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藏族的风俗习惯”的回答
民俗传统
手机版
关注问题
站馨廉
2021-07-15

风俗习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由于一种历 史形成的,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相辅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等。

旁色

藏语中“旁”是“污浊”,而“色”意即“清除”,旁色是指清除晦气的一种活动。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亲朋好友便要带上青稞酒、酥油茶和给小孩的衣服、帽子等,登门祝贺。客人一到,首先向母亲和婴儿献哈达,然后给母亲敬酒,倒茶,最后端详婴孩,夸奖孩子的福运和五官,再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一点糌耙,放在婴儿的额头,祝福孩子吉利向上。


婚俗

藏族各地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基本步骤大致相仿。如一对青年男女彼此有意后,他们得先求喇嘛活佛看看自己未来的婚姻是否吉祥,家庭能否幸福。如是"吉"的话,那么男方或女方就请自己的亲戚或媒人持哈达及礼品到对方家求婚,如对方同意这门亲事则收下哈达和礼品,并当即奉上一条哈达赠来人,还之以礼。随后,双方协商订婚仪式的日期。在订婚仪式上,男方或女方向对方家赠送礼品和钱财、制定婚约、设宴庆贺,最后是请活佛打卦求签,选定结婚吉日。结婚之日,要么迎娶新娘到男方家,要么新郎入赘到女方家。亲人牵着马匹到对方家接新人,被迎接的一方随身带上自己的嫁妆赶赴对方家完婚。迎来新人后,安排在特设的垫子上落座,开始向其敬献哈达和美酒。晚间,新人步入洞房,此时亲人们再次向他们敬酒,唱祝福歌,愿他们白头偕老,吉祥如意。婚后半年内,夫妻双方要回另一方家中住上几日。至此,整个婚礼即告结束。

泼水婚礼 迪庆藏族结婚的时候,要向新娘新郎身上泼水。传说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表示新婚夫妇互敬互爱、互相体贴,感情如流水一样长,像海水一样深。


服  饰

  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喇嘛则一律穿紫红色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左右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注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帽子,多半是在经堂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不过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另外,喇嘛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和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

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三大领主除骑马外,高层官员外出还坐轿子。渡江河,有些地方设有极其简陋的板轿,藤桥和溜索,在无法建桥的地方,使用马头木船或牛皮船来回摆渡。

  解放后,衣食住行都有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行,由于交通状况的大大改善,正在起着质的变化,除边远地区外,都有了汽车、拖拉机、自行车、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


丧 葬

  错那藏族的丧葬形式同其它地方相比之下,没有特别之处,主要是天葬、火葬、水葬和土葬四种,这些葬法的不同,是以每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定的。藏族的丧葬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根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如虹散花、无有尸骸"。这反映了那个时代尚不注重对尸体的处理。也就是说尚且未出现丧葬问题。丧葬的出现始于止贡赞普之时,在决斗中止贡赞普被洛昂达孜所杀,其尸体被装入铜箧中,投于大江,后被止贡赞普的儿子尼雅墀所得,遂于强多拉甫建筑陵墓,这是关于吐蕃为王建陵的最早记载。以后诸王均采用此葬法,这说明吐蕃葬仪以土葬为主。但在今日的西藏认为这是最坏的葬法,一般患恶性传染病、夏季死的人以及强盗、杀人放火犯、被刀砍死的人的尸体,法律上不许他们天葬和水葬,只允许挖坑埋进地里,意思是惩其灭根绝种。死者的亲属感到很不光彩和遗憾。

  火葬多在僧人中进行。僧人死后火焚,其骨灰制成舍利宝塔供于殿内。活佛及达官贵人死后,举尸而焚,焚尸完毕,拣起骨头灰烬,带到高山之巅顺风播撒,或者撒到大江水河之中,让水带走。俗人中,认为是最好的办法。

  水葬在古代未见记载。大部分是乞丐及鳏、寡、孤、独等经济地位十分 低下的人使用这种葬法。水葬时,将尸体坠以石块,在固定的地点投入江中,也有的将尸体切开投入江河之内的。过去无论进行土葬或水葬,都先进行喇嘛念经,然后进行。

  现在的错那以天葬最为普遍,藏语称做"杜重杰哇"意为送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天葬起于何时,未见记载。一个人死后,先把死者放在屋内的一角,尸体用白布围住,并用土坯做垫,而不是用床或其它物品垫。这是因为佛教认为,人死后,灵魂和尸体不是一起走脱。为了合灵魂不滞留屋内,用土坯垫尸,尸体背走了,土坯便扔到十字路口,灵魂也就随之跑了。在停尸骨的三至五天中,得天天请僧人来从早到晚地念经,超度死者的灵魂。在这数天之内,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家中吊唁。来时带一壶酒、一条哈达、一点酥油和一

把柱香;有的还带一包纸,其中包些钱,钱包上写上慰问字样,哈达是献给死者的,其他的钱物赞助死者家庭。人死以后,家人一律不梳头、不洗脸、取下一切装饰、也不能笑,不能高声说话,更不能唱歌、跳舞,为的是让死者灵魂安安静静的上天堂。

  人死了,这家门口便得吊挂一个红色陶罐,罐口用白羊毛或白哈达围上,罐子里放有三荤(血、肉、脂)、三素(乳、酪、酥)的糌粑火烟,并每天加进一些。这些罐子的东西是送给鬼吃的。他们认为,人死了成了鬼,灵魂脱离肉体,不会思维,不能按时进食,故由生人定时加添。一家死了人,邻居也得表哀悼。在人家办丧事期间,不得办喜事,不歌舞娱乐。藏族人普遍说:邻家牲畜死了也得哀三天,何况对人呢!正是这种观念使四邻同哀。

  天葬有天葬场,藏人死后,停尸数天,还要请喇嘛念经择定日期送葬。由专门的背尸人或称助殡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台,司葬者先慢慢煨桑供神,而秃鹫一见烟火,立即云集至此,聚集于附近的山峦等处,司葬者将尸体衣服剥去,然后按一定次序将尸体肢解,骨肉剥离,骨头用石头砸碎并拌以糌粑,继之司葬者吹起海螺或仰天长笑,秃鹫闻声而至,将尸体吞食干净,然后离去。


礼 俗


藏族的礼俗是多种多样的,礼俗与佛教也有密切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礼仪: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象、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哈达是一条生丝织品,纺得稀松如网;也有优良的,用丝绸做成的哈达。哈达长短不一,长者一、两丈,短者三、五尺。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当然也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黄色象征大地,红色是空间护法神。五彩哈达是献给菩萨和近亲时做彩箭用的,是最隆重的礼物。佛教教义解释五彩哈达是菩萨的服装,所以五彩哈达只在特定的时候用。哈达是在元朝传入西藏的,萨迦法王八思巴会见元世祖忽必烈回西藏时,带了第一条哈达回来。当时的哈达,两边是万里长城的图案,上面还有吉祥如意字样,故可以说哈达是从内地传入西藏的。后来,人们对哈达又附会上宗教解释,说它是仙女的飘带。

  磕头

  磕头也是藏族中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觐佛教像、佛塔和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磕头可分为磕长头、磕短头和磕响头三种。磕长头时,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到额、至胸,拱揖三次,再匍伏在地,双手直伸,平放在地上,划地为号。然后,再起立如前所做。在寺庙里也有一种磕响头的磕头方法。不论男女老少,先合掌连拱三揖,然后拱腰到佛像脚面,用头轻轻一顶,表示诚心忏悔之意。

  鞠躬

  过去遇见长官、头人或受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四十五度,帽子拿在手上低放近地。对于一般人或平辈,鞠躬只表示礼貌,帽子放在胸前,头略低。也有合掌与鞠躬并用的,对尊敬者合掌得过头,弯

腰点头;回礼动作也相同。


藏族禁忌与注意事项

见面称呼时,忌直呼其名,要加敬称,以示尊敬和亲切。如在拉萨,名字后要加“啦”字;在日喀则地区,男性名字前加“阿吉”或“阿觉”。

到藏民家做客,主人必先敬客人青稞酒,客人应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天空,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而后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喝三次,第四次添满时需喝干一杯。否则主人会不高兴,认为客人不懂礼貌或瞧不起他。客人进屋坐定,主人必倒酥油茶敬客,客人需待主人双手捧至面前时,才能接过去喝,切不可自行端喝。落坐时,要盘腿端坐;接受礼品时,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藏族禁食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方也忌食五爪类和飞禽类肉。出于宗教信仰,一般反对捕杀野生动物。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其头。

0条评论
取 消 确 定
当前问题最新回答
相关问题互动
沈姓的祖先是谁?
锺文懿
赞0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