代汉,迁都洛阳城,邺仍为魏郡郡治,并以“王业之本基”为曹魏五都之一。西晋沿袭曹魏旧制,后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314年改名临漳县。咸康元年(335年)石季龙徙都之,复改为邺县。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都曾在此建都。东魏建立,迁都于此,置司州,改魏郡为魏尹,并于古漳水南岸营建邺南城,东西六里、南北八里,规模大于北城,现其城遗址因漳水改道...
· 袁绍传——邺城变起
东汉献帝初平四年(193)三月暮春,袁绍率大军凯旋南归。初五日丁巳,兵马来到经县境内漳河之上的薄落津(在今河北巨鹿县东),袁绍传令下寨安营,他要在此欢乐一番。原来,在中国古代,流行着一种暮春三月洗浴于东流清水之上的风俗,叫做“祓禊”,又称之为“大絜”。儒家经典《论语·先进》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孔子向往不已的游春浴水活动,即是祓禊的早期萌芽。到了东汉,人们都认为,祓禊可以去除身上所存的旧年污垢和疾病,所以此风极盛,特别是洛阳。有人描述当时京城暮春,洛阳士女倾城出游伊、洛二水之滨的情景说:王侯公主,暨乎富商,用事伊、洛,帷幔玄黄。旨酒佳肴,方丈盈前,浮枣绛水,酹酒酿川。浮在河面上的红枣,把水映成绛红色;举杯浇地进行祭祀的酹酒,会聚成了小川流。这是多么热闹的场景!不过,就祓禊的时间而言,两汉时常为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即所谓的“上巳”;自...
· 壶关之战结束后,曹操如何建设邺城?
探索历史足迹,讨论历史话题,关于“壶关之战结束后,曹操如何建设邺城?”的相关问题,相信大家都很感兴趣。?汉献帝建安十一年(206年)的壶关之战结束后,河北地区暂时没有大的战事了。曹操是在这一年三月率军回师邺县的,在此休整了好几个月,对于习惯于戎马倥偬生活的曹操来说,没有大仗可打,反倒有些不适应。这段时间,他在邺县主要做的是命人开始整修漳河。如前所述,漳河紧贴邺县而过,方便了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但也带来了水患,一旦邺县被敌人围攻,漳河水又成了攻城的武器,在军事上十分不利。曹操看中了邺县这个地方,决定把自己的大本营安顿在这里,所以开始思考漳河治理问题。北方战事暂告一个段落后,恢复和发展生产也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战争造成了大量流民,袁军被打散的士卒也有相当多的人散落到民间,这些流民和散卒人数众多,他们脱离了原有的土地,聚集在社会上成为流民,如果不妥善加以安置,这些人就是下一拨黄巾军或黑山军。...
· 袁绍传——邺城末日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十月上旬,从官渡狼狈逃出的袁绍父子,渡过黄河,到达冀州南大门黎阳县(今河南省浚县东)地界。虽说已经踏上了冀州的州境,袁绍父子依然惊魂未定。不仅因为后面有曹操的追兵,黄河之上还有敌军的巡逻船只,更主要是因为袁军大败的消息传开后,冀州不少城邑的官长纷纷倒戈投靠曹操。如果黎阳地界忽然杀出一彪人马,要把袁绍弄到曹操军前去献功,那将如何是好?袁绍瞅见随身侍卫中,有人身上还带着那根准备捆绑曹操的三尺短绳,他心里不禁打了一个寒噤:这绳索莫非是我自己给自己预备的?远远望见黎阳城南郊有一片营垒,一面大牙旗正在高高的杆顶迎风飘扬,袁绍知道:黎阳留守军的大营到了。黎阳留守军约有三四千人马,其领兵将军姓蒋,名义渠,乃是袁绍麾下一员列于二三流的统兵官。要是在官渡之战前,这位蒋义渠将军在袁绍眼里只能算是一个区区小人物。但是现在,区区小人物却变成袁绍命运的主宰者了。袁绍一行又饥又乏,不能不到蒋...
· 曹丕传——邺城猎艳
东汉献帝建安九年(204)秋八月的一天,在冀州魏郡的郡治邺县(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一场无比残酷的攻城大战刚刚结束。自号大将军兼冀州牧的袁尚,作为战败的一方,匆匆忙忙乘夜色北逃中山郡(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州市),从而丢弃了袁氏势力雄踞十四年之久的老根据地邺县城池。从邺城南面洹水方向杀来的司空兼兖州(主要地域在今山东省)州牧曹操,督促数万精兵围攻邺城半年,终于攻破坚城,如愿以偿,成为不可一世的胜利者。袁曹两家,是当时东汉末年割据群雄中势力最为强盛的两支。袁家的代表人物是袁绍。袁绍字本初,乃豫州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省周口市东南)人氏。汝南袁氏在东汉后期是海内数一数二的高门名族,史称其“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袁绍以贵公子起兵关东,充当联军的盟主,讨伐在京城胡作非为的董卓。经过近十年的经营,最后占有冀(主要地域在今河北省)、青(主要地域在今山东省)、幽(主要地域在今北京市、河北和辽宁省)、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