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铧文
2021-07-14
乞巧是七夕节的主要活动,所以七夕又称为乞巧节。乞巧,就是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宋代陈元靓《岁月广记》引周处《风土记》:“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指牵牛)、织女……拜而乞富乞寿,无子乞子,惟得乞一,不得兼求。”先是向牵牛、织女二星祈求富贵、长寿、得子,后来才转为乞巧。唐代林杰《乞巧》:“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活动种类很多,最常见的是穿针乞巧。张瀚《松窗梦语》说:“今世俗七夕妇女陈瓜果于几筵,望日穿针以为乞巧。”即反映了此俗的普遍性。地方志常把“穿针乞巧”作为七夕节的标志性活动,如嘉靖河北《广平府志》:“七月七日,女子设瓜果于庭前,穿针乞巧。”这种穿针用线往往是“彩缕”,月下穿针如同嘉靖江苏《江阴县志》所说是“辨目力”。更有甚者,弘治福建《将乐县志》说“幼女坐于案下、暗处以线纫针,纫过者则谓其得巧也。”穿针在暗处进行,增加了难度。“丢巧钱”是乞巧的一种形式。《帝京景物略》卷二记之甚详:“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则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妇或叹,女有泣者。”观察蜘蛛丝也是乞巧中的一项内容。或于瓜果之上观察,如嘉靖河南《尉氏县志》:“每以瓜果器皿上凝蜘丝为验。”观察瓜上的蜘丝比较普遍,天启浙江《平湖县志》说:“有喜子网于瓜,则以为符应。”所谓喜子,就是一种长脚的小蜘蛛。或在盆、盘等器皿中观察,如崇祯江苏《常熟县志》:“取蛛合盘中,有丝则曰得巧。”嘉靖福建《建宁府志》:“取小蟢子以盆盛之,平明视成茧者为得巧。”还有看巧云的习俗。万历安徽《滁阳志》:“七日,观巧云,乞巧。”万历江苏《扬州府志》:“七夕,俗传天孙渡河,小儿女旦起看彩云,或为乞巧瓜果之宴。”七夕的活动也表现出女子对美的追求。江浙地区有染指甲的习俗,嘉靖江苏《昆山县志》:“七月七日,女妇以凤仙花叶染指为饰。”万历上海《嘉定县志》:“女乞巧于庭,捣凤仙花,以染指甲,红如琥珀,累月不去”。另外,万历浙江《新昌县志》说女子“煮槿汤沐发”,嘉靖江西《南安府志》说七夕于月下“请画诸品花样,谓之乞巧。”均是爱美的表现。七夕节中“男女罗拜月下”、“男女聚会于庭”祈求爱情,可以说女子的爱情同男子一样被尊重。女子的乞巧活动,也可以说明此点。
0条评论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