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又名开花植物有花植物,生物学分类称被子植物门。它是有胚植物中为数最多且最为人熟悉的一种,是植物界最多样化的种类,约有304000种。同时开花植物是现时地球上演化最先进及优势的植物种类。开花植物和裸子植物一起被合称为种子植物。开花植物可以由一系列的衍征将其与其他的种子植物相区隔开来。

被子植物相关文献
被子植物
特征花开花植物的花朵是其和其他种子植物间最显著的不同。花朵让开花植物能够有更广阔的演化关系,且延展了其生态上的利基,以致能使开花植物在陆地上的生态系中称霸。含有两对花粉囊的雄蕊开花植物的雄蕊比起和其相对应的裸子植物的器官要轻小的多,且随着时间使花朵更具多样性,因其对不同特定的授粉方式的适应能力,如某些特殊的授粉媒介。雄蕊亦随着时间演化出了防止自体授粉的机制,更增加了其多样性,让开花植物有着更多的优势。缩小的雄体开花植物雄体的缩小可能是演化来减少其由授粉(即花粉到达母株)至进入子房受精的时间缩短。在裸子植物中,受精的时间可能长达一年之久,而开花植物则可以在授粉后的很短时间内开始其受精的程序。这使得开花植物能够比裸子植物以极快的速度来产生种子。紧密地包围着胚珠的心皮(心皮和其他补助部分可能会变为果实)被子植物紧密的心皮允许其去适应不同的授粉方式,且避免其自体授精的发生,因此维持其多样性的续增。...
查看全文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背景1970年代之后,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似乎到达一个稳定的状态,借助于新技术从事传统的分类学研究,并由于此类资料的大量累积,当时仍极为常用的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ArthurJohnCronquist,1919年3月19日-1992年3月22日)及塔赫塔江分类系统(ArmenTakhtajan:1910年6月10日-2009年11月13日)系统渐渐显得过时。加上当时许多研究,涉及了分子技术的引用,为许多分类群提供了明确的种系发生学上的数据。即使亚美因·塔赫塔江亦投注极大的心力于其系统的完善,但被子植物分类学上一个新的种系发生学的面相应被重新提出,尤其针对科与目等高阶分类群的分类。植物种系发生学组于是提出此APG系统。方法APG(1998年)选择相当数量的单源的亚科分类群,如此对于被子植物的高阶分类极有为用。但对于此分类群的正式分类处理,与予以种系发生学上的命名实则不同,命名上当时仍存在诸多争...
查看全文
被子植物APGII分类法
基本分支主要的大分类群之建立,由于未有确定的证据,目以上分类群多采用一般性的名称(非学名)作为暂时性的分类。基本分支如下:被子植物angiosperms:木兰分支magnoliids单子叶植物分支monocots鸭跖草分支commelinids真双子叶植物分支eudicots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coreeudicots蔷薇分支rosidsI类真蔷薇分支eurosidsIII类真蔷薇分支eurosidsII菊分支asteridsI类真菊分支euasteridsIII类真菊分支euasteridsII分支被子植物分支angiosperms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莼菜科Cabombaceae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八角茴香科...
查看全文
被子植物APGIII分类法
分类概要在APGIII分类法中,无油樟目、睡莲目及木兰藤目形成了被子植物的基底旁系群,而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及真双子叶植物则形成了被子植物的核心类群,其中金粟兰目及金鱼藻目各别是木兰类及真双子叶植物的旁系群。在单子叶植物之下,鸭跖草类植物成为了其核心类群,而在真双子叶植物之下,蔷薇类及菊类则是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其中,蔷薇类的核心类群主要由豆类植物(即APGII里的真蔷薇I)及锦葵类植物(真蔷薇II)组成;菊类的核心则由唇形类(真菊I)及桔梗类(真菊II)植物组成。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如下:被子植物angiosperm支序分类表APG是依据基因亲缘关系将被子植物分类,每个分类单位都是一个单系群,被子植物各分支的关系如下,部分地位未定的科(属于真双子叶植物)未在此列出:科目分类被子植物angiosperm†无油樟目AmborellalesMelikyan,A.V.Bobrov&...
查看全文
被子植物相关标签
植物的性
传粉
植物
植物分类学
被子植物
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