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被子植物APG III分类法

2020-10-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84
转发:1
评论:0
分类概要在APGIII分类法中,无油樟目、睡莲目及木兰藤目形成了被子植物的基底旁系群,而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及真双子叶植物则形成了被子植物的核心类群,其中金粟兰目及金鱼藻目各别是木兰类及真双子叶植物的旁系群。在单子叶植物之下,鸭跖草类植物成为了其核心类群,而在真双子叶植物之下,蔷薇类及菊类则是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其中,蔷薇类的核心类群主要由豆类植物(即APGII里的真蔷薇I)及锦葵类植物(真蔷薇II)组成;菊类的核心则由唇形类(真菊I)及桔梗类(真菊II)植物组成。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如下:被子植物angiosperm支序分类表APG是依据基因亲缘关系将被子植物分类,每个分类单位都是一个单系群,被子植物各分支的关系如下,部分地位未定的科(属于真双子叶植物)未在此列出:科目分类被子植物angiosperm†无油樟目AmborellalesMelikyan,A.V.Bobrov&...

分类概要

在APG III分类法中,无油樟目、睡莲目及木兰藤目形成了被子植物的基底旁系群,而木兰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及真双子叶植物则形成了被子植物的核心类群,其中金粟兰目及金鱼藻目各别是木兰类及真双子叶植物的旁系群。

在单子叶植物之下,鸭跖草类植物成为了其核心类群,而在真双子叶植物之下,蔷薇类及菊类则是核心真双子叶植物最主要的两大分支。其中,蔷薇类的核心类群主要由豆类植物(即APG II里的真蔷薇I)及锦葵类植物(真蔷薇II)组成;菊类的核心则由唇形类(真菊I)及桔梗类(真菊II)植物组成。

被子植物的主要分类如下:

被子植物angiosperm

支序分类表

APG是依据基因亲缘关系将被子植物分类,每个分类单位都是一个单系群,被子植物各分支的关系如下,部分地位未定的科(属于真双子叶植物)未在此列出:

科目分类

被子植物angiosperm

†无油樟目Amborellales Melikyan, A.V.Bobrov & Zaytzeva (1999)

†睡莲目NymphaealesSalisb.ex Bercht. &J.Presl(1820)

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Takht.ex Reveal (1992)

†金粟兰目ChloranthalesR.Br.(1835) - 很可能是木兰类的旁系群

木兰类植物magnoliids

白桂皮目CanellalesCronquist(1957)

樟目Laurales Juss. ex Bercht. &J.Presl(1820)

木兰目Magnoli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胡椒目Piperales Bercht. &J.Presl(1820)

单子叶植物monocots

菖蒲目Acorales Link (1835)

泽泻目AlismatalesR.Br.ex Bercht. &J.Presl(1820)

†无叶莲目PetrosavialesTakht.(1997)

薯蓣目DioscorealesR.Br.(1835)

露兜树目PandanalesR.Br.ex Bercht. &J.Presl(1820)

百合目LilialesPerleb(1826)

天门冬目Asparagales Link (1829)

鸭跖草类植物commelinids

多须草科DasypogonaceaeDumort.(1829)(保留多须草目 Dasypogonales Doweld,可能与其它目合并)

棕榈目Arecales Bromhead (1840)

鸭趾草目CommelinalesMirb.ex Bercht. &J.Presl(1820)

禾本目Poales Small (1903)

姜目ZingiberalesGriseb.(1854)

真双子叶植物的可能旁系群

金鱼藻目Ceratophyllales Link (1829)

真双子叶植物eudicots

毛茛目Ranunculales Juss. ex Bercht. &J.Presl(1820)

清风藤科SabiaceaeBlume(1851), nom. cons.(可能置于山龙眼目Proteales)

山龙眼目Prote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昆栏树目TrochodendralesTakht.exCronquist(1981)

†黄杨目BuxalesTakht.ex Reveal (1996)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core eudicots

洋二仙草目GunneralesTakht.ex Reveal (1992)

五桠果科DilleniaceaeSalisb.(1807), nom. cons.(地位未定,五桠果目DillenialesDC.ex Bercht. &J.Presl保留)

虎耳草目Saxifragales Bercht. &J.Presl(1820)

†智利藤目Berberidopsidales Doweld (2001)

檀香目SantalalesR.Br.ex Bercht. &J.Presl(1820)

石竹目Caryophyll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蔷薇类植物rosids

†葡萄目Vit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豆类植物fabids

†蒺藜目Zygophyllales Link (1829)

卫矛目Celastrales Link (1829)

酢浆草目Oxalidales Bercht. &J.Presl(1820)

金虎尾目Malpighi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葫芦目Cucurbit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豆目Fabales Bromhead (1838)

壳斗目FagalesEngl.(1892)

蔷薇目Rosales Bercht. &J.Presl(1820)

锦葵类植物malvids

牻牛儿苗目Gerani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桃金娘目Myrt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燧体木目CrossosomatalesTakht.ex Reveal (1993)

†美洲苦木目Picramniales Doweld (2001)

†十齿花目Huerteales Doweld (2001)

十字花目Brassicales Bromhead (1838)

锦葵目Malv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无患子目Sapind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菊类植物asterids

山茱萸目Cornales Link. (1829)

杜鹃花目Ericales Bercht. &J.Presl(1820)

唇形类植物lamiids

§*紫草科BoraginaceaeJuss.(1789), nom. cons.(包含单柱花科HoplestigmataceaeGilg, nom. cons.)

二歧草科Vahliaceae Dandy (1959)

茶茱萸科Icacinaceae Miers (1851), nom. cons.

管花木科Metteniusaceae H.Karst. ex Schnizl. (1860–1870)

五蕊茶科Oncothecaceae Kobuski ex Airy Shaw (1965)

绞木目GarryalesLindl.(1835)

龙胆目Gentian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唇形目Lamiales Bromhead (1838)

茄目Solan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桔梗类植物campanulids

冬青目Aquifoliales Senft (1856)

菊目Asterales Link (1829)

†南鼠刺目EscallonialesR.Br.(1835)

†鳞叶树目BrunialesDumort.(1829)

†盔瓣花目ParacryphialesTakht.ex Reveal (1992)

川续断目DipsacalesJuss.ex Bercht. &J.Presl(1820)

伞形目ApialesNakai(1930)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离花科Apodanthaceae Takhtajan(共三属,2010年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证明本科属于葫芦目。)

锁阳科CynomoriaceaeEndl.exLindl.(1833), nom. cons.(今属虎耳草目)

胶蘼属Gumillea Ruiz & Pav.

枇藤属Petenaea Lundell(可能属于锦葵目)

尼科巴缨花属Nicobariodendron(可能属于卫矛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被子植物APGII分类法
基本分支主要的大分类群之建立,由于未有确定的证据,目以上分类群多采用一般性的名称(非学名)作为暂时性的分类。基本分支如下:被子植物angiosperms:木兰分支magnoliids单子叶植物分支monocots鸭跖草分支commelinids真双子叶植物分支eudicots核心真双子叶植物分支coreeudicots蔷薇分支rosidsI类真蔷薇分支eurosidsIII类真蔷薇分支eurosidsII菊分支asteridsI类真菊分支euasteridsIII类真菊分支euasteridsII分支被子植物分支angiosperms无油樟科Amborellaceae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睡莲科Nymphaeaceae+莼菜科Cabombaceae木兰藤目Austrobaileyales木兰藤科Austrobaileyaceae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八角茴香科...
· 被子植物APG分类法
背景1970年代之后,被子植物的分类系统似乎到达一个稳定的状态,借助于新技术从事传统的分类学研究,并由于此类资料的大量累积,当时仍极为常用的克朗奎斯特分类系统(ArthurJohnCronquist,1919年3月19日-1992年3月22日)及塔赫塔江分类系统(ArmenTakhtajan:1910年6月10日-2009年11月13日)系统渐渐显得过时。加上当时许多研究,涉及了分子技术的引用,为许多分类群提供了明确的种系发生学上的数据。即使亚美因·塔赫塔江亦投注极大的心力于其系统的完善,但被子植物分类学上一个新的种系发生学的面相应被重新提出,尤其针对科与目等高阶分类群的分类。植物种系发生学组于是提出此APG系统。方法APG(1998年)选择相当数量的单源的亚科分类群,如此对于被子植物的高阶分类极有为用。但对于此分类群的正式分类处理,与予以种系发生学上的命名实则不同,命名上当时仍存在诸多争...
· 被子植物
特征花开花植物的花朵是其和其他种子植物间最显著的不同。花朵让开花植物能够有更广阔的演化关系,且延展了其生态上的利基,以致能使开花植物在陆地上的生态系中称霸。含有两对花粉囊的雄蕊开花植物的雄蕊比起和其相对应的裸子植物的器官要轻小的多,且随着时间使花朵更具多样性,因其对不同特定的授粉方式的适应能力,如某些特殊的授粉媒介。雄蕊亦随着时间演化出了防止自体授粉的机制,更增加了其多样性,让开花植物有着更多的优势。缩小的雄体开花植物雄体的缩小可能是演化来减少其由授粉(即花粉到达母株)至进入子房受精的时间缩短。在裸子植物中,受精的时间可能长达一年之久,而开花植物则可以在授粉后的很短时间内开始其受精的程序。这使得开花植物能够比裸子植物以极快的速度来产生种子。紧密地包围着胚珠的心皮(心皮和其他补助部分可能会变为果实)被子植物紧密的心皮允许其去适应不同的授粉方式,且避免其自体授精的发生,因此维持其多样性的续增。...
· 生物分类法
现代发展尽管林奈当时对生物分类只是为了方便鉴别,现在人们已经广泛赞同分类应反映出达尔文关于共同祖先的原则。随着1960年代支序分类(cladistics)或称分支学说(cladism)的出现,一个分类单元被定位在演化树的某个位置。如果一个分类单元包括且仅包括某一个共同祖先的所有后代,称其为单系群(monophyly);相对应的,若该单元包括其共同祖先,但未包括其所有后代,则称之为并系群(paraphyly);若该分类不包括其最近共同祖先,则称之为复系群(polyphyly)。根据分支学说,一个自然分类应该是单系群而非并系或复系。目前正在计划一种新的命名法,称做PhyloCode,用来处理演化支(clade)而非分类单元(拉丁文taxon,复数taxa)。现在仍不清楚,这种新的命名法能否和其它的命名法则并存。比较新的分类法中,域或称总界是最高的单元。三域系统最初被创立于1990年,此后逐渐被...
· 四部分类法
历史由刘向刘歆编订的《七略》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奠定了中国目录学的基础。随后又出现了由班固父子所著的《汉书艺文志》,王俭的《七志》及刘歆的《七录》等六分法目录。六分法是指将图书分成六类,并且另外加上一个总录的图书分类方法。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的年代,但图书事业则由于文化发展而有所发展。当时不仅有外来的佛经译书,在文史方面如五言诗、乐府诗、文学批评著作、起居注、地方志和氏族谱等等,在数量上都有所增多,需要搜集整理。同时,史部书籍数量的增多,特别是私家传的野史、地方志、氏族谱等史籍的数量大增而兵书由于没有怎么增加,反而由于政局动荡已有部分失传便造成了分类时数量上的不平衡(六艺略中的史籍数量超越了兵书略),再用原先的分类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就这样四部分类法逐渐形成。西晋秘书监荀勖在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整理编目所成的《中经》的基础上,编著了一部新的典籍目录——《中经新簿》(《晋中经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