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元代 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 )元世祖忽必烈以屯戍高丽的水陆军1万余人乘舟越海远侵日本,图扩展势力。元军先后进攻对马岛、壹岐岛,杀日本将领数人。日天皇征兵10万迎战,为元军炮火击败。元军屡胜,但兵疲箭尽,不敢深入,遂仓促撤兵。

元军第一次侵日撤回后,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又借遣日使者被杀为由,再次发兵分两路远侵日本。两军会合后,七月,移师九龙山(今日本长崎县北)。八月初遇飓风,元军船只大半覆没,军士落水死者甚众。统帅范文虎等乘舟逃归,10多万士卒被遗弃岛上,又遭日军袭击,死者无数。元军侵日彻底失败。

元日战争简介资料
蒙古军
一般认为台风是造成元军失败的最大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军舰队之所以被台风摧毁,是因为使用了错误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学家林田宪三的研究团队研究元朝舰队的沉船后,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在运河航行的平底船,采用了当时较为流行的水密隔舱设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
日本对马、壹岐、肥前玄界滩、筑前博多等地
1274 年
1281年08月15日
1274 年
1274 年
1281年08月15日
前面两次出师失利,并未使忽必烈放弃征服日本的计划。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军,建造船只,搜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日。此举引起江南人民的强烈反抗,迫使其暂缓造船事宜;同时,元帝国在南方对越南陈朝发动的进攻受挫,造成国力匮乏,三度攻日之议因而作罢。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两次击退“元寇”后,幕府继续加强九州的防务,那里的许多军事设施很多年后还有效;然而,为了应对“元寇”而进行的全国范围动员,使得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处于重压之下,资源使用已经到了极限,幕府也无法充分赏赐抗元将士,加剧了国内武士集团间的矛盾,埋下了镰仓幕府统治体系于14世纪前半叶瓦解的背景
进攻
马可·波罗书中写道,蒙古人认为,日本到处是黄金和美食,引起忽必烈的贪欲[。郑思肖认为,‘元贼闻其豊庶、怒倭主不来臣、竭此土民力、弁舟舰、往攻焉
元日战争相关文献
第二次元日战争的详细经过?最后谁赢了
“文永之役”以后,为防范元军再来,幕府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防御体制:调中国地方(指山阴、山阳两道)御家人驻守长门,调东国御家人驻守九州,以有战功者赏相约,动员全国“公家”和寺社里的非御家人;任命北条一族人为九州和其他重要国的守护;最后在博多湾沿岸筑起坚固石垒。忽必烈在灭南宋(公元1279年)前后,大肆搜刮,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准备。他又两次遣使赴日要求朝贡。北条时宗两次斩杀元使,以示继续抵抗决心。弘安4年(公元1281年)忽必烈分兵两路,一路是从朝鲜派出的东路军,另一路是从中国江南派出的江南军。东路军由忻都、洪茶丘统率蒙、汉、鲜兵4万人,兵船900艘。江南军由范文虎指挥10万人,兵船35000艘。两路军约定于6月中旬在壹吱会合。东路军首先进发,6月初已进入博多湾,占志贺岛。日本武士草野次郎、河野通有等曾多次乘小船主动出击,双方互有损伤。7月初,元两路军汇合,下旬元军主力集结鹰岛。在元军即将举...
查看全文
元日战争的结果如何?最后胜利的一方是谁?
元日战争的结果如何?最后胜利的一方是谁?,元日战争是发生在1274年和1281年,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和属国高丽的两次派军
查看全文
元日战争
战争背景蒙古帝国消灭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于1260年在中原即位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其称臣,高丽成为其东藩。1264年忽必烈定鼎燕京,以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并于两年之后要求高丽派使者奔赴日本,希望与日本“通好”(同时忽必烈想消耗南宋新附军)。赵彝代表元廷出使日本,但未取得任何收获;1268年,忽必烈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同样是空手而回。两批使者都参见了镇西奉行,由其传达镰仓幕府的征夷大将军及在京都的天皇。此后,忽必烈或通过高丽,或自遣使者,又继续发送了一系列的信件,并以战争相威胁。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惟康亲王并无实权,实权掌握在权臣北条氏手中。当时的执权北条时宗决定不投降,并立刻着手加强日本最靠近高丽的领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御。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驻地,并将在九州的军队西移,以进一步增固可...
查看全文
元日
元日 李世民,唐代,春节 元日 唐代:李世民 高轩暧春色,邃阁媚朝光。 彤庭飞彩旆,翠幌曜明珰。 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 霜戟列丹陛,丝竹韵长廊。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继文遵后轨,循古鉴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 译文及注释 &nb
查看全文
元日
元日 王安石,宋代,古诗三百首,小学古诗,春节,风俗,抱负,早教古诗10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查看全文
元日战争相关标签
蒙古帝国战役
筑前国
少贰氏
中韩关系史
宗氏
日朝关系史
壹岐国
松浦氏
忽必烈
1274年
菊池氏
高丽
蒙古征战
镰仓时代战役
长门国
蒙古帝国
镰仓幕府
1281年
肥前国
元朝战争
高丽王朝
对马国
元朝历史事件
大友氏
中日关系史
九州地方历史
全战争Allwar
1 / 3
家族谱大览
渚頭朱氏續修族譜, 34, 第七部 卷31-33之1_ 系傳 雙溪公 10世元化公起; 蠟池公; 文溪公 10世元日公起, 1894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清道光绪20[1894]?重修. 45册: 插图, 世系表. 注 : 此谱不全. 缺第一部, 第七部卷1至2之1, 卷3-4, 及第八部. 编纂者资料不详. 渚头始祖(1世) : 朱大一,初讳大文. 通公第五子. 由唐与湾徒居九十二都,即今十四都渚头. 大一公下三子(2世) : 朱干,行用九 ; 朱坤,行用六 ; 朱艮(止). 坤公下房祖(5世) : 朱友诚,字希至 ; 朱友贵,字非挟 ; 朱友海,字难水. 友诚公下五子 : 朱瑄,字宣玉 ; 朱瑚,字夏玉(下二子: 朱永纲 ; 朱永纪,字肇修) ; 朱连,字商玉 ; 朱琬,字联炎 ; 朱琥(出继友贵公). 友贵公下二子 : 朱玺,字秦玉 ; 朱琥,字联珀(友诚子入嗣). 瑄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益,字东溪 ; 朱绍蕃,字西溪 ; 朱绍箕,字槐溪. 永纲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修,字中溪 ; 朱绍俗,字檀溪. 永纪公下五子 : 朱泰钧(止) ; 朱泰钺,字井泉 ; 朱泰锐 ; 朱泰钦,字仰之 ; 朱泰钥,字北门. 泰钺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俨,字杉溪(泰钥公次子入嗣) ; 朱绍化,字柏溪 ; 朱绍依,字桂溪 ; 朱绍僎,字龙溪. 泰锐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贤,字莲溪. 泰钦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伦,字桑溪 ; 朱绍俊,字松溪 ; 朱绍杰,字柘溪 ; 朱绍佳,字近溪. 泰钥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仪,字平溪 ; 朱绍偁,字石溪. 琬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劲,字柳溪 ; 朱绍(冀力),字竹溪 ; 朱绍勋,字青溪 ; 朱绍助,字藉溪. 皆为泰伯公之子. 友贵公下分房祖(9世) : 朱绍模,字双溪 ; 朱绍明,字蜡池 ; 朱绍忠,字文溪 ; 朱绍应,字湾溪 ; 朱绍志,字春溪 ; 朱绍惠,字荷溪. 前二房为玺公之后. 后四房为琥公之后. 友海公下分房祖(9世) : 朱希颜,字乐安 ; 朱希孟,字继庵 ; 朱希周,字前川 ; 朱希贤,字隐安 ; 朱希禹,字少梅 ; 朱希武,字少槐. 散居地 : 湖南省湘潭县等地. 书名据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书签题 : 湘潭渚头朱氏续修族谱.
浏览:100
1.莒州战氏族谱初稿, 1, 1643–2012
为能实时提供网络用户搜寻, 此书谨有简略讯息, 谱书影像内容未经审阅. 如有错误, 请透过「意见反馈」反应.
浏览:100
太邑元氏宗譜, 1, 凡例 譜序 行第 世系 外紀 7世于琮公起, 1993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出版者不详], 1993年(苍南县藻溪镇 : 陈绍袍藏版). 1册 : 世系表. 始祖(1世) : 元英. 兰溪祖(5世) : (明) 元明德,字馨远,号芳山. 从河南迁居金华之兰溪. 太平祖(7世) : (明) 元于琮,字朝玉,号昆山. 明德公之孙. 复从兰溪迁于太平. 房祖(9世) : (明) 于尧仁,字公慈(大房) ; 于尧义,字公恩(二房) ; 于尧礼,字公持(三房) ; 于尧智.字公谋(四房) ; 于尧信,字公孚,号逸叟(五房) ; 于尧中,字公式(六房) ; 于尧和,字公贵(七房). 注 : 本谱多为四房以下支系. 四房下支祖(15世) : (明) 于邦御,字惟力 ; 于邦行,字惟用 ; 于邦倩,字惟实. 名辈 : 于天尧舜 孔孟正大 邦崇序昌 升振可最 克昭懋德 历世永泰 光华云景 平章宏化. 字行 : 朝廷公卿 伯叔仲国 惟文君子 恒起显用 英贤济美 庆肇鸣凤 匡赞登臣 邦家隆栋. 庙行 : 本源水木 代发厥祥 统业贻谋 福泽绵长 允守先烈 奕𥜥流芳 承前启后 通达显扬. 散居地 : 浙江省温岭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浏览:100
原州元氏族谱 : 附录, 世系图
原州元某从事委员会1989年重新发行园艺 仁济大学中央图书馆, 650-1989 始祖元克猷的子孙录
浏览:0
原州元氏家乘
国立中央图书馆 1872年发行。 原州元氏家族的历史记录及文集。 1872年至1872年元州元氏家族的家族记录、著作和选集。
浏览:0
原州元氏族谱
1989. 始祖:元克猷.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