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族谱知识

历朝历代的家庙和家祭是什么样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2021-08-0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87
转发:1
评论:0
自魏晋以来,由于统治者对薄葬的倡兴以及对墓前设施的禁止,民间社会对祖先的祭拜地点及其方式渐渐发生转变:那些有权势的官僚贵族多将墓前祭祀改由家庙进行;一般民众则将墓前祭拜改为在家中寝堂进行。晋人卢谌《祭法》谈到:凡祭法,有庙者置之于座;未遑立庙,祭于厅事可也。南朝宋崔凯论衬庙时也讲道:拊祭于祖庙,祭于祖父,以今亡者衬祀之也。以卒哭明日,其辞日:....荐衬事,适尔皇祖某甫以隋衬。....今代皆无庙堂,于客堂设其祖座。这表明这一时期的祭祖主要是庙祭与家祭两种方式。庙祭就是祭祖于家庙。晋代规定,诸侯王及各品级官僚均可设立家庙,“宗庙之设,各有品秩。其标准尚无严格规定,大多参照先秦宗庙之礼;祭祀时间、次数也无严格规定。以设立宗庙为例,比如晋武帝时,中山王司马睦与其兄司马逊并为诸侯,依先秦之礼,司马睦只能以其兄立为大宗,但司马睦却希望能立祢庙。结果引起争论。虞喜在论及此事时说:“今士庶始封之君,尚得...

  自魏晋以来,由于统治者对薄葬的倡兴以及对墓前设施的禁止,民间社会对祖先的祭拜地点及其方式渐渐发生转变:那些有权势的官僚贵族多将墓前祭祀改由家庙进行;一般民众则将墓前祭拜改为在家中寝堂进行。晋人卢谌《祭法》谈到:

  凡祭法,有庙者置之于座;未遑立庙,祭于厅事可也。南朝宋崔凯论衬庙时也讲道:拊祭于祖庙,祭于祖父,以今亡者衬祀之也。以卒哭明日,其辞日: ....荐衬事,适尔皇祖某甫以隋衬。.... 今代皆无庙堂,于客堂设其祖座。这表明这一时期的祭祖主要是庙祭与家祭两种方式。

  庙祭就是祭祖于家庙。晋代规定,诸侯王及各品级官僚均可设立家庙,“宗庙之设,各有品秩。其标准尚无严格规定,大多参照先秦宗庙之礼;祭祀时间、次数也无严格规定。以设立宗庙为例,比如晋武帝时,中山王司马睦与其兄司马逊并为诸侯,依先秦之礼,司马睦只能以其兄立为大宗,但司马睦却希望能立祢庙。结果引起争论。虞喜在论及此事时说:“今士庶始封之君,尚得上祭四代,不拘于嫡,以贵异之, 况已尊同五等,更嫌不得其均用丰礼,并祭四代,所以宠之.”西晋太尉荀觊也因“秩尊,其统宜远”,故“亲庙有四"。

历朝历代的家庙和家祭是什么样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看来设庙往往因事、因人、因时随机而变,没有一定之规。

  一般来说,那些无官无品的平民百姓不得立庙,当然也无法祭先祖于庙堂,只能将家中的厅堂作为祭祖的地点,这也就是所谓的家祭。《晋书皇甫谧传》载皇甫谧著《笃终》,其中涉及家祭时云:

  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含之物,一皆绝之。...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设席以祭,百日而止。临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 今之封树,愚也。若不从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伤。魂而有灵,则冤悲没世,长为恨鬼。王孙之子,可以为诚。死誓难违,幸无改焉!该文否定了汉代以来的墓前祭祖,主张*于家设席以祭”,“不得墓次”:做法是“百日而止。临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过,对家祭的方式没有更为详细的陈述。

  东晋贺循比较详细地论述了当时家祭的情况。其日:今无庙,其仪:于客室设亡者祖座,东向;又为亡者座于北,少退。平明持馔具设及主人之节,皆如卒哭仪。先向祖座拜,次向柑座拜,讫,西面南上伏哭。主人进酌祖座,祝日: ...又酌亡者座,祝曰: ...皆起再拜,伏哭尽哀,复各再拜,以次出。妻妾妇女以次向神座再拜,论,南向东上,异等少退,哭尽哀,各再拜还房。遂彻之。自衬之后,唯朔日月半殷奠而已,其馔如来时仪,即日彻之。由 上可见一般百姓多无庙,无法祭祖先于庙堂。所以祭祖之日,须将祖先牌位置于客室,祭拜完毕再撤去。前引卢谌《祭法》及崔凯之论也说到在“厅事”、“客堂”进行家祭之语。一些虽有官爵尚未立庙者,祭祖之礼也在厅堂进行。如《通典》卷五二《礼十二沿革十二》“未立庙祭议”条云:晋安昌公荀氏《祠制》云:“荀氏进封大国,今祭六代,暂以厅事为祭室。

历朝历代的家庙和家祭是什么样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殷仲堪问庾容: ....依. 《礼》, 祭皆于宗子之家,支子每往助祭耳。又如吾家五等封,乃应有庙。今既无庙,而共家常以厅事为燕尝之所。”自 晋以后,大体遵循以品秩尊贵制定祭祖的权力的做法。“自后齐、后周及隋,其典大抵多依晋仪,然亦时有损益矣。"如北齐武帝河清三年(564)所制定的祭祖制度:

  王及五等开国,执事官、散官从三品已上,皆祀五世。五等散品及执事官、散官正三品从五品已上,祭三世。三品已上,牲用一太牢,五品以下,少牢。执事官正六品已下,从七品已上,祭二世,用特牲。正八品已下,达于庶人,祭于寝,特用特肫。北齐规定,从七品以上官员可以立庙祭祖;正八品以下乃至庶人,祭祖于寝堂。较之晋代更加严密、规范。

  隋代在北周基础上稍有更改:“新制..... 一品已下,五品已上,自制于家,祭其私庙。”进一步将家庙的设置下限定在五品。

  唐代基本继承了隋代的做法,但比前代更为缜密、完善。按照唐《开元礼》的规定,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得以祠家庙,官品不同,家庙的数量、规模也各不相同;六品以至庶民不得立庙,祭祖的场所只能在家中寝堂进行,即“祭祖祢于寝”。《通典》卷四八《礼八沿革八》“诸侯大夫士宗庙"条云:大唐制,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庙;三品以上须兼爵;四品外有始封者,通祠五庙。五品以上,.祠三....六品以下,达于庶人,祭祖祢于正寝。

  从有关史料看,这一规定也确实得到实施。官品不达者,民间社会未见立家庙者。《太平广记》卷一八二《颜摽》载:

  郑侍郎薰主文,举人中有颜摽者,薰误谓是鲁公之后。时徐方未宁,志在激劝忠烈,即以摽为状元。及谢恩日,从容问及庙院,標曰:“摽寒进也,未尝有庙院。”“庙院”,即家庙。颜摽“未尝有庙院”,恰恰说明民间社会对这一规定的遵循。如果官员晋升后达到了立庙标准即可依制立庙,申请核准。如李绅立家庙,其家庙碑日:

  “斋戒沐只栗,拜章上言,请立先庙,以奉常祀。于是得请于天子,承式于有司。”又如王涯立家庙,其家庙碑日:“上章日,臣涯官秩印绶,品俱第三,请如式以奉宗庙,制曰:可至于建庙的样式、规模也有规定,但是从目前所能掌握的史料看,除了《新唐书.礼乐志三》针对三品官员的规定外,其他尚不清楚,我们只能从中窥其大概。其云:庙之制,三品以上九架,厦两旁。三庙者五间,中为三室,左右厦一间,前后虚之,无重拱、藻井。室皆为石室一,于西墉三之一-近南, 距地四尺,容二主。庙垣周之,为南门、东门,门屋三室,而上间以庙,增建神厨于庙东之少南,斋院于东门之外少北,制勿逾于庙。官品达到了立庙之制,一般来说就必须依制设庙祭祖,否则,会遭世讽甚至被罪。《新唐书王佳传》记王理“独不作家庙,四时祭于寝,为有司所劾,帝为立庙愧之,不罪也”。

  历朝历代的家庙和家祭是什么样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家庙的设置由于受地位的限制,只能五品以上官员设置,民间百姓无权立庙,而唐代规定朝廷命官均不能在故乡做官,所以,唐代的家庙大多设于官员的治所,亦即都市。据甘怀真先生对唐代42例家庙地点的分析,其中38例设于长安和洛阳,4例设于故乡兼治所。常建华先生对这两种立庙情况也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前-种所设置家庙的官员,从唐初起,已渐渐离开其原有郡望所在的族居地,在长安、洛阳立家庙。因京城土地狭小,人口居多,家庙多不与居处相连。在长安,-般设于皇城南六坊、朱雀街、沿街两旁以及曲江等显要地区,他们视立家庙于京城为荣耀。后一种情形的家庙与宗族有很大的关系。家庙所祀主人必是其宗族的始祖,一般来说,立庙的后代多在家庙附近繁衍。如《游城南记》云,杨瑒在长安城南立家庙,“杨氏苗裔,太和年间尚盛,人呼庙坡杨”"”。

  在墓祀转化为庙祭与家祭的同时,这一时期的祭祖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般来说,宗族的祭祖要由族统的继承者为之。汉代张家山汉简《二二年律令》中对此也有明确规定。但是,汉代的后子继承的总原则虽然张扬的是血缘亲等关系,重视的是嫡亲,但它又不排斥庶亲。在墓祀之制下,嫡子并不能专擅祭祖,庶子同样可以行墓祀之礼。到魏晋时期,宗子对祭祖的专擅已较为普遍。如前引《通典》卷五二“未立庙祭议”条载:殷仲堪问庾睿: “依礼,祭皆于宗子之家,支子每往助祭耳。.... 今既无庙,而共家常以厅事为杰尝之所。”依晋制,祭祖时,由宗子率领进行,支子要到宗子家去“助祭”。殷仲堪为长子,所以其以下诸弟要至仲堪家祭祖,“共家常以厅事为柔尝之所”。

  到唐代,祭祖中的传统宗法礼制进一步被打乱,率领宗族祭祖的主祭者不一定非要嫡亲的宗子为之,而以尊贵者为之。如果宗子官秩不如支子,那么由支子主祭,兄陪于位;若兄弟同尊为官,则各自祭祖于寝。《新唐书礼乐志三》:凡祭之在庙、在寝,既毕,皆亲宾子孙慰。主人以常服见。若宗子有故,庶子摄祭,则祝曰:“孝子某使介子某执其常事。"通祭三代,而宗子卑,则以上牲祭宗子家,祝曰:“哮子某为其介子某荐其常事。”庶子官尊而立庙,其主祭则以支庶封官依大宗主祭,兄陪于位。以庙由弟立,己不得延神也。或兄弟分官,则各祭考妣于正寝。

  因立庙取决于官品,故即使为官者在家中为庶子,也可以立庙,拥有大宗地位,率族人祭祖,处于主祭之位,兄长只能居于陪位。对此,唐后期的吕温曾说道:“近 世祭多及旁亲,虽近爱而无义。”这一点与汉魏时期有很大的差别。这样,“唐代的嫡子并没有绝对的政治地位保障,所以,在可考的立家庙诸例中,多是庶子立庙。立庙后,立庙者的家内须实行宗法制,严格分别宗子与支庶”。

  另外,祭祖的时间与程式也已固定化。前已述及,汉代的祭祖方式多是墓祀,所以祭祀时间:呈现出不固定的特点。而在魏晋时期,随着墓祀的衰微,祭祀时间趋于固定。四时祭祀,

  魏晋时期已成风俗。《颜氏家训.终制》云:“四时祭祀,周、孔所教,欲人勿死其亲,不忘孝道也。”《北史崔士谦传》:“卒于州,阖境痛惜之,立祠堂,四时祭飨。”《北史崔浩传》也有“朝夕养姑舅,四时供祭祀”之语。《南史顾宪之传》载其临死前所诚子孙日:“祠先自有旧典,不可有阙,自吾以下,止用蔬食时果,勿同于上世。示令子孙四时不忘其亲耳。’至唐代,则将四时之祭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新唐书礼乐志三》载:祭寝者, 春、秋以分,冬、夏以至日。若祭春分,则废元日。然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最重。祭不欲数,乃废春分,通为四。这样,元日、夏至、仲秋、冬至为祭祖日,也就是祭祀四次。

  与之相应,有关祭祖的规范与要求也形之于文字,层出不穷。诸如王肃的《祭法》、贺循的《祭仪》、卢谌的《杂祭法》(又称《祭法》、《杂祭注》)、 《家祭礼》、 范汪的《祭典》,以及后来傅隆的《祭法》、崔浩的《家祭法》、释僧佑的《杂祭文》、卢辩的《祀典》、徐爱的《家祭》、孟诜的《家祭仪》、徐闰的《家祭仪》、范传式的《寝堂时飨仪》、贾顼的《家荐仪》、卢弘宣的《家祭仪》、周元阳的《祭录》,等等,都对当时民间的祭祖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阿族小谱
9345篇
文章
19837次
获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家训文化是什么样的?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家训,也称家范、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建筑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在家族中的权威地位,对子孙族众进行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的重要载体。它起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和综合功能,富有形象性、哲理性,具有感人的情感色彩。它虽然不具备法律强制性,但却具有道德舆论的约束力,解决的恰恰是法律无法延伸之处。因此,千百年来家训对于加强同族宗亲的认同感,维护家庭秩序,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非同寻常的作用。家训的起源家训的产生源远流长。从周朝周公教儿子鲁公,孔子教儿子伯鱼学诗、学礼,就已能看到古代家训的雏形。到了两汉时期,新兴的豪门贵族希望通过密切家族内部联系来扩大对外的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家族或家庭的清规戒律,出现了以书信为形式用以教育后代的文献,如刘邦的《透太于书》、刘向的《诫子歆书》等。而南北朝末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出现,...
· 大兴城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对后世有着怎样的影响
宇候在设计城时、非常重视用高大建筑物控制城市的制高点。他把皇城、宫城和重要寺庙都放在六道高坡上,一方面体现皇权、政权、神权的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可确保都城。特别是皇宫的安全一同时也使都城的建筑错落有致,立体层次更加分明,气势更加宏伟壮观。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宫城居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大兴宫为其正殿。皇城,亦称子城,位于宫城之南,是政府机关所在地。外郭城即京城,周长367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约为现代西安城的7.5倍。城内除宫城、皇城外,其余为居民区。隋大兴城这种城结构,使政府机关集中,官与民分开,开一代都城设计之先河,为后世所仿效。大兴城不像汉长安那样南北划分布局,而是采取东西完全对称的结构。全城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分成东西两部。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过程,可大致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隋大兴城处于第三个阶段。(一)先秦时期——城市起源及早期发展阶段(...
· 傅雷家书的特点和后世有什么影响
傅雷家书体现了因材施教、人格本位教育、严格而有爱的教育方式以及深沉的父爱,这些特点使得傅雷家书成为一部具有教育智慧、感人至深的经典著作。那么有哪些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因材施教:傅雷注重根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来进行教育,不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发展。他在家庭教育中发现傅聪对音乐的天赋,因而果断地让傅聪学习钢琴,最终傅聪在音乐方面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格本位教育:傅雷将人格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他强调孩子要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维护正义、诚实守纪律等品质,把知识和技能放在次要的位置。严格而有爱的教育方式:傅雷在教育子女时非常严格,对他们严格要求,要求孩子们遵守规矩和礼仪,勤奋学习。他对傅聪的音乐学习也十分严格,要求他每天练琴不少于八个小时,充分展现了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深沉的父爱:傅雷对傅聪的父爱非常深沉,他在傅聪留学波兰后,每天都想儿子,对他的成长和发展非常关...
· 金子美玲的作品有哪些?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
1984年,金子美玲生前留下的三本手抄童谣诗集共五百一十二首作品《金子美铃童谣全集》出版,震撼了日本文学界。正式结集出版,即刻受到瞩目,并广为流传,也震撼了每一位读到诗的普通人。迄今为止,金子美玲的多首代表作被收录于日本的小学国语课本,其作品已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英、法、韩等七国文字。2007年在中国结成《向着明亮那方》出版。日本天才诗人金子美玲,被世人整整遗忘了五十年。直到60年代儿童文学研究者矢崎节夫在《日本童谣集》里读到金子美玲的一首诗,心灵被深深震撼,开始寻找她。十六年过去了,终于找到美玲的弟弟,获得三本手抄遗稿,共计诗作512首,其中发表过的仅90首。1984年,三卷《金子美玲全集》问世,从此作为“心灵的粮食”,被许多人静静赏读。2005年,金子美玲的美丽诗篇被译成中文,在网上传开了,草草天涯、小金莹等来自民间的网友,无私的翻译传播着金子美玲,读到它的人无不感到邂逅了一座纯美无...
· 明朝制度的祖训到底是什么样的对后世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还不知道:明朝祖训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明太祖朱元璋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白手起家,最后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成为开国皇帝。如果说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想的是怎样打下江山,那么在当上皇帝后,朱元璋想的就应该是如何让朱家长久的稳坐皇位。于是朱元璋又是杀功臣,又是立规矩,还找来刘伯温推算国运。在一个朝代建立后,基本上都会由皇帝重新制定一套规章制度,称为“祖制”。而所有的朝代中,明朝的祖制最为特殊,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那么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影响,首先就要说说朱元璋这个人。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尤其是当了皇帝之后,什么大事小情都要依着他来。明朝刚刚建立时,国家的各项建设繁多,但朱元璋不怕麻烦,所有事都亲自处理,日日夜夜批奏折是常事。后来朱元璋不仅把该操心的事都办完了,不该操心的事他也干了不少,比如朱元璋给他的子孙后代立下了起名字的规矩,名字最后一个字要有一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