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宋朝 宋灭北汉之战

宋灭北汉之战

宋灭北汉之战,是北宋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发动的,针对中原国家的最后一场统一战争。战役于当年结束,最终以北汉灭亡告终,该战役同时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乾德二年(964年),北汉与后蜀相结,企图夹攻宋朝,宋太祖遂于平蜀之后征伐北汉。宋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领兵亲征,败辽朝援兵,引汾水灌北汉都城太原(今属山西),不克。开宝九年,太祖再命党进、潘美等分道攻太原,辽兵来援,会太祖卒,太宗遂令班师。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初,宋太宗领兵亲征,派潘美等四将分四路进攻。三月,宋兵在白马岭(今山西孟县东北)大败辽朝援兵。四月,宋兵各路围攻太原。不久,北汉主刘继元出城降宋。

宋灭北汉之战简介资料
北汉全境
979年
979 年
北汉后主投降,北汉灭亡,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宋灭北汉之战相关文献
忽必烈灭宋之战
忽必烈灭宋之战,蒙古至元五年至十六年(南宋咸淳四年至祥兴二年,1268年―1279年),在蒙
查看全文
宋灭北汉之战
宋灭北汉之战,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至五月,在北宋统一战争中,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
查看全文
宋灭北汉之战
战役背景后周枢密使郭威“篡夺”后汉建立后周,直接导致了北汉的建立,这也使得北汉和后周之间的关系非常恶劣,北汉和辽朝对后周的出兵间接导致了陈桥兵变的发生。北宋建立后,和北汉之间的摩擦也一直不断。开宝二年(969年),在灭亡后蜀之后,太祖赵匡胤开始了北宋第一次大规模针对北汉的战争。此次战争中,宋军掘开汾河,用河水灌太原城,却由于对水淹战术不了解,并没有成功用水攻克城防。加上屯兵地点很失误地选择在了甘草地中,导致士兵当中出现了严重的腹泻,以至于严重影响了军队作战,赵匡胤不得已下令撤军,不过却撤走了太原城周边万余户居民。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冬天,宋军在与北汉接壤的晋、潞、邢、洺、镇、冀等州囤积兵粮,并且大量铸造攻城工具。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赵光义利用施压等方式,迫使吴越国王钱俶和平海军节度使陈洪进献地归降。此时整个中原地区,除了被辽控制的绝大部分幽云十六州地区之外,只剩下了北汉一国不
查看全文
宋灭南唐之战
战役背景开宝四年(971年),北宋灭掉南汉,彻底平息了湖南南部的边患问题。此时的北宋版图的周边的中原国家除了北部的北汉之外,其余所有的势力都位于北宋的东南方。开宝五年(972年)闰二月,北宋用反间计,让南唐君主李煜赐死了南唐南都留守兼侍中林仁肇。开宝六年(973年)四月,宋太祖赵匡胤派遣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以修著天下图经为名,从李煜处获取了涵盖南唐十九个州的兵力部署、人口分布等情报。开宝七年(974年)七月,南唐人樊若水科举不中,上书南唐朝廷言事,也没有回音,于是决定投奔北宋。他利用丝绳和一条小船,在长江采石矶段反复度量江面宽度,计算出最终结果后,将计算结果和自己关于攻取南唐的计策一并上报北宋朝廷。赵匡胤在得到数据后,给了樊若水院试的机会,赐进士,并且授予舒州团练推官,将其家人接往北宋。后来又加封樊若水赞善大夫,在荆湖之地,依照樊若水的计策建造了数千艘黄黑龙船。当年九月,北宋派大臣李穆...
查看全文
宋灭南汉之战
战争背景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宋太祖赵匡胤调任时任泰州团练使的潘美前往潭州担任防御使。南汉屡次派兵袭扰桂阳及江华等地,潘美成功平息边患,并于次年攻陷南汉占领的郴州。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后蜀灭亡,北宋尽取后蜀之地,并于当年十一月消灭了后蜀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并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算清了王全斌等人在蜀地的不法行为,暂时安定了蜀地。这使北宋得以拥有更多的精力整顿军力。乾德三年,南汉君主刘鋹听信谗言,将自己于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所封的招讨使邵廷琄赐死。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南唐君主李煜派遣使者龚慎仪前往南汉,将自己所写的劝南汉向北宋称臣的书信交给刘鋹。刘鋹得到书信之后非常生气,将龚慎仪囚禁起来,并通过驿站传书给李煜,书信中所用措辞极为不尊敬。李煜把刘鋹传来的书信直接呈递给宋太祖,宋太祖于是开始着手准备讨伐南汉。战前准备北宋开宝三年九月,宋太祖以潘美、尹崇珂、王继勋...
查看全文
宋灭北汉之战相关标签
10世纪中国战争
北宋历史事件
山西历次战争与战役
北汉军事
970年代中国军事
979年
北宋战争
全战争Allwar
家族谱大览
宋氏宗谱 [7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4[1915]修. 52册 : 世系图. 注 : 督修宋葆堃,号敬斋 ; 宋嗣昌,号栋臣. 总理宋明祥,号少玉 ; 宋民曾,号正明. 监修宋朗宏,号仁山. 注 : 自3世以来列为八分. 此谱缺卷1, 内容 : 八分1-10世系. 受姓祖 : (周) 宋启, 受封于宋, 后遂以国为姓.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宋寿山 ; 与兄宋朝二. 自饶州瓦屑坝同迁黄冈. 大观南分祖(3世) : 宋拔贡. 大观北分祖(6世) : 宋道晖. 生子二 : 宋伯凤 ; 宋伯鸾. 淮南分祖 : 宋道干(6世) ; 宋伯福(7世). 甲戌分祖(6世) : 宋道淮(彦魁公之子) ; 宋道英 ; 宋道昶(皆彦清公之子). 思齐分祖(4世) : 宋思齐. 为三官公长子. 生子三: 宋彦和 ; 宋彦才 ; 宋彦邦. 龙化分祖(4世) : 宋思善. 忠恕分祖(7世) : 宋伯忠 ; 宋伯恕. 皆为道节公之子,彦苍公之孙. 忠公传大梓, 大万, 大元, 大俊. 恕公传大杰, 大正, 大儒. 老寨分祖(5世) : 宋彦柯. 纪宜分派下支祖(11世) : 宋良辅,字名世 ; 宋良辂,字名都 ; 宋良用 ; 宋胜轻. 派行(22-37世) : 崇德宣闻 永传后绪 象贤继美 代衍前辉.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谱序题 : 宋氏四修宗谱.
浏览:0
宋氏宗谱 [7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4[1915]修. 52册 : 世系图. 注 : 督修宋葆堃,号敬斋 ; 宋嗣昌,号栋臣. 总理宋明祥,号少玉 ; 宋民曾,号正明. 监修宋朗宏,号仁山. 注 : 自3世以来列为八分. 此谱缺卷1, 内容 : 八分1-10世系. 受姓祖 : (周) 宋启, 受封于宋, 后遂以国为姓.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宋寿山 ; 与兄宋朝二. 自饶州瓦屑坝同迁黄冈. 大观南分祖(3世) : 宋拔贡. 大观北分祖(6世) : 宋道晖. 生子二 : 宋伯凤 ; 宋伯鸾. 淮南分祖 : 宋道干(6世) ; 宋伯福(7世). 甲戌分祖(6世) : 宋道淮(彦魁公之子) ; 宋道英 ; 宋道昶(皆彦清公之子). 思齐分祖(4世) : 宋思齐. 为三官公长子. 生子三: 宋彦和 ; 宋彦才 ; 宋彦邦. 龙化分祖(4世) : 宋思善. 忠恕分祖(7世) : 宋伯忠 ; 宋伯恕. 皆为道节公之子,彦苍公之孙. 忠公传大梓, 大万, 大元, 大俊. 恕公传大杰, 大正, 大儒. 老寨分祖(5世) : 宋彦柯. 纪宜分派下支祖(11世) : 宋良辅,字名世 ; 宋良辂,字名都 ; 宋良用 ; 宋胜轻. 派行(22-37世) : 崇德宣闻 永传后绪 象贤继美 代衍前辉.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谱序题 : 宋氏四修宗谱.
浏览:0
宋氏宗谱 [7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4[1915]修. 52册 : 世系图. 注 : 督修宋葆堃,号敬斋 ; 宋嗣昌,号栋臣. 总理宋明祥,号少玉 ; 宋民曾,号正明. 监修宋朗宏,号仁山. 注 : 自3世以来列为八分. 此谱缺卷1, 内容 : 八分1-10世系. 受姓祖 : (周) 宋启, 受封于宋, 后遂以国为姓.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宋寿山 ; 与兄宋朝二. 自饶州瓦屑坝同迁黄冈. 大观南分祖(3世) : 宋拔贡. 大观北分祖(6世) : 宋道晖. 生子二 : 宋伯凤 ; 宋伯鸾. 淮南分祖 : 宋道干(6世) ; 宋伯福(7世). 甲戌分祖(6世) : 宋道淮(彦魁公之子) ; 宋道英 ; 宋道昶(皆彦清公之子). 思齐分祖(4世) : 宋思齐. 为三官公长子. 生子三: 宋彦和 ; 宋彦才 ; 宋彦邦. 龙化分祖(4世) : 宋思善. 忠恕分祖(7世) : 宋伯忠 ; 宋伯恕. 皆为道节公之子,彦苍公之孙. 忠公传大梓, 大万, 大元, 大俊. 恕公传大杰, 大正, 大儒. 老寨分祖(5世) : 宋彦柯. 纪宜分派下支祖(11世) : 宋良辅,字名世 ; 宋良辂,字名都 ; 宋良用 ; 宋胜轻. 派行(22-37世) : 崇德宣闻 永传后绪 象贤继美 代衍前辉.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谱序题 : 宋氏四修宗谱.
浏览:0
宋氏宗谱 [7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4[1915]修. 52册 : 世系图. 注 : 督修宋葆堃,号敬斋 ; 宋嗣昌,号栋臣. 总理宋明祥,号少玉 ; 宋民曾,号正明. 监修宋朗宏,号仁山. 注 : 自3世以来列为八分. 此谱缺卷1, 内容 : 八分1-10世系. 受姓祖 : (周) 宋启, 受封于宋, 后遂以国为姓.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宋寿山 ; 与兄宋朝二. 自饶州瓦屑坝同迁黄冈. 大观南分祖(3世) : 宋拔贡. 大观北分祖(6世) : 宋道晖. 生子二 : 宋伯凤 ; 宋伯鸾. 淮南分祖 : 宋道干(6世) ; 宋伯福(7世). 甲戌分祖(6世) : 宋道淮(彦魁公之子) ; 宋道英 ; 宋道昶(皆彦清公之子). 思齐分祖(4世) : 宋思齐. 为三官公长子. 生子三: 宋彦和 ; 宋彦才 ; 宋彦邦. 龙化分祖(4世) : 宋思善. 忠恕分祖(7世) : 宋伯忠 ; 宋伯恕. 皆为道节公之子,彦苍公之孙. 忠公传大梓, 大万, 大元, 大俊. 恕公传大杰, 大正, 大儒. 老寨分祖(5世) : 宋彦柯. 纪宜分派下支祖(11世) : 宋良辅,字名世 ; 宋良辂,字名都 ; 宋良用 ; 宋胜轻. 派行(22-37世) : 崇德宣闻 永传后绪 象贤继美 代衍前辉.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谱序题 : 宋氏四修宗谱.
浏览:0
宋氏宗谱 [7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4[1915]修. 52册 : 世系图. 注 : 督修宋葆堃,号敬斋 ; 宋嗣昌,号栋臣. 总理宋明祥,号少玉 ; 宋民曾,号正明. 监修宋朗宏,号仁山. 注 : 自3世以来列为八分. 此谱缺卷1, 内容 : 八分1-10世系. 受姓祖 : (周) 宋启, 受封于宋, 后遂以国为姓.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宋寿山 ; 与兄宋朝二. 自饶州瓦屑坝同迁黄冈. 大观南分祖(3世) : 宋拔贡. 大观北分祖(6世) : 宋道晖. 生子二 : 宋伯凤 ; 宋伯鸾. 淮南分祖 : 宋道干(6世) ; 宋伯福(7世). 甲戌分祖(6世) : 宋道淮(彦魁公之子) ; 宋道英 ; 宋道昶(皆彦清公之子). 思齐分祖(4世) : 宋思齐. 为三官公长子. 生子三: 宋彦和 ; 宋彦才 ; 宋彦邦. 龙化分祖(4世) : 宋思善. 忠恕分祖(7世) : 宋伯忠 ; 宋伯恕. 皆为道节公之子,彦苍公之孙. 忠公传大梓, 大万, 大元, 大俊. 恕公传大杰, 大正, 大儒. 老寨分祖(5世) : 宋彦柯. 纪宜分派下支祖(11世) : 宋良辅,字名世 ; 宋良辂,字名都 ; 宋良用 ; 宋胜轻. 派行(22-37世) : 崇德宣闻 永传后绪 象贤继美 代衍前辉.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谱序题 : 宋氏四修宗谱.
浏览:0
宋氏宗谱 [76卷首1卷]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敦睦堂, 民国4[1915]修. 52册 : 世系图. 注 : 督修宋葆堃,号敬斋 ; 宋嗣昌,号栋臣. 总理宋明祥,号少玉 ; 宋民曾,号正明. 监修宋朗宏,号仁山. 注 : 自3世以来列为八分. 此谱缺卷1, 内容 : 八分1-10世系. 受姓祖 : (周) 宋启, 受封于宋, 后遂以国为姓. 始迁祖(1世) : (元明之际) 宋寿山 ; 与兄宋朝二. 自饶州瓦屑坝同迁黄冈. 大观南分祖(3世) : 宋拔贡. 大观北分祖(6世) : 宋道晖. 生子二 : 宋伯凤 ; 宋伯鸾. 淮南分祖 : 宋道干(6世) ; 宋伯福(7世). 甲戌分祖(6世) : 宋道淮(彦魁公之子) ; 宋道英 ; 宋道昶(皆彦清公之子). 思齐分祖(4世) : 宋思齐. 为三官公长子. 生子三: 宋彦和 ; 宋彦才 ; 宋彦邦. 龙化分祖(4世) : 宋思善. 忠恕分祖(7世) : 宋伯忠 ; 宋伯恕. 皆为道节公之子,彦苍公之孙. 忠公传大梓, 大万, 大元, 大俊. 恕公传大杰, 大正, 大儒. 老寨分祖(5世) : 宋彦柯. 纪宜分派下支祖(11世) : 宋良辅,字名世 ; 宋良辂,字名都 ; 宋良用 ; 宋胜轻. 派行(22-37世) : 崇德宣闻 永传后绪 象贤继美 代衍前辉. 散居地 : 湖北省黄冈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版心题, 及卷端题编目. 谱序题 : 宋氏四修宗谱.
浏览: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