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传统
手机版
关注问题
池梅浩
2021-07-14
国务院在6月14日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珠海市申报的斗门“水上婚嫁”习俗作为汉族传统婚俗代表榜上有名。这是珠海第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珠海非遗“国宝”零的突破。   船和歌的婚礼 水上婚嫁风俗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在备婚宴、接新娘、拜高堂、会歌友等几个环节上,以船为交通工具,以歌来贯穿整个婚嫁活动的过程。清初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斗门水上婚嫁的主要特征,一是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有着比较固定的程序和约定俗成的礼仪物品,共有13项程序,新郎新娘还有一些必备服饰。二是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比如迎亲用的船、桨、跳板等用具,新郎、新娘向“船太公”、“海龙王”敬拜等。三是与沙田民歌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如婚礼中的“坐高堂”、“叹家姐”、“上头”、“花船迎亲”、“敬过堂茶”等过程中,都离不开高堂哥、叹情歌、姑妹歌等水上民歌的助兴,从而也使沙田民歌成了人人爱听、个个爱唱的“流行歌”,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一度风靡珠江三角洲。 “土”得有风情 斗门水上婚嫁“土”而有风情。它不仅是一种民俗,也是一种文化,具有较高的民俗文化欣赏价值和审美价值,也带动了群众性的民歌创作和演唱活动,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婚嫁习俗中的一些用具逐渐被更换,但婚嫁中的许多礼仪和内容,至今仍为水上人家婚礼所采用。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曲不离口、想唱就唱的咸水歌、高堂哥,抒发了水上人家的情感和心声,颂扬了传统美德,反映了水乡居民对美满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成为水乡文化的一大特色。 斗门水乡人家嫁娶礼仪颇为讲究,共有13项严格的程序: 1、夹年生男子到娶亲之年,家长请媒婆代为寻找合适对象并上门提亲,双方认可后,将两人生辰八字对照,若五行相合,即可定下亲事。 2、拿茶叶(即下定或订婚)“夹年生”合适后,男方派代表与媒人一起,带茶叶、糖果、礼饼、芝麻、槟榔、绿豆、酒肉到女方家订下亲事。女方家长同意后,开出礼单。 3、择日一般由男方择两个日子,为娶新娘的日期。 4、使日女方家长同意所定的日子,称为“使日”。 5、起厨在举行婚礼的前两天,男女双方家庭各在自家门前搭起一个竹棚,架起炉灶,用于酒菜的准备和婚嫁中有关仪式的进行。 6、坐高堂婚礼前一天晚上,男方家中的仪式。亲戚朋友都坐在客厅里,堂上排列着祖先神位,新郎在正中席地而坐,两边各点一支红烛。家人在竹棚中央挂起“大字”,表示新郎长大成人,可以成家立室。坐高堂要进行“拜席”、“拜钱盒”,之后向亲戚敬茶敬酒。亲戚会友们围坐一堂,唱起古老的咸水歌,如:“新郎哥,才貌全,未曾择日去装船。装得十丈票头别五丈…….” 7、上头新郎拜完席和钱盒后,就“脱合”,即在家中沐浴更衣。当两只红烛在鸡啼时燃尽,男家便请两位夫妻齐全、儿女众多的好命男性长辈当梳头公,在太公神位再点燃红烛,为新郎梳头,一面诵读吉利祝词:“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 8、嫁仪女方出嫁前一天,女方邀请多名姐妹做伴娘,晚上一起“叹家姐”。从历代祖宗一直叹,唱情歌、唱别歌、唱送嫁歌。出嫁日当天由两位夫妻齐全、儿女众多的“好命”女性为新娘梳髻。 9、迎亲男家准备好船、桨、雨伞、礼金等物去迎亲,新娘父亲要在迎亲贴上签上“领谢”。 10、拜堂要跨火盆、拜祖宗,之后要向新郎的长辈敬“过堂茶”,长辈以“利市”或首饰回礼。11、渡水饭新娘的姐妹在迎亲船后步行到新郎家,陪新娘度过新婚的第一个陌生夜晚。 12、玩新娘,闹洞房 13、回门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娘家,要“有日去,有日返”。 三朝回门后,婚礼过程全部完成。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