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的民风民俗”的回答
民俗传统
手机版
关注问题
邾悦婷
2021-07-14
饮食:特色----当当当当~~~~酸菜。这个是别的地方没有的。就是在入冬的时候买许多白菜(也有大头菜,但不如白菜好吃~),洗赶紧,放进缸里,撒上盐,密封。一直到一个月左右。东北人爱吃炖菜。因为天气冷。还有人参,鹿茸。这是特色嘛~东北菜量大,味道重。还有蘑菇,野菜。东北人喜欢吃面条,生蔬菜蘸大酱。最喜欢饺子。各种馅的。还有杀猪菜。比如血肠。杀猪菜都要用刚刚杀死的猪做。   生活:用芴噜草做铺盖。既暖和,又可以用来防潮。在晚饭后,老年人喜欢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还看二人转。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东北人性格豪爽,重感情。   饮食方面:吃炖菜,喜辣味(受俄罗斯影响合气候原因,口味为酸辣),腌制蔬菜,如酸菜、辣白菜(腌制辣白菜与朝鲜饮食相似),东北大饺子驰名。   休闲文化方面:扭秧歌,表演和观看二人转,东北的小品(与南派小品形成我国两大小品派系,目前东北一派成为主流)。   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唱蹦子、吉剧、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二人转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东部三盟一市。   虽然二人转偶尔会有些低俗的词句和动作,但还是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观赏价值的。因此,现代着名美学家王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二人转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东北人文化生活中最普及的一种民间文化。在东北,上自七、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子,都会唱上几口,什么《王二姐思夫》、《西厢记》、《猪八戒背媳妇》、二人转小帽等。唱二人转,几乎是东北人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东北人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化。长期以来深受东北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喜爱。   二人转的唱本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气息。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揉进了其他演唱形式的一些曲牌、民间小唱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   二人转最初就来源于地头文化,过去的东北农村,文化生活很贫乏,在田间地头,随意一块空地,一男一女不用任何道具就可以畅快淋漓的唱上一出,二人转给寂静的山村带来了欢乐。那些动作比如扔手绢,转扇子、互相打情骂俏,以及唱腔都是一种发泄,一种随意。东北人生来强壮,过去靠游牧或渔猎生存,放荡不羁的性格使人们可以无所避讳地谈性。东北的冬季十分漫长,农民只好坐在炕头上磨嘴皮子,这时荤段子就成了他们插科打诨的作料。因此解放前的二人转里就有很多荤性,荤口,演员在台上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荤嗑、粉词满天飞,用以吸引观众。甚至有人说,二人转是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一盘农家菜,是东北民风民俗的一种体现。如果二人转没有了性文化,失去了它的粗和俗,二人转也就失去了生命力,也失去了农村广大市场,也不能称之为二人转了。   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基本曲调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驾、四平调、十三咳、红柳子、胡胡腔、小翻车、大悲调等。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   原生态的二人转被称为黄色二人转,经过改造的二人转被称为绿色二人转。但东北人却认为,二人转最抢眼的地方就是浪字,略带点色的段子在二人转中表演得出神入化,既直露、火爆、不羁,又让初来乍到的你在冷不丁目瞪口呆、面红耳赤之后,心里暗自叫绝,咧嘴儿会心一笑。一笑之际,彻底放松,台下的观众在笑声中显露了其生活真实的一面,二人转毫不掩饰它彻底的娱乐精神。   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还有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出现在舞台上唱戏,称拉场戏;伴奏乐器以二胡、板胡、唢呐、电子琴为主。   二人转的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扮、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高亢红火,风趣幽默,讲究味、调、劲;说指说口,多采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以插科打浑为主,机智灵活;扮则指扮演人物以形写神,以假乱真,讲究二人演一角,人分神不分,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而舞更是别具一格,肩功、腰功、步法很有特色,尤其腕子功,包括平腕、翻腕、甩腕、压腕、绕腕、抖腕等多种,不一而足,令人拍手称奇。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   解放前,民间艺人在农闲季节,邀集成班,多数是唱屯场,演唱在夜间进行。三五日后,请当地乡绅当齐头,向各家各户齐钱或齐粮(即收钱或收粮)。少数是到城镇串店门子,在大车店中演唱,在演唱中向观众(多为旅客)齐钱。   解放后,人民政府关怀、支持二人转的繁荣发展,举办二人转老艺人训练班,新学员培训班,请老艺人向学员传艺,组织二人转艺人互相观摩,特别是近年流行的通俗唱法和电声乐器等也已揉进二人转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一门综合曲艺形式,表演形式与唱腔也更加丰富了。二人转的不断发展完善,充分体现了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在演唱内容上除优秀的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反映现实生活的节目,在表演形式方面基本上剔除了浪、逗等低级趣味的东西,随着女演员的不断增多,男串女装的现象也已少见了。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