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词条 耶稣会

耶稣会

耶稣会(拉丁语:Societas Iesu,简写为S.J.S.I.)是天主教会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纳爵·罗耀拉与方济·沙勿略、伯铎·法伯尔英语Peter Faber等人共同于巴黎成立,至1540年由教皇保禄三世诏令承认。最初是为了对抗宗教改革的风潮而创立,故在天主教会中属于维新派,重视神学教育、以及向青年族群传教,发愿守贞、神贫,并要求会士对修会和圣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稣会除了协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贫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兴学,他们首先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高中,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培养出的学生除神职人员以外,也大多活跃于西方政界与知识分子阶级,著名者有笛卡儿等。现任教皇方济各即为耶稣会会士,为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皇。

目前耶稣会大约有两万名会士,在超过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难,要受到更长时间的考验。申请入会者可选择成为神父或终身修士,但两者的培育过程相同,不...

耶稣会简介资料
1534
耶稣会相关文献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记忆真的过目不忘吗?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的记忆真的过目不忘吗?,利玛窦在中国时,他过人的记忆力常被他人所称道,许多中国士大夫想要向他学习,于
查看全文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到来,为何西学东渐成效甚微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到来,为何西学东渐成效甚微,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
查看全文
揭开明朝时期的东西君子之会:耶稣会与东林党
耶稣会士到中国后,他们与“东林党”关系非常密切。他们的结合是道德层面的,而非信仰层面。万历二十三年(1595)顾宪成、高攀龙、钱一本的东林讲学。无锡东林书院是宋代杨龟山的讲学遗址。经十年讲学,各方官绅纷纷来此聚会,成为规模,于是重修东林书院。书院在学术上尊程朱,反陆王,用“白鹿洞学规定法程。……阐提性善之旨,以辟阳明子天道证道之失。”但其实书院的宗旨在议政不在论学。黄宗羲《明儒学案·顾宪成》说:“故会中亦多裁量人物,訾议国政。亦冀执政者闻而药之也。天下君子以清议归于东林,庙堂亦有畏忌。”参加东林议政的很多是进士翰林,在中央和地方有盘根错节的势力,他们的舆论构成一股民间政治力量。东林的势力在江南和北京。来华耶稣会士主要也经营这两个地区,而且也正是利用儒家士大夫作传教工具。这样,东林党政治运动和天主教传教运动就很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这方面有历史记录。十七世纪巴尔托利(Bartoli,1608-1
查看全文
1540年9月27日:罗马教皇正式批准耶稣会
1540年9月27日(农历1540年8月27日),罗马教皇正式批准耶稣会。 耶稣会(拉丁原名SocietasJesus,S.J.),为天主教的主要修会之一,又称耶稣连队,1535年8月15日由西班牙罗耀拉的依纳爵(IgnacedeLoyola)为因应当时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成立,获得罗马教廷教宗的许可。 16世纪,由德国发生的宗教
查看全文
利玛窦(公元1552年-1610年,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
利玛窦(公元1552年-1610年,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年-1610年5月11日),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意大利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传教。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王应麟所撰《利子碑记》上说:“万历庚辰有泰西儒士利玛窦,号西泰,友辈数人,航海九万里,观光中国。”利玛窦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的身份,“汉语著述“的方式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人物生平笃爱神学1552年,利玛窦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家里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这里一所耶稣会开办的...
查看全文
耶稣会相关标签
天主教修会
耶稣会
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