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根本佛教

根本佛教

根本佛教,由日本佛教研究学者所提出的佛教史分期法,主要指释迦牟尼在世时期,以及这段时间的佛教。认为公元前五百年在古印度示现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时间订为后世佛弟子第一次结集佛所说法的内容范围的佛教。这个概念经常与原始佛教或初期佛教混用。

根本佛教相关文献
藏文化—藏传佛教噶当派—噶当派的根本知见
藏文化—藏传佛教噶当派—噶当派的根本知见,(一)根本知见1)融合中观、唯识知见噶当派的根本知见属大乘中观宗,同时摄唯识
查看全文
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的传流汉传佛教中国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一般沿袭旧说,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中原。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始于松赞干布时期,由毗俱底公主自尼泊尔和唐朝文成公主自中国中原将佛教传入西藏。在赤松德赞时期,印度佛教僧侣寂护将印度佛教及随瑜伽行自续派传入西藏。莲花生大师来到西藏,制服本地原始苯教,同时也接受了部分苯教内容,逐渐建立了密教的基础。藏传佛教经过朗达玛灭佛运动的破
查看全文
北传佛教
分类北传佛教其下有:汉传佛教藏传佛教日本佛教南传佛教现今主要以上座部佛教为主。历史
查看全文
根本分裂
历史记载佛教僧团分裂的开始为大众部与上座部的分裂,所以又称为“根本分裂”。这是各部派共有的传说,但是根本分裂发生的原因与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主要分为三种:根据律藏记载,学者认为根本分裂发生在七百集结之后,主要是因为对于戒律看法不同。根据南传佛教《岛史》的传说,根本分裂发生在七百集结时,是反对七百结集的大众部自行对经律的大结集导致的。源自说一切有部的传说,根本分裂发生在阿育王时,因为大天五事而引起。源于大众部的律分五部传说。七百集结在佛陀涅槃之后百年,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王(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上座长老,至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或吠舍离结集),会中做出决议,认为吠舍离比丘僧团在执行戒律时的十种做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根据现存的所有律藏,各部派律藏皆记录了七百集结的结论,包括大众部的《摩诃僧祗律》。...
查看全文
根本佛教
根本佛教之主张内涵1910年日本著名佛教学者姊崎正治出版《根本佛教》,首次使用根本佛教之词,根本一词,可能源自于梵文:mūla。这时期由佛陀直传教义给佛家弟子,内容多为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法数。根本佛教止于第一次结集的完成。从根本佛教到佛灭后的三十年之间则称为原始佛教,另一说原始佛教止于部派佛教的形成,可以视为根本佛教的变迁,但在大体还能保持佛世时的原始状态。赤沼智善《原始佛教之研究》:“根本佛教,是释尊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是由释尊入涅槃至阿育王之百年间的佛教。”西义雄《原始佛教之般若研究》︰“原始佛教资料的最古层之佛说,或视为世尊所说,总称之为‘根本佛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始,由佛灭后以至于部派分立以前,亦即阿育王在世时代为止,称为‘原始佛教’。”参考条目原始佛教
查看全文
根本佛教相关标签
佛教历史
家族谱大览
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根本堂, 民国36[1947]年四修. 存47册: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受姓祖: 皋陶. 为唐虞理官,因以为姓. 后理征偕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得全,改理为李. 吉水祖: (唐) 李晟,字良器,行干一,号惺亭,为西平郡祖忠武王. 起家于山西太原,后迁豫章. 邵阳始迁祖: (元明之际) 李民钦,行彝六,字文思,号敬庵. 为晟公24世孙. 元顺帝年迁邵阳县潭府. 始祖(1世): (明) 李元生. 为民钦公之子. 元生公派下支祖(3世): (明) 李友全,字芳洲 ; 李友金,字清洲 ; 李友令,字义洲. 友全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河,字海会 ; 李景智,字慧泉. 友金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泰,字和会. 友令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彬,字文会 ; 李景卫,字逊中 ; 李景朝,字仲笏. 班行诗(3世起): 友景子大志原思 永定安邦兴万载 元成振士传忠孝 显祖荣宗尚佐朝 文章达宪永世泽 凤起云联德懋时 璧藻翠华春臻灿 天锡纯昌历代长 教育英才崇圣学 家齐国治庆明良 笃培深厚恢先绪 贻谋藏翼自增光. 注: 主修李孝荣,字端斋 ; 督修李振期,字镜堂. 注: 此谱不全. 缺卷9, 15, 23, 27, 30, 34, 41, 49. 散居地: 湖南省邵阳县, 及新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邵阳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浏览:100
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根本堂, 民国36[1947]年四修. 存47册: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受姓祖: 皋陶. 为唐虞理官,因以为姓. 后理征偕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得全,改理为李. 吉水祖: (唐) 李晟,字良器,行干一,号惺亭,为西平郡祖忠武王. 起家于山西太原,后迁豫章. 邵阳始迁祖: (元明之际) 李民钦,行彝六,字文思,号敬庵. 为晟公24世孙. 元顺帝年迁邵阳县潭府. 始祖(1世): (明) 李元生. 为民钦公之子. 元生公派下支祖(3世): (明) 李友全,字芳洲 ; 李友金,字清洲 ; 李友令,字义洲. 友全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河,字海会 ; 李景智,字慧泉. 友金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泰,字和会. 友令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彬,字文会 ; 李景卫,字逊中 ; 李景朝,字仲笏. 班行诗(3世起): 友景子大志原思 永定安邦兴万载 元成振士传忠孝 显祖荣宗尚佐朝 文章达宪永世泽 凤起云联德懋时 璧藻翠华春臻灿 天锡纯昌历代长 教育英才崇圣学 家齐国治庆明良 笃培深厚恢先绪 贻谋藏翼自增光. 注: 主修李孝荣,字端斋 ; 督修李振期,字镜堂. 注: 此谱不全. 缺卷9, 15, 23, 27, 30, 34, 41, 49. 散居地: 湖南省邵阳县, 及新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邵阳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浏览:100
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根本堂, 民国36[1947]年四修. 存47册: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受姓祖: 皋陶. 为唐虞理官,因以为姓. 后理征偕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得全,改理为李. 吉水祖: (唐) 李晟,字良器,行干一,号惺亭,为西平郡祖忠武王. 起家于山西太原,后迁豫章. 邵阳始迁祖: (元明之际) 李民钦,行彝六,字文思,号敬庵. 为晟公24世孙. 元顺帝年迁邵阳县潭府. 始祖(1世): (明) 李元生. 为民钦公之子. 元生公派下支祖(3世): (明) 李友全,字芳洲 ; 李友金,字清洲 ; 李友令,字义洲. 友全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河,字海会 ; 李景智,字慧泉. 友金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泰,字和会. 友令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彬,字文会 ; 李景卫,字逊中 ; 李景朝,字仲笏. 班行诗(3世起): 友景子大志原思 永定安邦兴万载 元成振士传忠孝 显祖荣宗尚佐朝 文章达宪永世泽 凤起云联德懋时 璧藻翠华春臻灿 天锡纯昌历代长 教育英才崇圣学 家齐国治庆明良 笃培深厚恢先绪 贻谋藏翼自增光. 注: 主修李孝荣,字端斋 ; 督修李振期,字镜堂. 注: 此谱不全. 缺卷9, 15, 23, 27, 30, 34, 41, 49. 散居地: 湖南省邵阳县, 及新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邵阳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浏览:100
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根本堂, 民国36[1947]年四修. 存47册: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受姓祖: 皋陶. 为唐虞理官,因以为姓. 后理征偕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得全,改理为李. 吉水祖: (唐) 李晟,字良器,行干一,号惺亭,为西平郡祖忠武王. 起家于山西太原,后迁豫章. 邵阳始迁祖: (元明之际) 李民钦,行彝六,字文思,号敬庵. 为晟公24世孙. 元顺帝年迁邵阳县潭府. 始祖(1世): (明) 李元生. 为民钦公之子. 元生公派下支祖(3世): (明) 李友全,字芳洲 ; 李友金,字清洲 ; 李友令,字义洲. 友全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河,字海会 ; 李景智,字慧泉. 友金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泰,字和会. 友令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彬,字文会 ; 李景卫,字逊中 ; 李景朝,字仲笏. 班行诗(3世起): 友景子大志原思 永定安邦兴万载 元成振士传忠孝 显祖荣宗尚佐朝 文章达宪永世泽 凤起云联德懋时 璧藻翠华春臻灿 天锡纯昌历代长 教育英才崇圣学 家齐国治庆明良 笃培深厚恢先绪 贻谋藏翼自增光. 注: 主修李孝荣,字端斋 ; 督修李振期,字镜堂. 注: 此谱不全. 缺卷9, 15, 23, 27, 30, 34, 41, 49. 散居地: 湖南省邵阳县, 及新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邵阳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浏览:100
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根本堂, 民国36[1947]年四修. 存47册: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受姓祖: 皋陶. 为唐虞理官,因以为姓. 后理征偕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得全,改理为李. 吉水祖: (唐) 李晟,字良器,行干一,号惺亭,为西平郡祖忠武王. 起家于山西太原,后迁豫章. 邵阳始迁祖: (元明之际) 李民钦,行彝六,字文思,号敬庵. 为晟公24世孙. 元顺帝年迁邵阳县潭府. 始祖(1世): (明) 李元生. 为民钦公之子. 元生公派下支祖(3世): (明) 李友全,字芳洲 ; 李友金,字清洲 ; 李友令,字义洲. 友全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河,字海会 ; 李景智,字慧泉. 友金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泰,字和会. 友令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彬,字文会 ; 李景卫,字逊中 ; 李景朝,字仲笏. 班行诗(3世起): 友景子大志原思 永定安邦兴万载 元成振士传忠孝 显祖荣宗尚佐朝 文章达宪永世泽 凤起云联德懋时 璧藻翠华春臻灿 天锡纯昌历代长 教育英才崇圣学 家齐国治庆明良 笃培深厚恢先绪 贻谋藏翼自增光. 注: 主修李孝荣,字端斋 ; 督修李振期,字镜堂. 注: 此谱不全. 缺卷9, 15, 23, 27, 30, 34, 41, 49. 散居地: 湖南省邵阳县, 及新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邵阳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浏览:100
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原书: [出版地不详] : 根本堂, 民国36[1947]年四修. 存47册: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受姓祖: 皋陶. 为唐虞理官,因以为姓. 后理征偕子利贞避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以得全,改理为李. 吉水祖: (唐) 李晟,字良器,行干一,号惺亭,为西平郡祖忠武王. 起家于山西太原,后迁豫章. 邵阳始迁祖: (元明之际) 李民钦,行彝六,字文思,号敬庵. 为晟公24世孙. 元顺帝年迁邵阳县潭府. 始祖(1世): (明) 李元生. 为民钦公之子. 元生公派下支祖(3世): (明) 李友全,字芳洲 ; 李友金,字清洲 ; 李友令,字义洲. 友全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河,字海会 ; 李景智,字慧泉. 友金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泰,字和会. 友令公下房祖(4世): (明) 李景彬,字文会 ; 李景卫,字逊中 ; 李景朝,字仲笏. 班行诗(3世起): 友景子大志原思 永定安邦兴万载 元成振士传忠孝 显祖荣宗尚佐朝 文章达宪永世泽 凤起云联德懋时 璧藻翠华春臻灿 天锡纯昌历代长 教育英才崇圣学 家齐国治庆明良 笃培深厚恢先绪 贻谋藏翼自增光. 注: 主修李孝荣,字端斋 ; 督修李振期,字镜堂. 注: 此谱不全. 缺卷9, 15, 23, 27, 30, 34, 41, 49. 散居地: 湖南省邵阳县, 及新邵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邵阳潭府李氏四修族谱.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