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简介
郭氏祖籍简述 据《郭氏族谱》记载:郭氏祖宗肇自姬周,发迹而后为叔,裔姓属太原。迄今派别繁支,分散四方,难以尽详。郭姓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石瓦坪居住。此地三道牌楼,九道牌坊。民籍阴阳二宅,坐北向南,壬山丙儒首向山青龙白虎。九龙过江,转岸其起。族之祖103户。填实四川各州府县共36州县。郭姓远祖郭兆胜,高氏。生郭乾寅,冯氏。得志武举。四祖郭荣,付氏。六祖郭楚,肖氏。仍居原籍(湖广) 守祖未入川。二祖郭政,雷氏。填名渠县青阳白沙窝杨荣塝居住。三祖郭成,刘氏。到营山县郭家坪。二祖郭政生六子:长子显道、李氏,次子显胜、戴氏,三子显德、冯氏,四子显瑞、刘氏,五子显林、谭氏,六子显富、田氏,后代繁衍昌盛。长子显道居达县木子庙,次子显胜居到达县黎树坪万年仓。 又据《达县志》1938年版记载:达县(现达州)曾称通州。“隋、通州刺史郭荣。”“郭荣自曰太原人。高祖(指隋文帝杨坚) 受禅,引为内史舍人,进爵蒲城郡公。累迁通州刺史。仁寿(公元601年) 初,西南夷獠多叛,诏荣领八州庄诸国事行军总管,率兵讨之,岁余,悉平。炀帝即位,入为武侯骠骑将军,以严正闻。后数岁,黔安首领四罗驹,阴清江作 乱,夷陵诸郡民夷多应者,诏荣击平之。” 再据巜达县志》记载:“唐,通州刺史郭佩 (汾阳曾孙,即子仪公长子曜公四子錡公之四子)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湖广麻城奉旨移民古通川县。万历年间 (公元1573-1619年) 从江西移民达州。顺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 清王朝推行“实边政策”,湖广、陕西、江西大 批移民来达。 “湖广填四川”到达县的为湖广麻城、孝感、贵州、汉阳、长沙、常德和陕西、江西人, “挽草为记,手指为界”,占地落户,报亩定籍。通州刺史郭荣、郭佩。 达县滴河云顶村郭家嘴的郭姓人家,原于西周时期。后“湖广填川”以字辈入蜀,来自清代湖广黄州府(今湖北黄县)麻城孝感乡石瓦坪,郭姓是郭兆胜后裔郭政的后代。郭政在明末清初由石瓦坪迁至达县滴河万年仓坎上(当时叫宝芝乡),云顶寨山下落户居住,至今约600年。家世依辈份,是由一首五言古诗构成,即“文思正天显,广德作家传,贤能多登弟,朝廷庆全安”。 郭家嘴,是以郭姓居住山嘴得名。习惯称“山那边”(“山”指达县铁山)的人。属达县较远的乡场,称得上“夹皮沟”,“死角”。乡风质朴,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靠黄土中创食。解放前,滴河乡只有十来户人家,它远离城镇,世世代代的人过的是耕田而食、织布而衣、敬天安命、迷信鬼神的自然生活,曾是一副混沌不堪的自然景观,解放后,距县城一百多市里之遥的郭家嘴仍然摆脱不了半闭塞的状况。随着社会的变迁,郭家嘴如今青山绿水,风光灵秀,空气新鲜,春晨秋暮时常薄雾炊烟缭绕,一片自然风光展现在人们眼前。 郭家嘴的郭氏祖先由郭尚元→郭兴贤(张氏)→郭天泽(李氏)→郭显都(黎淑贞)形成分支组成家庭,由于祖辈世代勤劳持家,为人正值,挣了钱,买了田地。解放初期,评估家庭资产,有田地8.1亩,其中:田5.2亩,地2.9亩。产粮25石(一石为1背兜,约2.5斗,折重量100市斤),出租2.5亩。房屋三间半(半间是偏厦的厨房),全家8人。有劳动力3人,请季节工1人(年平均4个月)。后来“土改”时折面积35亩,被划为“富农”。爷爷郭显都因劳累吐血去世,当时父亲郭广珂才10岁。外公潘传坤,听说是个私塾老师,母亲潘光宾我5岁的时候得病就去世了。舅舅潘光昶,听说也是个本地村校的老师,不到30岁得病去世(父亲从来没有见过)。外婆潘李氏,不识字,不到30岁就居孀,由于家庭无人劳动,土地就全部出租,租出的粮食不能够维持生活,只好卖田维持生活,1949年解放时已经卖去五分之四,剩下一点菜园和附近的一点田,“土改”的时候被划为“破产地主”。外婆约60岁时,在1958年得病去世(在我的记忆中只看见过外婆有一次)。 由于家庭和社会关系是如此,这就给我父辈和我打上阶级烙印。我小时候并不知道阶级烙印有多么厉害,“政治运动”再三声明“我们是有成份论,但不唯成份论”,然而,据实际经历证明,在许多人心中,是讲成份的。在那个年代,社会成员都被划分阶级,按照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制定的《家庭出身代码》表,家庭出身曾被分成了45类,凡是上学、参军、参工,进入重要工作岗位,家庭出身政治上要查上三代。 在那个年代,家庭出身直接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当时父亲个人成分为“店员”。因为父亲是1946年8月离家去达县虎让拜张玉卿学医,性质是“跟师学”。解放前学艺,给老师劳动,没有任何代价报酬,只有吃的,按照中央政务院规定,这种人是出卖劳动力,与工人一样对待。与工人不同的是:工厂的工人是集体劳动,手工业工人有简单的生产工具,应该划为“店员”。“店员”是靠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跟资本家干活。医生虽然是自由职业,父亲当时还是学徒,不能够独立行医。达县是1949年10月28日解放的。划成分的时候是根据解放前三年的经济收入为界定的。因此,父亲个人成分是“店员”。后来,父亲1951年参加“土改”算作是“革命工作”,我的各种个人表格中从“富农”改填为“革命干部”了。更可叹的是婆婆黎淑贞(1903.2—1966.10)却戴上了“富农份子”的帽子,由于婆婆年迈体弱,于1966年得病去世,只好由大爹郭广瑞替代“富农份子”的婆婆 参加各种“政治运动”的“过关”批斗、劳动改造等,直到1976年12月大爹郭广瑞逝世时才消失了“富农份子”的帽子。 在我记忆中,郭家嘴住居屋基算是风水宝地,房屋在一个三合院正面的左侧。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屋宇而已,屋宇一楼一底,分正房、厢房、药房,楼厢、厨房。顺房宇的楼厢、厨房一排有五棵参天古柏树,五棵柏树大约在20米以上,柏树冠盖如荫,几乎把整个院子都覆盖完了,几里外都能够看见。在郭家嘴乃至滴河乡都没有的柏树,有"柏树王子"之称。古树巍峨挺拔,傲骨峥嵘,显得庄重肃穆,四季长青葱郁,从没有听说古柏树是哪个时期就有的,至少也是百年以上的树龄。柏树具有坚韧、斗寒傲雪、坚毅挺拔品质,柏树乃百木之长、素为正气、高尚、长寿、不朽的象征。可惜“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被“革命派”砍伐,制造“巴河之最"的大木船了。 整理人:郭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